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害
农作物病害种类繁多。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人作过一些调查。1943年《满洲农作物病害
目录》记述,黑龙江省农作物病害有219种。当时主要采用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方法防治。1
945年《黑龙江省产业概要》在记述病害防除对策时写到:“病害之防除,于春季播种前实行
小麦、高粱、粟之种子消毒,于夏季病害发生期内,折取病穗,烧却或埋入土中,以免翌年
发生之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抗病育种工作进展很快。杀菌剂也由
王铜、赛力散、硫酸铜等保护剂,发展为多菌灵、拌种双、托布津、稻瘟净、富土1号、比艳
、百菌清、乙磷铝、粉锈宁、瑞毒霉等高效内吸杀菌剂。这些杀菌剂既有保护作用,也有治
疗作用;既可以拌种、浸种,也可以喷雾,有的还可以灌根使用,使过去一些难以防治的病
害,逐步得到控制或消灭。1979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辛惠普在《黑龙江省农作物病害调查
报告》中,记录农作物病害611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稻瘟病、水稻恶苗病、水稻
白叶枯病、小麦秆锈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粒线虫病、小麦赤霉病、玉米
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谷子白发病、谷子黑穗病、粟瘟病、高粱丝黑穗病、高粱散黑穗病
、大豆灰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孢囊线虫病、马铃薯环腐病、甜菜褐斑病、白菜软腐病、
白菜病毒病、白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黄瓜角斑病、茄子黄萎病、西瓜蔓割病、苹果腐烂
病、黑豆果白粉病等。
(一)稻瘟病
是流行性病害。五常、尚志、绥化、庆安、佳木斯、汤原、桦川、桦南、勃利、密山、
穆棱、林口、宁安、海林等县、市为主要发病区。7月下旬到8月上、中旬多雨、寡照、低温
、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蔓延。在大发生年,水稻严重减产。1956年稻瘟病大流行,全省
受灾面积84万亩,北海和杂花品种减产20—30%,桦川灌区减产50%以上。1959年合江、牡丹
江和松花江地区发病面积达94.7万亩,绝产6.7万亩,平均减产10—15%。新中国建立前,
对稻瘟病没有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新中国建立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治。一是积极开展
抗病育种。50年代主要对农家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其后,开展系选,先后选出石狩白毛、合
江1、3、6号等品种,更换了感病的农家品种。从60年代初开始,开展杂交育种。1962—198
4年,先后育出和推广了合江10—22号、牡交20、牡交29等抗病品种,使抗病品种面积占水稻
播种面积70%以上,对减轻稻瘟病危害起了重要作用。二是化学防治。1957年试验示范赛力散
、消石灰防治稻瘟病。1959年合江地区使用赛力散、消石灰防治稻瘟病46.7万亩,防病效果
50%左右。60年代中期,赛力散停止生产。从70年代初开始,先后推广稻瘟净、多菌灵、春雷
霉素、克瘟散等防治稻瘟病,防病效果比赛力散、消石灰好。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又从国
外引进富士1号、比艳等高效内吸杀菌剂,防病效果达80—90%,增产幅度为27~36%。这些防
治措施基本控制了稻瘟病的危害。
(二)小麦秆锈病
是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小麦抽穗后,阴雨天多,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蔓
延。在流行年,小麦叶片早期枯死,影响小麦灌浆,严重减产。新中国建立前和建立初期,
