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高等农业教育
一、东北农学院
1948年8月创建于哈尔滨,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解放区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农业院校
。当时设有农艺、森林、畜牧兽医3个系。1950年改为哈尔滨农学院。同年10月,由于进行抗
美援朝战争,沈阳农学院迁哈,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改为东北农学院。设置农学、森林、畜
牧、兽医、植物病虫害、土壤肥料、农业机械、农业行政等8个系。1952年10月,高等学校院
系调整,校名改为东北农林学院。设农学、畜牧、兽医、农业机械、林学、森林工业等6个系
。195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56年5月,东北农林学院分为东北农学院和东北林学院。“文化
大革命”期间,学院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被迫迁到汤原县香兰农场,停止招生。1974年又
迁至阿城县建校,开始恢复招生。1976年学院一分为三,抽调教职员工建立绥化、嫩江两个
农学分院。1978年6月,这两个农学分院又归回本院。197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迁回哈尔
滨市香坊区马家花园重新建校,占地1125亩,建校舍12万平方米。设农学、畜牧、兽医、农
业机械、园艺、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7个系。农学系有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土壤农化
专业;畜牧系有畜牧专业、兽医专业;农业机械系有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农业机械设计与
制造专业、农机修理专业、农业电气化专业;园艺系有果树专业、蔬菜专业;农业工程系有
农田水利专业、土地利用规划专业、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农业经济系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院内有65个试验室,1个图书馆,藏书61.1万册,其中外文书9万册。订有期刊1376种,其中
外文刊物790种。还设有农学试验站、园艺试验站、农业机械厂、兽医院和原种鸡场。在原阿
城畜牧场有农学、园艺专业试验地1500亩。1981年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有权授予硕士
学位和博士学位大学之一。1981—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许振英、余友泰、王金
陵、秦鹏春、汪世昌和蒋亦元等6名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另有36名教授、副教授为硕士生导师
。到1985年,全校有教师617名,其中教授30名,副教授108名,讲师232名,助教239名。建
校37年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174人,其中研究生278人,本科生8453人,大专生1443人。
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是一所主要为农场系统培养专门人才的农业大学。校址在密山县裴德镇,是1958年8月1
日在省密山农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设有国营农场管理系。1959年增设了农学、农业
生产机械化、畜牧等3个系。“文化大革命”前期停止招生。1973年恢复招生,设置农学、农
业生产机械化、畜牧兽医3个系。1977年又增设国营农场经济系。1980年增设农业生产电子自
动化专业。1981年增设了国营农场经济管理干部专修科。到1985年,在1500亩校园内,建校
舍11.3万平方米。设有化学、物理、植物、土壤、植物生理、农业机械、动物生理等53个实
验室和1个藏书30余万册的图书馆。在校外,有1个试验农场,耕地3万亩,山林1.6万亩,还
有农业机械修配厂。共有教师363人,其中副教授19人,讲师91人,助教97人,教员156人。
1958—1985年,共培养各种毕业生4709人,其中研究生6人,本科生4492人,大专生221人。
三、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前身是省农业干部学校,创建于1956年。校址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1961年建立黑
龙江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学院。1962年3月学院撤销,保留省农业干部学校建制。“文化大革命
”前期停办,1972年10月恢复。1983年6月,在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黑龙江省农业管
理干部学院。以培养在职干部为主,开设农业技术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畜牧技术管理3个专
业,培养具有大专水平的农业管理人才。校园面积1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
,设有电子计算机、化学、土壤农化、植物生理、植物保护、作物栽培育种、畜牧饲养卫生
、兽医基础等8个试验室,1个图书馆,藏书6万册。有教职员工170人,其中专职教师63人。
教师中副教授4人,讲师28人,教员和助教31人。
另外,在1948年8月,建立黑龙江省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创建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
。1951年6月1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高等院校,校名改为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当时设置
农艺、畜牧兽医、森林、水利4个专业,共培养专科生298人。1956年4月26日,省人民委员会
决定,将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改为北安农学院。1958年4月,迁往吉林省长春市与军事兽医大
学合并成立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