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栽培
1911年(清宣统三年),黑龙江农事试验场对齐齐哈尔气象进行了观测。这年作物生长
日数为130余天;以阴历计之,融冻期在4月中旬;雨期于6月上、中旬之交;夏日多阴雨;3
—4月和7—8月风烈壤干;4月、7月多冰雹;霜期在8月上、中旬;寒期甚长,冬9月至春2月
,冻深至5尺以下。民国初期,黑龙江农事试验场进行了小麦、大麦播种期试验。以公历计之
,小麦4月25日播种的亩产120公斤,4月30日播种的亩产124公斤。大麦4月25日播种的亩产7
5公斤,5月2日播种的亩产80公斤。东北沦陷时期,克山农事试验场,1935—1938年,每年于
4月到10月,在耕深10、20、30厘米的地块上,分别测定10、20、30、40厘米处的含水量。结
果,以10厘米处含水量最高。1936—1937年,还进行耕深试验,耕深10、15、20、30厘米,
分春耕、秋耕,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结果深耕对大豆增产明显,大豆秋耕30厘米区公顷
产量1842公斤,比20、15厘米区分别增产27.4%、30.6%;春耕30厘米区公顷产量1704公斤
,比20、15厘米区分别增产16.7%和41.4%。小麦则秋深耕比春深耕减产。秋耕30厘米区公
顷产量825.5公斤,比春耕30厘米区减产15.54%,秋耕20厘米区公顷产量776.0公斤,比春
耕20厘米区减产22.1%。1943年以前,进行轮作试验,结果以大豆、小麦、谷子、小麦四圃
轮作,为当地最优轮作次序。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初,各科研单位以试验示范畜力新式农具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小麦、亚麻等平播密植栽培法和佳木斯农事试验场水稻组研究出水稻机械旱直播技术等
,为作物机械化栽培提供了依据。佳木斯、克山农事试验场在黑土、盐碱土区进行的开荒研
究,明确了开垦时期、耕深、农具和适宜种植的作物等技术问题。齐齐哈尔园艺试验站研究
出苹果高接、葡萄棚盖防寒、桃树匍匐栽培技术。60年代,在耕作方面,明确了五铧犁对加
深耕层,翻转土壤,保墒灭草,提高肥力有重要作用。通过试验研究,逐步建立起翻、扣、
耲为中心,平作与垅作相结合的耕作体系,使耕作制度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先进
技术而得以完善和发展。嫩江农科所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进行抗旱技术的研究,与农业劳动
模范吕和总结抗旱经验,提出“吕和耕法,概括为‘三看三定’。即看天时定作物比例;看
雨情定播种顺序;看墒情定播种方法。”
在栽培方面,60年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通过试验明确了小麦、大豆间作
的小麦比清种增产10—20%,大豆比清种增产30—40%,比玉米与大豆间作的大豆增产136%。
小麦、大豆间作,在一块地上可利用的生长期达170天。经济产量、光能利用率,间作小麦为
0.254,清种小麦为0.229;间种的大豆为0.363,清种大豆为0.263。大豆花荚脱落率,
与小麦间种的为31%,清种的为42.3%,与玉米间种的为47.9%。成荚率,与小麦间种的为6
3.7%,清种的为53.3%,与玉米间种的为46.1%。70年代,省农牧局组织松花江、绥化、黑
河、克山农科所、东北农学院、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进行深松耕法研究。明确了深
松耕法可以改善耕层土壤构造和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据1974、19
75年调查,深松的高粱增产5.7%,谷子9.5%,小麦10.1%,玉米11.8%,大豆12.3%,马
铃薯20.0%,甜菜29.2%。1979年获黑龙江省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
所,参加全国协作地膜覆盖试验,明确了地膜覆盖对番茄、黄瓜、青椒、菜豆、西瓜等有明
显增温、保墒、早熟和增产增收作用。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80年代前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所谭国强等参加“少耕农艺和减少中耕次数的研究
”证明,在黑龙江省中部、南部和北部黑土粮豆产区,西部干旱的碳酸盐黑土杂粮产区,北
部冷凉棕色森林土和东部平岗地白浆土麦豆产区,实行少耕,一般增产9.0%左右。该所在人
工除草和药剂灭草条件下,减少中耕次数(由3次中耕减少到1—2次),使耕层容重减轻,水
分增加,地温提高。同时也降低生产成本。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所进行的低温冷害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明确了作物单产与5—9
月活动积温呈显著相关。作物冷害类型,主要是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和混合型冷害也时有发
生,但机率少。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在宾县进行万亩大豆丰产综合技术的研究,亩产达到15
0公斤,推广22万亩。克山农科所在克山县开展万亩大豆丰产综合技术研究,使大豆平均亩产
超过150公斤。万亩小麦高产田技术攻关,使小麦平均亩产达230公斤。绥化农科所,研究明
确了大豆亩产250公斤的技术理论和生育指标。牡丹江农科所研究明确了大豆亩产250公斤的
产量构成、生育特点和技术措施。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对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的研究
,于1981年到1985年组织作物栽培、耕作、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植物生理、土壤微生物、
农业机械、系统工程等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制定了以垅底深松、分层深施肥、垅上双条精
密点播为主,辅之以病、虫、草综合防治配套技术体系。专门研制了2BJGL—6和2BJGL—2型
精密耕播机,先后在牡丹江、红兴隆、建三江等3个国营农场管理局12个农场37个生产队100
多个点大面积示范。1981—1985年累计种植面积46万亩,比对照田增产19.2%。1981年中国
农科院甜菜研究所与轻工部糖业甜菜研究所协作,在安达县进行甜菜万亩方高产攻关。亩产
达2吨以上。1984年获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葡萄快速育苗
技术的研究,采用扣塑料大棚并盖地膜后播种,结果比露地提早四五天出苗。苹果高接抗寒
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在果树1.5米左右易受冻害的部位换上抗寒的砧木或中间砧,提高抗寒
性1—2℃,减少温差4—6℃,增产3—4倍。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大棚葡萄丰产栽培研究,
使葡萄枝蔓发达,充分成熟,增产增收,见效快,效益高,产量是露地葡萄的5.8倍。苹果
矮化中间砧快速育苗的研究,当年嫁接当年出圃,比对照早1—2年成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