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新技术应用

  一、核能
    省农科院生物物理研究室,60年代,应用C(14)研究玉米光合产物的代谢与空秆的形成 ,指出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输送到生殖器官中去,发育受到抑制,造成玉米空秆;应用P(32) 研究本省主要土壤磷素供应力及磷肥利用率,证明黑土有效磷含量最多,单施磷肥无效甚至 减产;风沙土、岗地白浆土含磷量最少,单施肥效果明显,分别增产12.7%、12.58%。70年 代,应用N(15)研究尿素在土壤中移动、损失和利用。指出施肥后7—15天尿素主要分布在 施肥点周围10厘米,移动纵深30厘米,横向半径20厘米,其后急剧转化,以气态大量逸出土 壤;提高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突变率,扩大变异谱的研究,明确了以CO(60)-丙射线 照射小麦可引变出最佳类型,大豆可育出高产材料,玉米可扩大变异谱,高粱可选出早熟品 种。
    二、微型电子计算机
    80年代前期,省农科院植保所用APPLE计算机对粘虫发生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制定了本省 南部地区麦田粘虫发生的数学模式,可提前半月发出预报。省农科院植保所与本院品种资源 室合作应用IBMPC机编制了《黑龙江省作物品种资源库管理系统软件》,并建立了品种资源数 据库,改善了农作物品种资源的管理。
    三、其它
    东北农学院1964年完成的“大豆光照生态类型及其在栽培育种、演化方面意义的研究” 。将全国南北方的大豆栽培品种光照生态类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全国大豆栽培种生 态地理分布状况,为引种品种区划,确定育种目标和生产上选用品种等提供了理论依据。70 年代末,省农业科学院综合化验室孟广勤等研制的龙科——A型半微量定氮器,适用于谷物蛋 白质分析和土壤、肥料、饮料的氮素分析,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节省电量和 药剂。成本低,效果好,各市、县普遍应用。1980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牡丹江农科 所徐万林,自1956—1983年,对全国(除西藏、台湾)主要蜜源区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蜜 源植物40种,辅助蜜源植物370种,有毒蜜源植物8种,总结出全国蜜源植物概况,蜜源植物 生理,影响蜜源植物开花泌蜜一般规律,花蜜泌蜜的预测预报方法,蜜源植物的栽培保护和 利用等。在此基础上,写出全国第一部《中国蜜源植物》专著。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 进二等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980—1984年对完达蜂斗菜(俗称熊瞎子掌)的研究,查明 了完达蜂斗菜分布于完达山和小兴安岭特殊小气候地域,常为单一群落,叶柄柱状中空,是 食用的主要部分。食味佳,并研究出人工栽培办法,为本省增加一种风味好、上市早的蔬菜 新品种。1980—1985年,对荚果蕨(别称黄瓜香、野鸡膀子、小叶贯众、广东菜)的研究, 查明了荚果蕨一般生长在林区山溪两侧或湿润的沟谷中,嫩叶加工后为出口的主要山野菜之 一。经试验,在人工条件下用孢子培育出大量孢子苗。同时期,对刺五加的研究,查明在自 然环境种子出苗率只有2.16%,经试验,当年将枝条横埋在土中,用不定根诱发剂促使枝条 上的芽萌发后分化出不定根,幼枝形成新个体,方法简便易行,为种源保护和扩大繁殖闯出 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