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作物育种

  民国时期,黑龙江地区开始进行单株和混合选种的研究。东北沦陷时期,克山农事试验 场等单位,开展了系统选种和人工杂交育种。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育 种方法有很大突破。一是有性杂交育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遗传性不同的品种或类型进行杂 交,获得新的优良品种。这是本省的主要育种方法。二是远缘杂交育种。用种间或属间的亲 本进行有性杂交,创造新的杂交类型。如1957年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粮食作物研究室,以合作 2号为母本,天兰冰草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育成的小冰1号和以东农53—1207为母本与天兰 冰草杂交育成的龙麦1号等小麦新品种。三是辐射育种。用电离射线照射育种材料,引起遗传 性的变异,创造出新的优良品种。如黑农4号、5号、6号、16号大豆,龙辐麦1号小麦,龙辐 玉1号玉米等,都是用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四是杂交优势利用。遗传性不同的亲本进 行杂交,杂种第一代(F(1))的优良性状超出双亲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从60年代开始, 利用这种方法,选配玉米、高粱杂交种。到70年代全省玉米、高粱作物基本普及杂交种,甜 菜、西瓜、番茄也大面积应用了杂交种。五是单倍体育种。是用花粉培育的方法选育的新品 种。如省农科院育种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松花江地区水稻实验站协作,育成的单丰 1号水稻,牡丹江农科所育成的牡花1号水稻,省农科院育种所育成的龙花1号小麦等新品种。 利用上述五种方法,到1985年全省粮豆薯作物先后共育成推广了524个品种。其中小麦104个 ,大豆101个,玉米83个,高粱杂交种41个,谷子89个,糜子12个,水稻66个,水陆稻2个, 马铃薯26个。这些品种对促进粮食增产起到很大作用。
    一、小麦
    1912年(民国元年),黑龙江农事试验场进行品种试验。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农事试 验场以纯系分离选择和品种间杂交等方法,先后育成宾南、肇安以及哈系2229、2602、3197 、3370、4385—2、4485—2等品系。佳木斯农事试验场育成勇捷,克山农事试验场选育成克 华、克丰、克辉等品种。同时引入选拔出农林2号、3号等品种。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促进小麦生产发展,育种研究把解决小麦锈病问题作为主攻课题。 50年代初,克山、佳木斯农事试验场等研究单位,以选育抗锈耐锈良种为中心任务,组织科 研人员开展协作。首先通过引种鉴定,选育出合作3号、4号、6号等耐锈品种。随后,克山农 科所肖步阳等于1958—1963年,应用生态育种观点,采取品种间杂交方法,相继育成了耐旱 抗锈类型的克强、克壮和耐湿抗锈类型的克钢、克光等新品种,基本消除了锈病危害,使全 省小麦种植面积由1957年的1300多万亩,逐渐增至1968年的2180多万亩。亩产量由原来的57 公斤,提高到91.5公斤。这些优良品种,不仅成为本省的主栽品种,而且被吉林、辽宁等省 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引用。克山农科所在育成上述品种以后,肖步阳、姚俊生等又继 续以单交与多交相结合方法,利用自己选配的杂交后代,育成了多种生态型的优良品种。抗 旱类型的有:克全、克旱2号、克旱4号、克旱6号、克旱7号、克旱8号。其中克旱6号、克旱 7号,1979年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克旱8号,1983年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耐湿类型的有:克涝1号、克涝2号、克涝3号,喜肥类型的有:克丰1号、克丰2号等,其中 克丰2号喜肥水,植株繁茂,秆强,结实期耐湿性强,活秆成熟,品质好,抗秆锈病21、34号 生理小种的五个生理型,1979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为黑龙江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小 麦生产提供了配套品种。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所用钴60—丙种射线处理杂交种子的方法, 育成了小麦新品种新曙光1号。80年代前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用辐射与杂交相结 合的方法,育成了含蛋白质18.2%的龙辐麦1号。东北农学院育成东农101号、102号。农垦科 研教育系统育成兵麦302号、钢107号、垦大1号、北垦2号等。合江农科所育成合春1号、2号 、3号、4号、7号、11号、12号等。黑河农科所育成黑麦1号、2号、3号等。这些小麦品种, 在生产中都表现出抗逆性强、产量高的优势。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30多年里,科研人员通过引种鉴定、选种杂交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先后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达104个,使小麦品种得到不断更新换代,改良品质,保证小麦生产 稳步发展。
