一、白浆土改良
主要采用草炭、农家肥和深翻深松等措施改良。1964年,虎林县伟光公社伟光大队用腐
熟的草炭改土,亩施3吨,大豆亩产116.5公斤,比未改地块亩增产29.9公斤。1974年,虎
林县深松白浆土7000亩,耕层厚度由原来的15—18厘米,增加到25—28厘米。据富荣大队调
查,垄沟深松,白浆层容重每立方厘米降低0.45克,总孔隙增加16.5%;浅翻深松,白浆层
容重每立方厘米降低0.18克,总孔隙增加6.9%。松土后,抗旱耐涝,养分转化快,比未深
松耕层土壤含水量增多7.6%,水解氮增加0.71毫克/100克土。种玉米增产13—14%,种大
豆增产13—15%。曙光农场五连从1965~1973年,在年均亩施农家肥10吨的基础上,实行深翻
深松,打破犁底板结层,使白浆层松动与有机肥掺混,土层内水、肥、气、热得到协调。据
测定,土壤腐殖质增加0.5—0.9%,水稳性团粒结构增加6.6—12.7%,耕层容重降低0.
1—0.14克/厘米(3),孔隙增加4.3—5.2%,田间持水量增加1.8—2.5%,吸水速度增
加10毫米/每分钟,土壤温度提高0.5—0.7℃。小麦亩产由102公斤增加到132公斤,增产
29%;玉米亩产由180公斤增加到273.5公斤,增产52%;大豆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40公斤,
增产40%。该场还种植绿肥改良白浆土,在450亩耕地上种植二年生草木樨。翻压草木樨的地
块第一年种小麦增产20%,第二年种大豆增产29.7%,第三年又种小麦增产23.7%。在有水源
的地方,改旱田为水田,可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据牡丹江农科所在虎林县试
验,白浆土种稻能降低氧化还原电位,起到解磷作用,有利于改善白浆土性状。到1985年全
省白浆土种稻80多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13.7%,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比种旱田平均亩
产高100公斤左右。
二、盐渍土改良
主要采取以沙压碱、施用磷酸三钠渣、客土改田、种豆科绿肥等措施。肇东县尚家乡红
光农业生产合作社,从1956年起,使用粪肥掺炉灰渣改良轻盐渍土,亩施750—1500公斤,连
续施用3年后,PH值由8.5降到7.5,粮食增产20%。肇源县城郊公社东风大队有轻盐渍地12
00亩,从1958年以后,坚持8年以沙压碱,平均亩施沙5—10车(12500—15000公斤)。小麦
亩产由40公斤增加到125公斤,高产地块150公斤。1958—1965年,安达、肇东、肇州等县一
些公社、生产队利用磷酸三钠渣改良盐渍土,一般亩施50公斤,增产30%。青冈县新村大队,
对一些“碱巴拉”耕地,从1964—1972年,用8个冬春的时间,投工8万多个,完成12万多立
方米土方的工程,把盐渍土换成好土。第一年种小麦亩产116公斤,第二年种玉米亩产333.
5公斤,第三年种谷子亩产268公斤。这种换土方法,效果显著,但工程艰巨。安达县中本公
社畜牧场,从1965年起,在盐渍地上种草木樨、紫花苜蓿、田菁、油菜等作绿肥,使土壤耕
层有机质含量由3.04%增加到3.18%;全氮由0.21%增加到0.22%;土壤含盐量由0.25%下
降到0.13%。后茬粮食作物平均增产19—27%,甜菜增产25—49%。该县万宝公社爱国大队,
1965年在盐渍地上种田菁,翻压作绿肥,1966年种玉米,亩产135公斤,增产92.8%。
三、风沙土改良
除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外,主要采取淤泥压沙的办法改土肥田。1950—1956年杜尔
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工农联盟农业生产合作社,利用塘泡底腐殖淤泥和江湾黑土改良风沙土,
亩施2500公斤,三年一个周期。共改良沙包子地1800亩,粮食亩产由50公斤增加到175—200
公斤。这项改土经验,在1957年全国农业展览会上推广。1985年,该县他拉哈镇三湾村,对
风沙地亩施江湾淤泥5000公斤,玉米亩产由150公斤增加到300公斤,产量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