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综合栽培技术

  一、肇源丰产经验
    1951年冬中共肇源县委书记任国栋,深入农村,与农民一起总结出“等距宽播,合理密 植,间苗保苗,分期追肥”的增产经验。1952年在全县推广,农业获得空前大丰收,粮食总 产量比上年增产46.6%。同年秋,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组织全省农业干部8000余人到肇 源县参观学习。结合各地情况,制订1953年推广肇源丰产经验技术方案,开展学习肇源丰产 经验的群众运动。技术推广部门还编写了《五大作物技术指导纲要》和宣传画,向农民进行 广泛宣传推广。1953年全省小麦密植面积达42.5%;谷子、高粱宽播面积达35.7%,有450万 亩谷子做到了间苗或疏苗,并有120万亩追肥,实现了增产。是年,肇源县丰产经验被推广到 松江、吉林、辽宁等省。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发布命令,授予肇源县为丰产县,县委书记任 国栋为“爱国丰产模范工作者”光荣称号。之后又给任国栋颁发了“爱国丰产金星奖章”。 肇源县丰产经验的核心是合理密植,是栽培技术的重要改革。至今对农业生产仍然起着重要 作用。玉米、甜菜的等距埯种,大豆的精量机械等距点、穴播等,都是合理密植的新发展。
    二、五项改革
    从1955年起,技术推广部门,总结和吸取本地和外地生产经验,推广五项改革:
    (一)改粗放耕作为精耕细作
    1955年富锦、呼兰、拜泉等8个县进行耕作技术改革,播种前搂茬子480.5万亩,占硬茬 子地面积的55%;改扬粪为滤粪、把粪;种地实行“三大硬脚”(扶犁、点籽、赶套的), “五合手”(三大硬脚加上扶拉子和踩格子的)。提高田间作业质量,做到保墒、保肥、保苗。
    (二)改善作物结构
    压缩低产作物,扩大玉米和水稻等高产作物面积。1955年全省比上年增加玉米种植面积 422万亩,平均每亩玉米比小麦产量高50公斤。60年代初,因自然灾害,粮食偏紧,玉米面积 急剧增加。1962年达到2509万亩,比1954年增加787万亩。后来随着杂交种的推广,玉米面积 继续扩大,1980年达到2826万亩。1984年2880万亩。1985年调整作物结构,玉米面积减少到 2364.9万亩。1955年水稻种植面积比1954年增加30万亩,平均每亩比旱田增产133.3公斤。 到1958年水稻面积扩大到499.4万亩,比1954年增加267.3万亩。由于技术管理未跟上,农 田建设不配套,新改水田草荒严重,从1960年开始,水稻面积大幅度减少。到1962年减少到 193.6万亩。尔后,随着栽培技术的改进,化学药剂除草的普及和水利设施的改善,水稻继 续稳步增长。到1985年水稻面积扩大到584.5万亩,为1954年的2.52倍。
    (三)改单种为混种
    1955年全省有组织地推广大豆地混种玉米、麻子和玉米地混种大豆、小豆、绿豆,土豆 地混种角瓜、莴瓜等混种方法。据当年30个县统计,混种面积达372.5万亩,混种比单种每 亩平均增产粮食26.7公斤。1956年全省混种面积扩大到1586.5万亩,比1955年增加2.5倍 。以大豆地混种玉米,玉米地混种大豆、小豆、绿豆,土豆地混种角瓜等6种形式为最普遍。 据40个县统计,大豆地混种玉米的568.4万亩,玉米地混种大豆、小豆、绿豆的706万亩,土 豆地混种角瓜、莴瓜的65.4万亩,合计1339.8万亩,占混种面积的84.5%。到60年代前期 ,玉米地混种大豆,大豆地混种玉米面积大幅度增加,双城、五常两县玉米地混种大豆的占 70—80%,大豆地混种玉米的占60—70%。有的社队几乎没有清种(单作)大豆了。由于混种 面积过大,重茬迎茬增加,病害、虫害加重。特别是到70年代,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混种 不适宜大型农机具作业。混种面积逐年减少。到80年代前期基本没有混种。
    (四)改大垅为小垅
    1955年前,全省各地基本上都是70厘米以上的大垅。1955年全省大垅改小垅(60厘米以 下)450万亩,每亩增产6.7公斤。1960年大垅改小垅1000万亩(其中一部分洼地的大垅也改 成小垅,造成减产)。1961年各地总结改垅经验,实行因地制宜改革垅型,适合大垅的地块 种大垅,适合小垅的地块种小垅。此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各地垅距大部为60厘米, 也有一部分为70厘米或45厘米。
    (五)改玉米扣、耲种为埯种
    1955年全省示范推广玉米埯种。据当年30个县统计,玉米埯种700万亩,占玉米面积的4 5%。据226个村调查,埯种玉米比扣种玉米平均每亩增产20公斤。1956年全省扩大到,1515万 亩,1958年达到2370万亩,占玉米面积的95.3%。埯种大体有两种方法:一是刨埯抓把粪, 做法是秋打垅或春顶浆打垅,等距刨埯,点籽,抓把粪,用脚覆土踏实。二是踩埯抓把粪, 做法是大犁破垅,用脚踩埯,再点籽抓把粪,然后用大犁掏墒覆土,压磙子。这两种做法直 到80年代前期,仍然是玉米的主要常规增产措施。
    三、吕和耕作法