对小麦锈病没有有效的防除办法。农民把小麦称为“危险”作物。据《东北经济小丛书》记
载:1923年“北部小麦因发生锈病,致产量大减。有锈病之小麦,不但不能制粉,且来年之
种子亦感不足。该年自加拿大输入小麦种子十火车,配售农民。但翌年小麦之耕种面积大减
,自是小麦之耕种事业,乃见凋落。”1929年和1945年,小麦也因锈病危害严重减产。1948
年佳木斯地区小麦锈病大流行,为害严重的颗粒不收。1951年牡丹江地区小麦锈病大发生,
平均减产70%以上。1956年密山县小麦锈病大流行,农民放火烧毁小麦1.65万亩,亩产由过
去的77.3公斤下降到32.2公斤。为了解除锈病的威胁,从1954年开始引进和推广甘肃96、
麦粒多、合作3号、合作4号、合作6号等耐锈品种,减轻了锈病的危害。1958年后,又推广了
克强、克壮、克钢等抗锈品种,逐步更换了原有的耐锈品种。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40多公斤
提高到90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锈病对小麦的威胁。
(三)小麦腥黑穗病
俗名灰包。1937年东部三江地区腥黑穗病大发生。1950年全省小麦腥黑穗病平均发病率
达15%,严重地块达60—70%。打场时直冒黑烟,群众叫三黑:人黑、马黑、场院黑。1953年
全省腥黑穗病发病率仍达8%左右。对腥黑穗病的防治,1941年开始推广王铜拌种。新中国建
立初期,继续使用王铜拌种。当时大部分农民用笸箩拌种、口袋串,效果不好。从1953年起
,推广赛力散拌种,并提倡用拌种器拌种。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到1955年基本达到
社社有拌种器,从而提高了拌种质量和防病效果。经过连年大面积拌种,到1957年腥黑穗病
的发病率已由1950年的15%降到1%以下,基本消灭了腥黑穗病的危害。
(四)小麦散黑穗病
俗名枪杆。东北沦陷时期,小麦散黑穗病发病率为7—8%。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散黑穗
病平均发病率为5—7%,最高达20%。对散黑穗病的防治,1943年日本人石山哲尔在哈尔滨农
事试验场研究出45℃恒温水浸种3小时,可以杀死种子内部的病菌,而且不损伤种子。在王岗
建立种子消毒所,将经过恒温浸种的种子,售给农民种植。新中国成立后,继续采用恒温水
浸种法。1956年小麦恒温水浸种840万公斤,播种84万亩,平均防病效果为84.6%。但恒温水
浸种,技术要求严格,稍一疏忽,就会烫坏麦种。特别是春季气温低,晾晒困难,浸种数量
受到很大限制,难以通过大面积浸种控制散黑穗病的危害。到70年代后期,通过试验示范,
使用内吸杀菌剂多菌灵拌种,防病效果达80%左右,方法简便易行。1981年农村多菌灵拌种面
积达567万亩,约占农村小麦播种面积的1/3。在推广多菌灵拌种的同时,还进行了拌种双与
多菌灵防病效果的对比试验。据克山、克东、德都等县调查,平均防病效果达89.6%,比多
菌灵高10%左右。自1982年以后,基本实行以拌种双拌种为主,结合多菌灵拌种。1983年农村
小麦用拌种双和多菌灵拌种面积达780.6万亩,约占农村小麦播种面积的1/2。经过拌种的
小麦,都控制了散黑穗病的危害。
(五)谷子白发病
俗名看谷老、刺猬头。是土壤传染为主的病害,全省谷子产区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4%
左右,最高达15%以上。对白发病的防治,1943年曾推广王铜拌种。新中国成立初期,除继续
使用王铜拌种外,还推行了谷种5次水洗法。1953年起,推广赛力散拌种。但赛力散拌种,只
能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收到一部分效果。到70年代末,从瑞士引进25%瑞毒霉(甲霜安)内
吸杀菌剂。用种子量0.2%的瑞毒霉拌种,防病效果在85%以上。1982年全省谷子瑞毒霉拌种
面积达10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0%。1984年瑞毒霉拌种达222.8万亩,占谷子播种面积的
23.2%。据绥化地区多点调查,平均防病效果达91%,从而解决了谷子生产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六)大豆灰斑病
是流行性病害。合江和牡丹江地区为主要发病区,绥化和松花江地区也比较严重。在病
