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专业考察
一、耕作制度考察
1978年8月,省农学会组织会员对省内农林牧结合耕作制度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发现在生
产中农林牧结合的好典型。提出了发展农林牧结合,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报告。
1980年8月,省耕作学会组织8个单位、15名科技工作者,到绥化、合江、黑河地区及红
兴隆农场管理局等重点县(场)的典型社、队,考察了机械化耕作栽培制度的现状,用地养
地和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改革以及农机具的配套等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1983年6月,耕作学会副理事长沈昌蒲、王裕民等赴新疆等地进行旱农耕作技术经验考察
。
1984年8—9月,耕作学会派人参加北方旱农科学考察。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哲里木盟、兴
安盟、呼伦贝尔盟、昭乌达盟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西部地区的旱作农业进行了考察
,针对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发展旱地农业的技术对策。
二、野生大豆资源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考察
1978—1979年,省作物学会在王金陵、王连铮主持下,组织26名专家、教授、科技工作
者,对省内农、林、牧区的52个县(市)的野生大豆品种资源进行考察。搜集野生大豆资源
500余份,压制标本349份,摄制照片164张,写出了《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报告》。对
深入研究大豆起源、进化、分类以及搞好大豆育种等工作有重大价值。
1983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作物学会组织专业人员,对克山、绥化、宾县的万亩大豆高
产攻关试验点进行了考察。进一步明确了万亩大豆亩产150公斤的综合栽培技术的可行性,为
全面提高大豆产量指出了方向。
三、小麦品种考察
1983年6月上旬至7月上旬,作物学会副理事长肖步阳等16人赴三江平原地区,对小麦品
种生产情况进行考察,进一步明确了三江平原地区小麦育种目标和适宜的品种搭配问题,提
出了合理化建议。
1982—1985年,种子协会每年在麦收前,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深入重点小
麦品种生产试验示范点,对即将提出审定推广的新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考察,为省品种审定
委员会审定新品种提供可否推广的科学依据。
四、水稻生产考察
1985年省作物学会配合东北三省水稻生产考察组,在本省考察了5个县的“水稻旱作”和
“寒地水稻旱育稀植”的经验。
同年种子协会配合省种子管理局,联合组织对全省水陆稻种植状况进行了考察,明确了
在本省中、南部低洼地区发展水陆稻生产,对增加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向省农牧渔业厅提出了发展水陆稻的合理化建议。
五、玉米杂交种考察
1983年8月,作物学会秘书长栗振镛等率领玉米专家,对本省重点科研单位的玉米育种工
作进行了考察。验证了龙单1号、龙单2号、龙单3号等优良杂交种的利用价值。并针对当时玉
米品种的状况,提出了加强抗旱、耐低温、抗盐碱、耐瘠薄等生理抗性育种的建议。
1984-1985年,省种子协会针对“吉字号”玉米杂交种大量涌入本省的新情况,会同有关
部门的专家深入本省中、南部地区,对从吉林省引入的吉单101、吉单104、四单8等玉米杂交
种进行考察。提出了对引入本省的“吉字号”杂交种要纳入省的区域试验,按品种审定程序
进行推广的建议。
六、蔬菜栽培技术考察
1980年6月,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王秀生等10人,对哈尔滨、牡丹江、鸡西等地蔬菜无土
育苗技术进行考察,写出了考察报告,印发给省内有关单位。
1984年5月,省园艺学会副秘书长张文志等5人赴辽宁省沈阳市、鞍山市,对蔬菜育苗程
序和保护地生产技术进行了考察,搜集了资料,引进了品种,为发展本省蔬菜生产起了一定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