    甘南县太平大队党支部书记吕和,积累多年生产经验,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干旱区), 于50年代在使用旧式农具垅作基础上,总结出看天时定作物种植比例,看雨情定播种顺序, 看墒情定播种方法的“三看三定”抗旱耕作法,成效显著。后定名为“吕和耕作法”。1961 年甘南县人民委员会在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良种场、宝山公社、中兴公社等地进行示范,19 62年全县推广。据丘陵地区34份调查材料,玉米增产21%,大豆增产9.15%;平原地区62份调 查材料,玉米增产115.5%,大豆增产131.5%。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组织推广。1964年 嫩江地区有200多万亩风沙干旱耕地推广了吕和耕作法。1966年在全省推广面积488.5万亩。 后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机引农具逐渐代替旧农具,或机引具与旧农具并用,伏翻、 秋翻面积显著增加,春耕时用机械抢墒播种,缩短播期,既抗旱又保苗。于是吕和耕作法在 西部干旱地区,逐渐融合在当地现行耕作制度中。
    四、深松耕法
    由省农牧局副局长陈非主持,省农牧局、省农机局、东北农学院、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 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共同试验、示范、推广深松耕法。1973年.6月,开始在呼兰县良种场 (黑土),虎林县新乐公社富荣大队(白浆土),肇州县托古公社托古大队(盐碱土)等3个 点试验深松耕法面积1.7万亩,其中大豆增产5.6—8.9%;玉米增产8.2%;谷子增产7.1 %。1974年5月,在呼兰县康金公社召开深松耕法试验示范现场会,统一试验示范方法。由省 农牧局试制150套七铧犁深松铲,30套垅帮深松铲,分发给100个示范点。当年示范面积达46 6万亩。1975年示范点增加到204个,全省深松耕法面积达到4070万亩。据130个点统计,大豆 平均增产15.9%,玉米平均增产16.3%,谷子平均增产11.6%,小麦平均增产12.4%,甜菜 平均增产33.7%,高粱平均增产7.8%。经过深松的不同土质增产效果为:黑黄土增产9.1% ,黑粘土增产11%,河淤土增产18%,破皮黄土增产9%,盐碱土增产33.9%,白浆土增产16. 6%。另据93个点统计,垅沟深松加垅帮深松增产21.5%,单独垅沟深松增产8.7%,垅帮深松 增产10.9%,平翻深松增产9.5%。1978年,深松面积达5000。1979年获黑龙江省政府优秀成 果一等奖。此后,深松耕法在全省普遍推广。吉林、辽宁等省也引入进行试验示范和应用。
    五、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技术
    1978年由日本引进开始试验。当年在伊春市地膜覆盖的4亩蔬菜,增产效果显著。并迅速 推广应用到其他作物。到1980年,推广面积达到6500亩。其中蔬菜5552亩,果树30亩,西瓜 210亩,烤烟25亩。同年6月,农业部科技局在哈尔滨和伊春市召开全国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 培技术科研、推广现场会。1981年全省薄膜地面覆盖栽培面积增加到1.1万亩。1982年达到 18.2万亩。到1985年发展到40.1万亩。一般覆膜方法是,在整好地、起好垅、作好畦、达 到垅面畦面平整的基础上,用0.015—0.02毫米厚的聚乙烯薄膜,人工覆盖,大多以3人为 一组,1人铺膜,拉紧贴附垅、畦表面,另2人往垅、畦两侧培土压严踏实,固定薄膜,做到 膜面平,无皱纹,膜边无漏洞。另外,也有机械覆膜的。各地实践证明,塑料薄膜地面覆盖 栽培,具有增温保墒,提高肥效,抑制杂草,减轻病害,早熟增产的效果。据50多种作物试 验有40多种增产30—50%,西瓜有的增产2—3倍,一般提早成熟7—10天。特别是蔬菜,前期 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
    六、大豆亩产15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
    1982年10月,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拟定的1983—1985 年大豆亩产15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技术要点为:选用小麦、玉米茬种大豆;采用优 良品种;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8—10℃时播种;人工等距点播、机械精量(半精量)点播、机 械条播,人工间苗;地力好繁茂型品种亩保苗1.66—2万株,地力差和收敛型品种亩保苗2. 3—2.66万株;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化学肥料磷酸二铵7.5—10公斤,尿素加三料 10公斤,氮磷比例是1:1.5—3;铲前深松,二铲三;防治食心虫、蚜虫、蓟马;结合根 外追肥喷洒光呼吸抑制剂——亚硫酸氢钠。1983年在绥化县试点,平均亩产150公斤以上。1 984年列入全国农业推广总站推广项目的有绥化、绥棱、望奎、庆安4个县。列入省推广项目 的有讷河、克山、宾县3个县。7个县推广面积共有48万亩,平均亩产181.9公斤。1985年又 增加富锦、依兰、绥滨、铁力、克东、桦川、桦南等7个县,共14个县。推广面积达102.8万 亩。因水灾绝产4.2万亩,实收98.6万亩,平均亩产157.5公斤。比一般田亩增产30.3%。 这项技术,1985年获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一等奖。