害流行年,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据原东北农垦局1963年统计,仅合江地区境内所属
农场,因灰斑病损失大豆1000万公斤。1975年建三江农场局所属10个农场,大豆灰斑病粒率
达20%,达不到出口等级。1982年饶河、萝北、虎林、通河、绥滨等县农科所调查,因灰斑病
减产3—15.6%。1985年全省发病面积1500万亩,减收大豆1.5亿公斤,且灰斑粒多,影响出
口。佳木斯市收购大豆3.5亿公斤,符合出口要求的只有1亿公斤。为控制灰斑病的危害,各
级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抗病育种和化学防治。到1985年育种部门已选出抗病、丰产的新品系几
十个,有的已正式推广。化学防治,合江农科所试验,喷洒多菌灵防病效果可达88%。1985年
国营农场用飞机喷洒多菌灵防治100万亩,病粒率由70%降到7%以下,每吨大豆增收210元。
(七)玉米大斑病
主要在生育后期发生,使叶片提早枯死。清末(1899年)始有发生玉米大斑病的记载。
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建立后也常有发生。50年代肇东、肇州、肇源等县发病面积较大。60
年代后,由于推广一些易感病的杂交种,大斑病日益严重。1971、1974、1975、1977年大发
生。其中1977年全省发病面积1200万亩,减产两成,损失玉米40万吨。为控制大斑病的危害
,各地普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底肥和追肥,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同时对省内外的玉米品种
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病、高产、熟期适宜的龙单3号、绥玉2号、四单12、四单8、吉
单101等优良品种。到1985年,栽培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减轻了大斑病的危害。
(八)大棚黄瓜霜霉病
从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塑料大棚的发展,大棚黄瓜霜霉病成为大棚黄瓜生产的主要障
碍。开始多用有机硫、砷杀菌剂防治,一般喷药8—10次,效果仍不理想。70年代末,推广控
制大棚温湿度的生态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病措施,效果很好。采用这种方法,瓜秧定
植后两个月不用打药防治。1982年全省推广2616亩,比对照增产52.6%。化学防治推广百菌
清,每7天喷一次,防病效果在80%以上。以后又推广克霉灵(乙磷铝)、瑞毒霉,进一步提
高了防病效果。
(九)苹果腐烂病
是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枝干病害。腐烂病的发生与冻害呈明显正相关。自50年代
末到70年代末,全省发生了三次大冻害(1959—1960、1969—1970、1976—1977年),都导
致了腐烂病的大发生。1976—1977年的冻害,使苹果腐烂病发病株率高达64.3%,最严重的
达94.8%,比一般年份增加1.3—2.2倍。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除加强果园管理,搞好防
寒,增施肥料,增强树势外,50年代和60年代主要采用刮治法,把发病树皮全部刮掉,再用
升汞液消毒。从70年代起,推广高接抗病和重刮皮防病法,同时推广高效低毒杀菌剂田安和
丁二酸铜,代替了剧毒农药升汞液消毒。
除上述病害外,小麦粒线虫病、谷子黑穗病、高粱散黑穗病、水稻恶苗病等也先后得到
控制或基本消灭。
二、虫害
害虫历来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1938年《东北北部移民区及东北北部农作物病虫害调查
复命书害虫之部》中记录,农业害虫有109种。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东北农学院张履鸿等在
《黑龙江省重点地区作物害虫初步调查报告》中记述,农业害虫有256种。1964年黑龙江八一
农垦大学赵承惠在《东北垦区农作物害虫初步调查报告》中记述,农业害虫283种。对农业为
害严重的害虫有粘虫、草地螟、蝗虫、大豆食心虫、大豆潜根蝇、大豆蚜虫、大豆蓟马、玉