    二、大豆
    1928年(民国17年),哈尔滨农事试验场从陶赖昭引入,经系统选拔出大豆品种西比瓦 。东北沦陷时期,克山农事试验场用纯系选拔法,育成紫花4号、金元2号和克霜。引入选出 的有四粒黄、元宝金、黄宝珠、满仓金、大白眉、紫花1号等。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主要用系统选拔和部分杂交法选育出15个优良品种。其中以系统 选拔法育出适于水肥充足条件的合丰1、2、3、4号,东农1号等6个品种。桦川县农民荆山 璞,从满仓金品种中单株选拔育成株型收敛、抗旱较强的增产显著的品种,命名为荆山璞。 克山、佳木斯农事试验场和东北农学院用杂交法育出较为喜肥耐湿,在水分充足地区栽培的 丰收2号、6号,耐旱耐瘠薄性较强的丰收4号和适于中等偏上肥力栽培的东农4号等6个品种以 及引入选出的黑龙江41、东农2号等。从60年代到80年代前期,共育出87个品种。其中以杂交 法育成66个品种,通过辐射育成5个品种,杂交结合辐射育成6个品种,用系统选拔和引进育 出10个品种。在生产中种植面积大,增产显著,受到国家、省政府奖励的有以下6个品种:
    黑农26号。是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王彬如、王连铮、翁秀英等,于1965年用早熟、 品质优良的辐射突变体哈63—2294为母本与小金黄1号为父本杂交育成。生育期125天左右, 苗期耐低温、耐旱、耐肥、秆强,蛋白质含量40.83%,粗脂肪21.8%。在较高的栽培条件下 ,亩产达250公斤以上。在一般栽培条件下,亩产125—175公斤。黑农26号是中南部种植面积 最大的品种。1984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85年种植面积达500万亩。在吉林、河北、新疆、 山西等省、区也大面积种植。
    黑河3号。是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张永库、李国桢等于1959年从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引入 的品种间杂交早代材料F(3)(组合号克交56—4),母本克交4203—1,父本四粒荚,采取 系谱法分离选择育成。早熟,生育日数110天左右,出苗到成熟所需活动积温1930—2100℃。 秆强,结荚部位高,适于机械收割。是国家认定推广的春大豆品种中熟期最早的品种,是本 省北部高寒地区的主栽品种,是南部救灾品种。丰产性能好,在一般生产条件下,亩产100公 斤以上,最高可达200公斤。除本省种植外,在内蒙古、吉林、辽宁、宁夏、新疆等省、区也 有一定的种植面积。1967—1983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5619.5万亩,共增产大豆80.5万吨。 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合丰22号。是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科所何煜于1963年以合丰5号为母本,丰收2号为父本 ,进行有性杂交育成。生育日数110天,需活动积温2430℃,为中熟品种。苗期发育快,对土 壤要求不严,稳定性好,适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栽培。一般亩产150公斤左右,是三江平原地 区主栽品种。1975—1981年累计推广面积2800万亩,约增产大豆35万吨。1982年获农业部技 术改进二等奖。
    红丰3号。是宝泉岭农场管理局农科所,于1966年用哈光1654与黑河3号有性杂交育成。 生育日数105天,需活动积温2100—2200℃。喜肥水,秆强,适于密植,一般亩产120公斤。 1981年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推广,并获农垦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东农36号。1979—1982年由东北农学院王金陵以Logbeaw为母本,东农47—ID为父本有性 杂交育成。生育日数85天左右,所需活动积温1678.7℃,为超早熟品种,株型收敛,秆强不 倒,底荚较高,适于机械收割。籽实含蛋白质46.02%,脂肪19.34%。在黑河地区种植,一 般亩产100公斤。1983年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推广,并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三等奖。
