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保建设
一、植树造林
本省在清代末期,开始植树造林。据《黑龙江志稿》记载:“巴彦县境所补植柳、杨、
榆,以供炊爨”。据1931年《讷河县志》记载:“以官府规定植树节,于每年清明、谷雨两
节间行之,以资提倡,并着为令典”。由此,出现多处人工林。如“城壕榆林”,“两岸杨
柳”,但仅限于屯、镇间,数量很少。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据省统计局资
料,1950年到1985年全省累计造林为6935万亩,保存面积3556万亩。特别是双城、宾县、呼
兰、巴彦、兰西、青冈、望奎、明水、绥棱、绥化、庆安、海伦、克山、克东、拜泉、肇东
、肇州、肇源、安达、大庆、林甸、泰来、甘南、龙江、讷河、嫩江、富裕、杜尔伯特蒙古
族自治县等28个县、市,1980年被列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这28个县耕地面积71
07.4万亩。到1985年已建设有农田防护林的耕地面积达5665.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区
域内1.9万多个村屯,已有1.5万多个村屯营造了护村林,县、乡、村道2.8万公里,已有
2.7万公里种植了护路林。已经初步形成农田防护林的雏形,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据肇
州县观测,在林带庇护范围内,降低风速20—25%,减少水量蒸发16—18%,增加土壤含水量
9%,提高地温0.9—1.4℃,延长无霜期2—6天。
二、草原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逐步加强草原管理和保护。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草原承
包经营试点。肇源县浩德乡仲崇儒1982年承包500亩退化草场,自己拉沙改良碱斑,施肥100
多车,打井两眼,植树3000株,当年就提高产草量1倍多。1983年全省普遍推广草原承包责任
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用好管好草原的积极性。仅松嫩平原的牧业县和半牧业县,草原承包面
积就达1800多万亩,占草原面积的70%。一些山区、半山区的草场也实行承包。林口、桦南、
依兰、嫩江、穆棱等20多个县、市,共承包草原50多万亩。草原承包后,使退化了的草原出
现了生机。1984年青冈县柞岗乡组织18个村的劳动力,在长山乡放牧场挖土壕围栏,封区育
草2200亩。安达市先锋乡、燎原乡和种畜场联合集资,用飞机播牧草4万亩,全部用铁丝网围
栏育草提高了产草量,改善了草质。富裕县把133.6万亩草原全部承包给了个人,加快了草
原建设。全县已建人工草场10.3万亩,打草场灌溉井46眼,草原围栏12万亩,浅翻轻耙退化
草场2万亩。肇东县与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试验,用星星草治理碱斑获得成功,已在碱斑上种
星星草3900亩。为了进一步加强草原建设,1984年8月省人大六届九次会议颁布了《黑龙江省
草原管理条例》。到1985年底,全省草原建设面积累计为960万亩,其中人工种草200万亩,
飞机播牧草250万亩,改良草原300万亩,围栏草场210万亩。
三、治山治坡治沟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进行试点,探索治理措施和途径,60年代开始大面积治理。龙江
县三泉乡从60年代初到1985年,全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5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
其中治理坡耕地3.31万亩,治理荒山荒坡2.47万亩,造水土保持林2.5万亩,护坡种草20
00亩,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海伦县东风镇从1968年开始,按照流域从上到下,从
坡到沟,坡沟川综合治理,到1985年全镇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4%增加到3
3.4%,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粮食产量比治理前增加1倍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
后,水土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到1985年全省有50万农户,承包治理支、毛沟小流域2700条
,面积达220多万亩,并有300多万亩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得到治理。30多年来,全省共治
理水土流失面积2194万亩,占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的29%。
四、控制土壤和空气污染
针对土壤和空气污染愈来愈加剧的严重情况,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防护和治理
,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在工业方面,对那些污染严重的工厂,限期搞好“三废”处理。到19
84年,基本完成国家限期治理的环境污染项目,主要有,齐齐哈尔钢厂煤气发生炉,煤气洗