米螟、玉米枯心夜蛾、白边地老虎、小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稻泥包虫、稻摇蚊、
稻负泥虫、稻潜叶蝇、黑绒金龟甲、粟茎跳甲、黄条跳甲、甜菜象甲、甘兰夜蛾、菜青虫、
小菜蛾、菜蚜、萝卜蝇、苹果巢虫、天幕毛虫、李子食心虫、黑豆透翅蛾等。
农业害虫的防治。新中国建立前和建立初期,主要采用人工、器械捕杀和翻地等农业措
施防治。1945年《黑龙江省产业概要》记述:“害虫之防除,于夏季(7、8月间)虫害发生
最盛期间内,实行害虫之捕杀。并实行害虫之早期发现,以免被害面积之扩大。于秋收后实
行奖励秋耕,使害虫冻死。”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杀虫剂使用量迅速增加,品种不断更新
。50年代主要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杀虫剂,但数量不多。60年代以后除使用六六六
、滴滴涕外,还大量使用敌百虫、敌敌畏、乐果、1059、1605、辛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19
70年使用杀虫剂1.22万吨,1980年达到2万吨。1983年国家停止生产六六六等有机氯杀虫剂
,尔后从国外引进和推广了敌杀死和速灭杀丁等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进一步提高了
杀虫效果。同时,白僵菌等以菌治虫和赤眼蜂等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法,也因地制宜地在生
产上应用。由于不断完善防治措施,使一些重要害虫逐步得到控制。
(一)粘虫
俗名夜盗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粘虫蛾子随气流迁入黑龙江
省繁殖为害。在大发生年,虫子密度大的地方,1平方米有虫几百头,甚至上千头,在很短时
间内,就把大片禾苗吃光。然后成群结队,迁移为害,群众叫“神虫”。1940年宁安县发生
粘虫,农民捕杀害虫4万多公斤。1949年肇东、嫩江、富裕等县发生粘虫,人民政府积极组织
群众捕杀。1950年全省发生粘虫面积300万亩,各地组织群众捕杀和挖防虫沟,防治面积180
万亩。1953年粘虫大发生,受害农田345万亩,捕杀240多万亩。到50年代中期,六六六、滴
滴涕等杀虫剂的使用,防治粘虫开始进入人工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并逐步转为以药剂防
治为主的新阶段。1966年发生粘虫面积3000万亩,防治2200万亩,其中药剂防治面积占1/3
。1972年发生粘虫面积2600万亩,大部分使用敌百虫、敌敌畏防治。1983年发生551万亩,防
治402万亩。1984年发生848万亩,防治713万亩,除使用敌百虫、敌敌畏防治外,还大量使用
敌杀死、速灭杀丁等高效、低毒杀虫剂,有效地控制了粘虫的危害。
(二)草地螟
是北温带干旱少雨气候区的一种暴发性害虫。主要在山西省雁北、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
布盟和河北省张家口一带,以幼虫态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出的蛾子,随气流迁
入黑龙江省,繁殖危害。在大发生年,一棵小苗上有虫十几头,甚至几十头,很快就把幼苗
吃光,然后迁移到周围农田继续危害。1956年嫩江、北安、铁力、讷河、克山、肇东、呼兰
、绥化等10余县发生草地螟,幼苗受害几十万亩。1979年嫩江、黑河和绥化地区有9个县发生
。人民政府组织群众用六六六、滴滴涕、敌百虫、敌敌畏等防治100多万亩。1980年嫩江、黑
河、绥化、松花江和伊春地区有38个县、市发生,面积达1370万亩,大部分使用药剂防治,
有30万亩防治不及时,禾苗被吃光。1982年是特大发生年,有67个县、市发生,面积达5876
万亩。省委、省政府多次指示各地、市、县加强领导,动员群众,迅速扑灭虫灾。全省使用
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敌杀死等防治面积5150万亩,挽回粮食损失50多万吨。
(三)蝗虫
俗名蚂蚱。据《黑龙江志稿》记载:“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编者注),呼兰飞蝗
过境,自松花江迤南飞来,城守尉德通率兵扑灭之。”“乾隆三十一年,锡泊、索伦、达呼