    合丰23号。是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科所刘忠堂等于1966年以农家品种小粒豆9号为母本, 丰收10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成。生育日数115天,需活动积温2446℃,为中熟品种。秆 强,喜肥水,适宜在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栽培。一般亩产150公斤,最高亩产275公斤。1981 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1977—1985年累计推广面积1300万亩,约增产大豆16万吨。
    三、玉米
    东北沦陷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前,克山、呼兰、佳木斯、齐齐哈尔农事试验场进行了金皇 后、白头霜等品种试验和良种繁殖。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对原有品种进行整理,提纯大穗黄、英粒子、马尔冬瓦沙里,选 育出黑育2号、龙玉1号、东农201号等。进入60年代,省农业科学院栗振镛等育成黑玉46双交 种,生育期13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600℃左右。喜肥水,抗倒伏,生育健壮,适宜密植。一 般亩产300—400公斤,最高500公斤以上。是黑龙江省最先大面积应用的玉米双交种。1979年 获全国和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大会奖励。以后各科研单位,又育出黑玉71、克双42、边双18等 13个杂交种,大幅度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70年代除陆续育出嫩双29、黑玉79、东农25 5等16个双交种外,玉米育种重点,由双交种转向杂交优势强,制种程序简便的单交种。先后 育出嫩单3号、龙单1号、合玉11号、牡单6号、绥玉1号等26个单交种。省农业科学院嫩江科 研所杨绪武、任秀珍等,于1970年育成早熟类型优良单交种嫩单3号,生育日数110天左右, 需活动积温2353℃左右,苗期耐低温,发育快。除本省推广外,吉林、内蒙古、四川等省( 区)局部地区也进行大面积推广。1977—1982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2607万亩,其中1982年 推广面积502万亩。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所栗振镛、高宪章等于1972年育成龙单1号,生育日数从出苗到成熟 100天,前期发育快,后期脱水快,抗丝黑穗病,丰产性好,一般亩产440公斤左右。1980年 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省农业科学院绥化科研所赵勇涛、李晓峰等,于1973年育成绥玉 2号,生育日数12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530℃左右,丰产性好,一般亩产485公斤左右。适应 性强,无论在黑土区或盐碱土区,均表现增产。根系发达耐干旱,拔节后生长迅速,籽粒脱 水快,活秆成熟。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1980—1985年,各科研单位又育出龙单 2号、龙单3号、北单7号、克单5号、龙肇1号、嫩单4号、绥玉3号、龙辐玉1号等19个单交种 。全省基本实现了玉米品种单交化。其中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所育成的龙单3号,从出苗到成熟 生育日数12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500℃左右,生育健壮,秆强不倒,适合密植,高抗玉米大 斑病,活秆成熟,茎叶还可做青贮饲料。
    四、高粱
    东北沦陷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前,佳木斯农事试验场育成佳1号、2号,并引入红棒子、黄 罗伞等进行试验鉴定。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科研单位通过混合选择、集团选择、系统选 育、品种杂交等方法,选育出新黑壳、新紧穗八叶、处处红1号、红粒歪脖张、合江红1号、 2号、小黄壳1号等。60年代开始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省农科院育种所育成耐盐碱的黑杂1号 、3号、9号和以多次杂交选育的平原红,亩产均为250公斤左右。省农业科学院育种所鄢锡勋 等引入3197A,经繁殖和杂交在国内首先研制出中国型细胞质遗传雄性不育系黑龙11A。特点 是配合力强,不早衰,自身产量高,大面积制种亩产200公斤以上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三等奖。从山西省大同引入的同杂2号高粱,就是不育系黑龙11A与7384的杂交种。这个杂交 种,喜肥、秆强,适于密植,丰产性好,一般亩产300—350公斤,高的可达500公斤,是一、 二积温带的主栽品种,也是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种。70年代,省农业科学院育种所育成黑杂 31号黑杂34号。其中黑杂34号,除本省种植外,辽宁、吉林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也有 种植。
    五、谷子