涤含酚、氰废水治理;西林钢铁厂的高炉、焦炉含酚、氰废水处理;西林铅锌矿的选矿尾矿
水进库;大庆油田的含油污水处理后回注,不回注的达到排放标准;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的污
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牡丹江水泥厂的静电除尘、粉尘达到排放标准;安达碳墨厂利用碳墨
尾气发电消除污染等。在农业方面,从1976年开始禁用汞制剂农药。1982年开始禁止使用有
机氯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在使用农膜的地方,有的已采取
清除废膜。这些措施减轻了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五、建立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形式
从70年代开始,农业科研单位协同生产部门,研究探索适合当地情况,有利于保护农业
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形式。到1985年初步形成以下几种形式:
(一)稻(苇)——鱼——貉生态农业形式
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省特产鱼类研究所等7个单位,根据三江平原地区特点,研究
出轻沼泽地开垦种稻、积水沼泽地育苇的形式。即在稻田、苇塘或重沼泽地建池养鱼,用鱼
喂养乌苏里貉。同时,利用水面养鹅,再用鹅和貉粪喂鱼、肥田,形成稻、鱼、貉等多环节
良性循环。截至1985年,这个地区就有百万亩沼泽地得以开发利用。
(二)粮——草——畜结合生产形式
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省土肥站及农村能源办公室,根据松嫩平原农区“种地缺粪,
养畜缺草,常年缺烧柴”以及开发较早,环境恶化,地力明显下降的实际情况,研究推广了
粮草间作(四垄玉米间作二垄草木樨或亚麻与草木樨间作)。利用草木樨养畜,用畜粪作沼
气原料,解决部分农村烧柴,用节省下来的秸秆做饲草或积造有机肥,利用草木樨及根瘤固
氮和制沼气腐渣来肥田,促进粮食增产和畜牧业的发展。到1985年末,已有龙江、依安、富
裕等十多个县推广了粮、草间作,面积10万多亩。
(三)粮——糖——畜生产形式
安达市根据盐碱地多和有大片草原的特点,实行肥沃农田种粮食,碱地种甜菜的生产形
式。用粮食副产品、甜菜叶、糖渣、牧草养畜,用畜粪肥田,使粮食、糖、畜都得到发展。
1984年粮食平均亩产209公斤,比1978年亩增产53.1%,从1980年到1984年,平均年种植甜菜
22.8万亩,平均亩产1.2吨,亩收入比种粮食作物高2.6倍;奶牛由1976年的7600头发展到
1985年的3.3万头,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农——林——牧结合生产形式
东北农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等单位,针对海伦县东风镇保卫村水蚀、风蚀严重的情
况,提出发展林业,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措施。同时实行以发展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用
畜粪肥田,促进粮食增产的农、林、牧结合生产形式。从1979年试点,到1984年全村新增造
林面积2687亩,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18.6%增长到34.2%,林业产值由1978年占生产总值
的1.2%上升到9%。1978年全村没有饲养奶牛,到1984年发展到422头,户均1.52头,日产鲜
奶4吨多。养鸡2616只,比1978年增加2.58倍。养猪547头,比1978年略有减少。牧业产值由
1978年占生产总值的3.7%,上升到49.3%。每年提供有机肥1.2万吨,比1978年增加2倍。
林、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1984年粮食总产1137吨,比1978年增长14.6%,平均亩产
186.7公斤,比1978年增长14.5%。种植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14.9%。全村各业生产总值,
1984年达到97.84万元,比试点前6年平均26.68万元增加2.66倍。这种生产形式,已在松
嫩平原10多个县(市)及国营农场推广,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立体农业生产形式
尚志县是个山区县。该县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耕地分布在平川和缓坡地上
,把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退耕还林。把林地分布在山顶和坡地上,在半山腰建果园、药材园
、啤酒花园和木耳场。在山下草地、泡沼建牧场和鱼场。形成林上山,田下川,半山腰里建
果园的生态环境。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6.65万吨,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8年增长8.3
%。农业生产总值、总收入、人均收入、商品粮、造林、黄牛存栏等指标与1980年相比均实现
了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