尔等十佐领兵丁种地蝗灾”。1929年肇东县知事宋继堂在《呈报年景歉收》中称:“去年春
季亢旱,播种愆期,已兆歉收之象,复于秋季,飞蝗为灾,蚀遍豆谷,每垧打三两石者有之
,打七八斗者有之,平均约计在两石上下、年景减收五成。”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泰来、
安达、富裕、林甸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发生蝗虫271万亩。除组织群众捕打和撒药防治外
,首次使用飞机撒六六六灭蝗,防治面积3.16万亩。1959年8月,双城县沿江一带发生蝗虫
82.5万亩。其中草原60万亩,农田22.5万亩。县政府成立防蝗指挥部,派出大批干部深入
基层,组织群众在草原与农田连接处撒六六六药带,防止蝗虫向农田转移。同时,使用飞机
撒药防治34.68万亩,灭蝗效果达90%以上。1963年7月下旬,安达市葡萄花公社和肇源县义
顺公社发生蝗虫16.5万亩。省派两架飞机撒六六六粉灭蝗,防治7万亩,杀虫率达92.5%,
加上人工撒药防治的,共12.15万亩,控制了蝗虫危害。1964年以后,安达、肇源等县4次使
用飞机灭蝗,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四)大豆食心虫
主要蛀食豆粒,群众叫“虫口豆”。据克山农科所调查,1950—1959年哈尔滨地区虫食
率为6—28%,绥化地区为4—18%,克拜地区为2—9%,黑河地区为2%左右。其后,由于大豆间
混种面积增多,食心虫日趋严重。据松花江地区调查,1970年大豆虫食率平均为20%;1971平
均为33%,严重地块达到80%以上;1978年为15—20%;1979年平均上升到35%。对大豆食心虫
的防治,50年代主要采用农业防治法,一是秋翻地和及早翻耕大豆后作麦茬地。二是及时早
割,随割随拉。三是远距离轮作(1000米以上)。这些措施,难以全面实行,效果也不理想
。60年代初,试用六六六、滴滴涕烟剂防治食心虫,因受气象因素(主要是风向和风速)影
响,效果不稳定,未能大面积推广。60年代中期,使用百治屠和杀螟松防治食心虫效果较好
。1966年双城县用百治屠、杀螟松防治7万亩,百治屠防虫效果为60—96%,杀螟松为70—89
%。60年代末开始推广敌敌畏薰蒸防治,方法简便,防虫效果好。松花江地区1971年防治大豆
食心虫116万亩,大部分是用敌敌畏薰蒸防治的。1979年防治137.5万亩,其中敌敌畏薰蒸防
治100万亩,防虫效果70—97%。经过防治的大豆都卖等内豆,每亩增收8.8元。80年代初,
有的地方使用敌杀死防治,克山农场1981年用飞机喷洒敌杀死防治食心虫1.53万亩,虫食率
由13.1%降到2.96%。1983年用飞机喷洒敌杀死防治5.1万亩,防虫效果平均达91.7%。
(五)高粱蚜
俗名腻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夏季高温、干旱,有利于高粱蚜的发生。1925年东宁县
高粱蚜大发生,大部分高粱绝产。1938年呼兰县发生高粱蚜虫,部分地块没有收成。1949年
全省发生高粱蚜180万亩,1953年发生397万亩,1955年发生300万亩,1957年发生195万亩,
1958年发生225万亩。在这几个大发生年,防治高粱蚜主要采用人工防治法,一是用手撸死叶
上的蚜虫。二是用小笤帚把叶子上的蚜虫扫掉,然后再用压上石头的大扫帚把扫落的蚜虫拖
死,这种办法效果不好。1963年东宁县首先使用内吸杀虫剂乐果喷雾防治高粱蚜虫,杀虫率
达95%左右。1964年高粱大发生,全省推广乐果喷雾和1059涂茎防治,迅速控制了蚜虫危害。
70年代以后,推广乐果毒沙防治法,一次扬撒6垄,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防虫效果。
(六)地下害虫
主要有金针虫、蛴螬和蝼蛄。潜居土中为害种子幼芽和幼苗根部,造成缺苗断条。新中
国建立前和建立初期,主要采用人工捕杀法,即发现幼苗被害时,农民扒土捉虫,这种办法
达不到保苗的目的。1954年示范推广六六六拌种预防金针虫,保苗效果很好。1956年全省使
用六六六拌种预防金针虫面积997.5万亩,施用六六六毒谷、毒粪预防蛴螬、蝼蛄面积41.
9万亩。1958年推广灵丹粉(20%六六六粉)拌种,既能预防金针虫危害,又能兼治一部分蛴
螬和黑绒金龟甲、跳甲、象甲等苗期害虫。经过多年6%六六六和灵丹粉拌种,到60年代已控
制了金针虫的危害。1978年示范推广辛硫磷闷种,预防蛴螬和蝼蛄的危害,保苗率达90%以上
。1980年辛硫磷闷种面积达751万亩,闷种地块都保住了苗。1985年辛硫磷闷种面积达887.