    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农事试验场育成薄地租2号。克山农事试验场育成黄沙子、黄金子 。当时引入试验的品种有糟皮黄、大粒红、大青苗等。新中国建立后,50—60年代,主要用 系统选拔法和集团选择法育种,后期开始杂交育种。这个时期共育出56个品种,主要有龙谷 4号、安谷18号、合光5号等。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主要采用杂交法育种。这个时期共育出 33个品种,主要有龙谷23号、合光9号、绥谷1号、2号、嫩选10号、11号、克育19号、黑谷2 号、绥谷3号等。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用杂交法育成的龙谷23号,喜肥水,耐盐碱,早 熟,抗旱,粮、草增产,一般亩产籽实200—250公斤,产谷草350—400公斤。1978年获省科 学大会奖。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杂交育成的合光9号,抗旱性强,抗粟瘟病和白发病,上粮急 ,活秆成熟,米质好,饭味香,是合江地区的主栽品种。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六、水稻
    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农事试验场以纯系选拔法育成金线稻2号,引进试验的品种有青森 5号、北海、弥荣、光头、兴国、国主、富国、坊主、走坊主等品种。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 和60年代,主要采用系统选拔、集团选择和杂交法育种,共育出25个品种。主要有合江1号、 2号、10号、11号、朴洪根粘稻、禹申龙白毛、牡丹江1号等。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主要采 用杂交法育种。这个时期共育出41个品种。主要有合江18号、19号、20号、22号,牡丹江4号 ,嫩江4号,黑粳2号、3号、4号,牡花1号,单丰1号,垦稻3号,松粳1号,垦糯2号等。宝泉 岭农场管理局农科所育成的垦糯2号,生育日数115—120天,米质和粘性好。1981年获农垦部 科技成果二等奖。牡丹江农科所以牡交4号与牡交28号杂交一代花粉离体培养育成牡花1号和 省农业科学院育种所、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松花江地区水稻试验站协作育成单丰1号。这种单 倍体育种方法居国内领先地位。省农科院合江水稻所用杂交法育成的合江19号,较耐低温, 幼苗生长势强,耐肥、秆强,一般亩产400—450公斤。是水稻产区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占水 稻面积的25%左右。
    七、马铃薯
    50年代,克山农业试验站,引种试验选出德友1号、2号、3号、6号、7号,波友1号、2号 ,金苹果等12个品种。同时,品种间杂交选出黑龙江1号、2号。60年代到80年代前期,克山 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品种间杂交育成克新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 ,东北农学院育成东农303号,北安农业学校育成北薯1号,花园农场育成的花园薯1号等,共 14个品种。其中克山农业科学研究所用374—128作母本,艾波卡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克新1号 ,株丛繁茂,块茎椭圆,大而整齐,表皮较光滑,白皮白肉,抗晚疫病和环腐病,抗花叶和 卷叶型病毒病,较耐涝、耐贮,一般亩产1500—2000公斤。该所还用白头翁作母本,卡他丁 为父本,杂交育成克新4号,块茎圆型或扁圆型,薯肉淡黄色,食味较好,结薯极为集中、整 齐,喜肥抗倒伏,一般亩产15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3400公斤左右。这两个品种在1978年获 省科学技术大会奖。东北农学院李景华等用白头翁作母本,卡他丁为父本,杂交育成东农30 3,生育期45—50天(出苗后算),休眠期短,结薯早,块茎膨大速度快,高度抗花叶型病毒 ,耐贮性好,食味好。一般亩产1250—1500公斤。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八、亚麻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日本引入贝尔纳品种开始品种试验。东北沦陷时期,由 日本、比利时、荷兰等国引入砂川2号、荷兰B—5号等进行品种试验。40年代初,以系统选拔 法育成哈系384号、419号品种。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呼兰特产试验站与东北农业科学研 究所协作,用贝尔纳经系统选拔育成华光1号品种。60年代从苏联引入性状优良的乐—1120, 成为黑龙江省的主栽品种。松花江农科所通过系统选拔法育成黑亚1号。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 ,松花江农科所(后改为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用系统选拔法、杂交法、辐射与杂交 结合法,先后育成黑亚2号、3号、4号、5号、6号。其中用杂交法育成的黑亚3号,抗旱,抗 倒伏,喜肥水,抗立枯病和炭疽病,生育茂盛,产量高,一般亩产原茎400公斤,成为本省主 栽品种。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九、甜菜
