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援项目
一、大豆科学研究项目
1979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了《加强黑龙江省大豆的
科学研究,以促进生产的发展项目》协定。项目依托单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该项目从1982年4月开始执行,到1984年8月结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投资52.5万美元,黑
龙江省政府配套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在该项目执行期间,聘请高级顾问1人指导工作,植物
病理学家和遗传育种学家各1人前来讲学培训技术人员,并派出8名科技人员和两个考察组到
外国学习考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项目提供的设备有质谱仪、气相色谱仪、快速凯氏定氮
仪、人工气候箱、小区播种机、小区收获机等。本省投资购置了气相色谱仪,二氧化碳分析
仪、高倍显微镜、电子计算机等仪器设备,并投资建成大豆实验楼,于1984年8月30日投入使
用。项目达到了预期目的,为黑龙江省发展大豆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遥感培训和应用中心(第二阶段)项目
1983年3月由农牧渔业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签订的《全国农业遥感培训和应用中心(第二
阶段)项目》,确定在重点产粮省份的黑龙江、江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建立遥感分中心。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农业遥感分中心派出两名科技人员,于1984年1月和4月分赴荷兰
、美国学习土地资源调查和作物估产遥感技术。根据计划安排,由哈尔滨农业遥感分中心举
办土地资源遥感培训班,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霍金逊博士、梅尔教授、威斯丁教授分别讲授
了“遥感原理与技术”、“35mm航空照相原理”、“土壤基础”等课程,培训学员50余名,
为实施项目创造了条件。
三、防御农作物低温冷害合作研究项目
本项目是中国和日本签署的《三江平原农业综合试验站科技合作项目》的一部分。省农
业科学院从1984年4月开始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协商,开展防御农作物低温冷害合作研究项
目。同年8月签署会谈纪要。10月日方提出现地报告书。11月省农业科学院派出考察团去日本
,考察农作物低温冷害研究现状,并对日方提出的现地报告书提出修改意见。1985年9月,日
方向中国政府提出最终报告,签署了项目实施协议,在5年内向中方提供6—10亿日元无偿援
助。
四、马铃薯科研与生产合作项目
1982年5月,加拿大国际发展署代表团访华时,愿对黑龙江省克山马铃薯研究所进行无偿
援助。1983年5月6日,加拿大国际发展署驻北京代表渥尔克夫和9月4日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农
业部助理副部长梅尔来黑龙江省考察时,都有同样表示。同年10月16日,黑龙江省农牧渔业
厅、中国黑龙江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联合发出《关于提请加拿大国际发展署援助黑龙
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马铃薯研究所的报告》,上报农牧渔业部和对外经济贸易部。两部及时
列入了计划。1984年8月1日,加拿大派遣国际发展署农业专家特里费·赛克斯,国际马铃薯
研究中心专家奥维尔·佩奇和加拿大雷兹桥农业研究所专家德莫特·林奇3位专家到克山马铃
薯研究所做可行性考察。同年10月8日至29日,省农业科学院许忠仁副院长等5人组成考察组
赴加拿大,考察马铃薯生产与科研,为项目执行做技术性准备。经过双方相互考察,加拿大
国际发展署总部提出无偿援助,金额不低于180万加元,并编制计划项目书,于1985年交中国
对外经济贸易部征求意见。尔后,签订备忘录,付诸实施。
五、农业经济技术信息系统项目
1984年5月,中国、联邦德国经济合作混合委员会德方组主席加卢斯一行16人,来黑龙江
省访问。访问期间,诺曼基金会代表表示愿就农业教育对黑龙江省提供无偿援助。当时省农
牧渔业厅表示希望帮助建立农业经济技术信息中心项目的意向。德方非常重视,1985年派专
家组进行项目可行性考察。黑龙江省也进行了必要的准备,为以后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奠定了
基础。
六、日本政府粮食增产无偿援助项目
198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接受日本政府粮食增产无偿援助3.5亿日元,折
合人民币543万元。当年12月,通过招标向日本久保田、洋马、井关、三菱四家株式会社,购
买1100台插秧机,14辆工具车,11.9吨农药,对发展水稻生产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