1万亩。
(七)水稻潜叶蝇
又名螳螂蝇。幼虫潜食叶肉,使叶子枯死腐烂,造成缺苗。50年代主要采用清除杂草、
合理浅灌等农业措施减轻危害。60年代推广乐果防治法,喷药后幼虫退出叶片,落水死亡,
稻苗很快恢复生长。从70年代末开始,推广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潜叶蝇,防虫效果达96—98
%,能有效地控制潜叶蝇的危害。
(八)甜菜象甲
俗名放牛官。主要为害刚刚出土的甜菜幼苗。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采用人工捕杀法,
效果很差。1954年推广杨、柳、榆树枝沾6%可湿性六六六诱杀,防虫效果在50%左右。1958年
推广灵丹粉拌种,防虫效果提高到52.8—82.4%。60年代和70年代推广甲基1605和敌敌畏防
治,1979年安达县采用这种办法防治8.34万亩,占甜菜播种面积的74.9%,防虫效果比灵丹
粉拌种效果好。1980年绥化地区推广甜菜用3911闷种,面积40万亩。1982年安达县甜菜3911
闷种22万亩,占甜菜播种面积的95.6%,基本控制了象甲的危害。但3911毒性大,不安全。
后来改用甲基硫环磷闷种,保苗效果在90%以上,防虫效果比3911好,毒性比3911小,有效期
比3911长,从而代替了3911闷种。1985年全省甜菜用甲基硫环磷闷种面积达到159万亩,占甜
菜播种面积的36.3%。经过闷种的甜菜,都达到一次播种保全苗。
(九)萝卜蝇
俗名萝卜蛆、白菜蛆。主要危害萝卜和白菜的根部。受害严重的萝卜不能食用;受害严
重的白菜往往诱发软腐病而绝产。东北沦陷时期,克山农业试验场曾提出用0.1%升汞液防治
,未大面积应用。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推广6%可湿性六六六灌根或六六六毒沙围根法,基
本能控制萝卜蝇的危害。70年代,蔬菜上禁止使用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防治萝卜蝇改用敌
百虫、敌敌畏灌根或敌百虫毒沙围根,防虫效果也很好。
除上述害虫外,黑绒金龟甲、粟茎跳甲、黄条跳甲、稻摇蚊、稻泥包虫、菜青虫、小菜
蛾等也先后控制了危害。
三、草害
黑龙江地区农田杂草种类很多,危害严重。新中国建立前没有系统调查资料。新中国成
立后,由于化学除草的需要,1963—1966年,省农业科学院陈永康、陈铁保等首次对农田杂
草进行调查。共记录农田杂草210种。1984年东北农学院于学仁、苏少泉在《黑龙江省农田杂
草种类、分布与发生规律的研究》中,记述农田杂草415种。其中水田杂草71种,旱田杂草3
23种,水旱田兼有的杂草21种。危害严重的水田杂草有水田稗、雨久花、泽泻、莹蔺、眼子
菜、藨草、扁秆藨草、牛毛毡等;危害严重的旱田杂草有稗草、狗尾草、藜、苋、蓼、鸭跖
草、野燕麦、荞麦蔓、鼬瓣花、苣荬菜、猪毛菜、刺菜、苍耳、蒿类等。杂草危害严重的地
区在北部和东部;危害的重点作物是水稻、小麦和大豆。70年代以前全省常年草荒面积2000
—3000万亩,约减产1—2成。对农田杂草的防除,新中国建立前和建立初期,主要采用农业
防治法减轻危害。1958年首先在稻田开展化学除草,而后逐步发展到小麦、大豆等旱田作物
。1978年全省水旱田化学除草面积1000万亩,1981年扩大到2647万亩,居全国第一位。1982
年荣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全省农田除草已进入人工、机械除草
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阶段。
(一)稻田除草
农民种稻历来采用多薅、多推、深水淹稗等办法防除杂草。用工多,常常侍弄不过来而
撩荒。延寿县1956—1958年稻田草荒撩地8.46万亩,每年草荒撩地面积占新开水田的30%左
右。为了有效地控制稻田杂草的危害,1958年尚志、延寿、阿城等县用2.4.5—涕钠盐示范
防治双子叶杂草1.24万亩,除草效果在90%左右。1959年,首次在延寿县加信公社用飞机喷
洒2.4.5—涕钠盐2.17万亩,除草效果在90%以上,每亩节省除草用工2—3个。1960年延寿
、尚志、方正三县联合进行航空化学除草,施药面积增加到11.89万亩。1961年国家停止生
产2.4.5—涕钠盐,化学除草面积减少。1962年改用2.4—滴钠盐,当年防治12.99万亩,