    七、水稻旱育苗稀植
    旱育苗是固有的育苗方法。随着塑料薄膜的推广应用,发展为薄膜覆盖旱育苗。1979年 床土配制技术出现,有效地防治或控制了立枯病和杂草危害,完善了旱育苗配套技术。1981 年日本农民水稻专家滕原长作在方正县德善公社富余大队进行31.5亩水稻旱育苗稀插栽培试 验,在低温和严重秋涝之年,平均亩产347.5公斤,高产地块亩产402.5公斤,比当地薄膜 湿润育苗插秧田增产12.8%,比直播田增产92.6%。1982年扩大到4556亩,在百天无雨的情 况下,平均亩产377公斤,高产地块达512公斤。1983年在全县推广,面积达4.6万亩,占水 稻面积的57.5%。同年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6个县农业技术干部,进行水稻旱育苗稀植多点 示范20万亩,一般亩产350—400公斤。1984年省人民政府将水稻旱育稀植列为推广项目。全 省有5个地区35个县(市)推广面积达100万亩,比1983年增加4倍。亩产在400公斤左右,亩 增产75—100公斤。1985年水稻旱育苗稀植发展到6个地区58个县(市),面积达302万亩,占 水稻播种面积的51.7%,平均亩增产100公斤以上。根据各地经验,在育壮秧的基础上,一般 中苗(3.5—4叶龄,苗高12—14厘米)在中等肥力土壤插30×10厘米(9×3寸),高肥力土 壤插30×13.3厘米(9×4寸)每穴基本苗3—4株;大苗(4.5—5叶龄,苗高15—16厘米) 插30×13.3厘米,每穴插3棵苗比较适宜。水稻旱育稀植,是水稻栽培的一项重大变革。对 发展水稻生产起到了突破性作用。1985年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八、玉米亩产40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
    1984年,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与松花江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农牧渔业部全国农业 技术推广总站拟定的春玉米亩产40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在双城、五常、巴彦和宾县 推广。主要技术措施:一是选用高产品种。第一积温带南部以四单8为主,第一积温带北部以 吉单101为主。二是增施肥料。平均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以上,化学肥料50公斤,并改浅施为 深施。三是改进栽培方法。改70厘米大垄为60厘米小垄,实行机械平播,出苗后起垅,铲前 深松,对生育期长的品种采用育苗移栽,每公顷保苗4.5—5万株,及时防治病虫害。当年在 上述4县的39个乡(镇)193个村推广56.4万亩,平均亩产422公斤,比这些地方前5年平均亩 产260.5公斤增产63.1%。1985年扩大到19个县,共推广132万亩,占这些县玉米面积的22% ,平均亩产420公斤,比一般田增产42.4%。
    九、小麦亩产20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
    1985年,省人民政府将小麦亩产20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列入推广项目,在富锦、宝清、集 贤、饶河、海伦、讷河、依安、林甸、克山、拜泉、黑河、德都、嫩江、北安、克东等15个 县、市示范推广。配套技术:一是选用良种和药剂拌种,使用克丰2、3号,克旱6、9号品种 ,使用拌种双、多菌灵拌种。二是选用大豆、玉米、土豆等肥茬、软茬种小麦。三是增施肥 料,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全部使用化肥作种肥(平均亩施12.5公斤以上),并实行氮磷混 施,比例为1—1.5:1。当年15个县、市,共推广91.7万亩,占这些县、市小麦面积的11. 2%。平均亩产211.6公斤,亩增产26.5—96公斤。
    十、水稻旱种技术
    水稻旱种(包括陆稻、水陆稻),有旱种旱管(常年无水条件下播种、灭草、松土、施 肥、收获等作业按旱作管理)、旱种湿管(播种后有少量水源间歇性灌水,保持田间土壤湿 润条件下进行管理)、旱种水管(播种后有充足水源,按一般水稻栽培法进行管理)和地膜 覆盖直播(旱作方式整地作畦铺膜,按地膜覆盖技术要求管理)等几种形式。1983年,在巴 彦、阿城、五常等地开始试验。1985年全省有41个县、市试验示范,面积8.5万亩,平均亩 产220公斤。水稻旱种是水源条件较差的地方发展水稻生产途径之一,也是解决低洼地不保收 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