    新中国建立后。7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杂交育成高产的甜研3号和抗褐斑 病、偏高糖的甜研4号。轻工业部糖业甜菜研究所育成双丰5号、6号、8号。其中双丰8号抗病 、高产、含糖量高,成为本省主栽品种。80年代前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于1985年 育成多倍体品种甜研301,丰产性稳定,含糖率高,抗病性强。除本省种植外,吉林、辽宁、 山西、江苏、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市、区均有种植。
    十、蔬菜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进行蔬菜地方品种整理、结球白菜品种选育 、生产鉴定、新品种试验等研究,选出山东刺瓜、民主叶三黄瓜、苏联小旱瓜、汶上黄瓜和 品观7号番茄等品种。60年代省农科院园艺所从地方品种中以辐射育种法育成9号白菜,以系 统选拔法育成黄籽大白菜,并选育出黑园1、2、5号番茄新品种,在省内外推广。70年代进行 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研究,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林蔚彬等育成龙杂黄1号黄瓜新品种,抗病、 丰产、稳产、质优,适于露地或保护地栽培。除本省推广外,吉林、辽宁、广西、湖南、内 蒙古自治区等17个省(区)均有种植。1981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1983年获农业部主 要蔬菜一代杂种、优势利用的示范、推广二等奖。该所王季仁等育成的龙杂茄1号茄子新品种 ,生长势强,结果多,果实大,果肉疏松鲜嫩,微有甜味。一般亩产3000—3500公斤,在扣 膜和肥水充足的条件下,亩产5000公斤以上。是一个高产、质佳、较抗病的品种。1981年获 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牡丹江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牡丹江1号白菜新品种,除本省种植外,辽 宁省的沈阳、铁岭地区亦有种植。齐齐哈尔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齐研矮粉番茄,直立性、抗 逆性强,一般亩产3000多公斤,为本省主栽品种。山东、四川、陕西、河南、辽宁、吉林等 省也引入种植。
    十一、甜瓜西瓜
    60年代,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从农家品种中选出的台湾蜜,齐齐哈尔园艺站与嫩江农科 所园艺系选出的铁把青,成为本省主栽的甜瓜品种。80年代前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王凤 升等以杂交法育成龙蜜100号西瓜,早熟质佳,适应性强,不仅在本省种植,而且在吉林、河 北、辽宁、山东、海南岛等21个省、区推广。1981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1984年在北 京全国西瓜品种鉴定会上被评为全国早熟固定品种第二名。1984年该所王凤升等育成的龙蜜 104号西瓜新品种,质脆多汁,瓜瓤特红,含糖高,味甚甜,皮韧、抗摔、便于运输。一般亩 产2500公斤左右,最高可达4000公斤左右。除本省推广外,还在辽宁、吉林、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山东、山西等10个省、区推广。1985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
    十二、果树
    60年代通过引种试验,选出红香水、美洲红、黑莲子等葡萄品种用于生产。70年代省农 科院园艺研究所杂交育种育出的龙光苹果新品种。除在省内推广外,吉林、内蒙古、新疆、 青海等省、区亦种植。嫩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出的嫩光苹果,抗寒、果大。80年代前期 ,东北农学院吴绛云以苹果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为苹果育种找出新途径。1980年获农 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蒋俊国等,以自然杂交种子实生选育的龙香 梨新品种,肉质细软多汁,甜酸适度,耐贮藏,连续结果能力强,是高寒地区主栽品种之一 。1982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省农科院绥棱果树站关述杰等以自然授粉育成的绥李3号 李子新品种,个大,适口性好,省内外均有推广。1985年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