既可以防治雨久花等双子叶杂草,也可以兼治多年生的藨草和扁秆藨草。除草效果均在90%以
上。对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稗草,1963年在延寿、海林、汤原、五常等17个县进行五氯酚
钠除稗示范,除稗效果达80—90%。70年代初,用2.4—滴丁酯和二甲四氯防治双子叶杂草。
以后又推广除草醚、敌稗等,除稗效果在90%以上。1979年合江地区使用除草醚、敌稗等防除
稻田杂草41.2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6.4%。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先后从日本、美国
、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引进了杀草丹、禾大壮、去草胺、恶草灵、排草净、禾田净、苯达
松等高效除草剂。1983年全省稻田化学除草面积达459.2万亩次(水稻播种面积368.2万亩
,因杂草种类不同,部分稻田施2次)。1985年发展到720万亩次(水稻播种面积为584.5万
亩)。据各地调查,稻田化学除草,每亩可节省除草用工3—4个,增产稻谷20—30公斤,经
济效益为1∶5左右。
(二)麦田除草
小麦是密植作物,50年代以前,大垄麦主要是人工除草,平播的一般不进行除草。在北
部杂草严重地区,小麦减产20—30%。1963年克山、红五月等农场,首先在麦田使用2.4—滴
钠盐、胺盐灭草16.2万亩,对藜、蓼等双子叶杂草的杀草率达80—90%,亩增产小麦20—30
%,经济效益好,迅速扩大到农村。70年代初,麦田除草改用2.4—滴丁酯,据克山、孙吴等
县调查,对双子叶杂草防除效果在90%以上,小麦增产15—30%。但由于长期使用2.4—滴丁
酯,荞麦蔓、鼬瓣花等杂草产生了抗药性,北部麦产区收割时杂草裹粮损失率达10%。同时,
禾本科杂草野燕麦也迅速蔓延,每年面积达100万亩左右,以嫩江、克山、北安、德都、孙吴
、逊克、嘉荫等北部麦产区受害最重。嫩江县野燕麦荒地面积最多年达15万亩,每年减产小
麦7500—10000吨。为了控制这些杂草危害,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了禾草灵、野燕枯、麦草
畏等先进除草剂,在小麦苗期喷洒禾草灵,防除野燕麦效果达95—100%;喷洒野燕枯,防除
野燕麦效果为94~98%;麦草畏与2.4—滴丁酯混用,提高了防除荞麦蔓和鼬瓣花的效果。1
985年全省麦田化学除面积达649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1.2%,减轻了杂草的危害。
(三)豆田除草
大豆是中耕作物,农民主要依靠铲控制杂草危害。但在北部、东部地区和南部的涝洼
地,夏锄时,往往因铲跟不上,造成草荒减产。1979年嫩江地区的大豆,铲一遍的占大
豆面积的40%,只拿一遍大草的占10%;合江地区的大豆,铲两遍的不到30%;黑河地区的大
豆,草荒面积占大豆面积的30%,减产50%。70年代初,能用于豆田除草的豆科威、利谷隆、
毒草胺等相继出现。但药源少,成本高,每年只在国营农场施用20—30万亩。以后从国外引
进氟乐灵、拉索等豆田除草剂,加快了豆田化学除草的速度。1979年豆田化学除草达609.6
万亩,占大豆面积的24.4%。1982年达到1085.3万亩,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3.9%。1983年以
后,又从国外引进拿扑净、稳杀得、虎威等苗后除草剂。拿扑净和稳杀得在大豆苗期施药,
防除禾本科杂草效果在95%以上。虎威在苗期施药,防除双子叶杂草效果在90%以上,农民可
以做到见草施药和因草施药。1985年,全省豆田化学除草面积达1127.1万亩,占大豆播种面
积的34.7%。据虎林县大面积调查,大豆化学除草比人工除草亩增产26.1公斤,亩节省除草
用工1.6个。
(四)其它作物田除草
玉米田,60年代,先后进行西玛津、阿特拉津除草示范。因药效受土质和土壤湿度的影
响,除草效果不稳定,加之成本较高和后茬不能种其它作物,未能大面积推广,基本上仍依
靠铲控制草害。谷子田,70年代曾推广2.4—滴丁酯除草,对双子叶杂草有较好的除草效
果。但对农民迫切要求防治的狗尾草无效,所以谷田化学除草面积不大。高粱田,一直是人
工除草。亚麻是密植作物,难以进行人工和机械除草。70年代,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
所进行拿扑净防除亚麻田杂草试验,对禾本科杂草防治效果在90%以上,很受农民欢迎。198
5年全省亚麻田化学除草16万亩,占亚麻播种面积的14.6%。其中呼兰县化学除草4.2万亩,
占亚麻播种面积的93%,亩增产原茎8—12%。甜菜田,在70年代曾用过甜菜宁、拿扑净等进行
化学除草。但因成本较高未能大面积应用,仍靠人工除草。芹菜、韭菜等蔬菜作物,从70年
代末开始采用化学除草。果园和苗圃大部分实行人工除草,少部分进行化学除草。
四、鼠害
清《盛京通志》记述农业害鼠有2种。1932年《黑龙江志稿》记述农业害鼠有3种。60年
代初,刘元根、刘恩旭报道,牡丹江垦区农业害鼠有11种。80年代中期,《中国有害啮齿动
物分布资料》记载,黑龙江省分布的农业害鼠有19种。对农业危害严重的鼠种有黑线姬鼠、
黑线仓鼠、大仓鼠、东方田鼠、普通田鼠、达乌尔黄鼠、东北鼢鼠、草原鼢鼠、花鼠、褐家
鼠、小家鼠等。鼠类对农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春喀种,夏咬苗,秋吃子实,冬食贮粮,且
能损伤器物,伤害家禽和传染疾病。《黑龙江志稿》记载:“鼢鼠俗呼瞎眉鼠子,似鼠而大
,长不及尺,圆头小耳,趾有爪、甚利,常穿地以行,所穿麦豆多枯萎不结实,害禾鼠也”
。“鼠穿墙盗粟,俗呼耗子,言耗损物也”。“鼠危害甚剧,人家皆有之,不但窃食伤器为
可厌,且为传染病疫之媒,歼除无法也”。据省植检植保站资料,1957年延寿县长发乡玉山
农业生产合作社向日葵被鼠害,减产50%;友爱乡永安农业生产合作社田鼠结群危害,稻穗成
片被咬断,一个鼠洞最多挖粮50多公斤。1962年龙江县发达、繁荣等10个公社田鼠发生面积
达1.07万亩,吃毁幼苗1000多亩。同年,牡丹江垦区因田鼠危害损失粮食2.5万吨。1983年
松花江、牡丹江、嫩江和绥化地区田鼠危害面积达14.2万亩。五常县营城子乡古榆树村1万
多亩农田遭受达乌尔黄鼠危害,毁种700多亩。同年,龙江县调查19个村屯,房前屋后的向日
葵,花盘上的籽粒大部分被吃光。1984年全省田鼠危害面积71.4万亩。林甸县有5.7万亩农
田遭受田鼠危害,向日葵被害株率达50%。1985年桦南、桦川、绥滨、同江、富锦、依兰等6
个县发生鼠害面积21.8万亩。桦南县庆发乡龙山村150亩大豆幼苗,两夜之间被田鼠吃光,
毁种成白菜。
防治鼠害历来被人们所重视。过去对家鼠主要采用下鼠夹、放鼠笼、堵鼠洞、投毒饵和
养猫捕鼠等方法;对田鼠主要采用挖鼠洞、水灌洞、下鼠夹和围打等方法。1956年延寿县采
用这些方法消灭田鼠、家鼠8.1万只。60年代初,进行杀鼠剂防治田鼠试验。1963年省农业
厅在肇源县水利公社孟克里大队进行磷化锌毒饵灭鼠试验,面积180亩,灭鼠效果良好。196
4年又在望奎县先锋公社厢白大队进行磷化锌毒饵防治示范,防治面积1.2万亩,灭鼠效果9
5%。但由于磷化锌是急性杀鼠剂,二次中毒严重(猫和猫头鹰等吃死鼠后,亦中毒死亡),
未能大面积应用。到80年代初,无二次中毒的新型杀鼠剂大量生产,使农业害鼠防治进入有
计划、有组织、大范围开展的新阶段。1984年8月省农牧渔业厅在安达县召开灭鼠现场会,推
广无二次中毒的慢性抗凝血杀鼠剂——敌鼠钠盐毒饵。绥化地区自9月1日至12月末,城乡居
民参加灭鼠的达100.5万户,占总户数的79.8%,共投放毒饵128.7吨,消灭家鼠1008.7万
只。家鼠密度由37.8%(100个夹子的扑杀率)下降到6.4%,从鼠口夺粮9万吨。1985年4月
,省农牧渔业厅发出《关于开展春季突击灭鼠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重点使用敌鼠钠盐毒
饵,做到防治家鼠和防治田鼠相结合。据佳木斯、齐齐哈尔、松花江、牡丹江、伊春、鸡西
、黑河等7个地、市,37个县统计,有154.7万户参加灭鼠活动,共投放毒饵401.2吨,消灭
家鼠3341万只,平均灭鼠效果为75.6%;防治田鼠面积116.1万亩,消灭田鼠471.2万只,
挽回粮食损失29万吨。各地在大规模使用杀鼠剂灭鼠的同时,仍继续进行人工、器械灭鼠和
生物灭鼠,实行综合防治,为发展农业生产,减少粮食损失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