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黑龙江轻工业包括第一轻工业、第二轻工业(手工业)、纺织工业和烟草工业。黑龙江省
轻工业志主要记述第一轻工业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
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加工工业群体的总称,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旧中国
黑龙江地区的轻工业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与扶植下,黑龙江省轻工业从
小到大地发展了制糖、造纸、乳制品、饮料酒、罐头、日用陶瓷、日用玻璃、日用化学用品
等原有工业;从无到有地建立起缝纫机、自行车、钟表、灯泡、保温瓶、日用搪瓷、柠檬酸
味精和合成脂肪酸、合成洗涤剂、钨钼材料等缺门工业及新兴工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25个
大类行业,生产、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建筑安装、专业教育和职工教育等相配套的比较
完整的轻工业体系。1950年~1985年,全省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26.9亿元,其中1985年完
成工业总产值25.17亿元,比1949年的4 278万元增长57.8倍;为国家创造积累63.5亿元,相
当于同时期国家投资总额24.2亿元的2.6倍。
一
黑龙江轻工业是在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新石器时代
黑龙江地区的先民使用和制做陶器,约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汉代,活动在黑龙江地区的先
民以牛马乳造酒。南北朝时期,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勿吉人已掌握了嚼米酝酒等酿酒技术。
唐、宋年间,黑龙江地区的陶瓷器生产技术又有很大进步,生产的陶瓷器花色品种趋于近代
的陶瓷器。元、明时期,酿酒、陶瓷器、乳制品、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作
坊,品种、规格又较前增多,制做加工更为精细。清代,关内大批移民迁徙到东北和一批批
手工匠人闯入关东(指东北地区)定居,有些匠人在黑龙江地区开办了生产土纸的手工业作坊
1880年双城地方出现了用近代方法酿制白酒的手工业工场。19世纪初叶,俄、日帝国主义势
力相继侵入黑龙江,建立了哈尔滨秋林制酒厂、食品加工厂,在绥芬河、一面坡、哈尔滨建
起了啤酒厂及酒精厂等一批掠夺式的殖民地工业,同时由中国人集资创办的甜菜制糖厂、火
柴厂、造纸厂、玻璃厂等一批民族工业兴起,黑龙江轻工业已初具行业的规模。东北沦陷后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贪婪地进行经济掠夺,侵占工厂,垄断企业,对民族工业实行严酷的
控制与盘剥,使已经发展起来的产业在风雨飘摇中坎坷谋生,举步维艰。日本投降时又对许
多工业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剩下来的一些民间开办的小工厂和手工业作坊,几乎全部处于
停工、停产和半倒闭的状态。
二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轻工业管理部门按照各省政府的部署,没收了敌伪
遗留下来的企业,收买或合营了私营企业,创办了一批地方国营企业,并集中力量组织企业
尽快恢复与发展生产,迅速治愈战争的创伤。轻工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全力以赴扩大军需和
民用产品的生产,大量的生活用品源源不渐地运往前线,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0~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黑龙江轻工业已
经进入了有重点地进行生产建设的阶段。在这三年里,对原有的甜菜糖厂、造纸厂、酒精厂、
啤酒厂、火柴厂等一些老企业的设备进行了“填平补齐”,平衡了生产能力,扩大了生产规
模;新建了陶瓷厂、搪瓷厂、电池厂、乳品厂、罐头厂等一批填补省内空白的企业;由我国
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新建的和平糖厂、红光糖厂和齐齐哈尔造纸厂等被人们称为“第一
批红色工厂”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开工建设;国家为支援黑龙江地区轻工业建设,从丹东调入
设备和人员新建了牡丹江造纸厂,从上海迁入设备和人员建设了哈尔滨、齐齐哈尔两个金笔
厂和哈尔滨铅笔厂。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与建设,黑龙江轻工业的面貌大有改观,并为以后
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投放大量资金在黑龙江重点发展了造纸、制糖
和乳制品3个行业。在造纸行业中,列入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的佳木斯造纸厂,
是中国第一座具有制浆、抄纸,碱回收和铜网、电站相配套的生产工业技术用纸的综合性现
代化大型造纸企业,1957年建成投产,使黑龙江成为国家的工业技术用纸的生产基地。第一
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的省内唯一生产新闻用纸的齐齐哈尔造纸厂正式投产,牡丹江和哈尔
滨两个造纸厂都分别扩大了生产能力。全省建成了4个大型骨干造纸企业,机制纸及纸板总产
量4.15万吨,比1952年增长了3倍。制糖行业,列入国家694项限额以上重点工程建设的佳木
斯友谊糖厂和齐齐哈尔糖厂,分别于1955年和1957年建成投产,连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工
建设的和平、红光糖厂建成投产,以及改造扩建的阿城、哈尔滨糖厂,全省共建成6座大型糖
厂,使黑龙江成为国家的甜菜糖生产基地。乳品行业,在省内草原面积较大、奶牛发展较快
的安达、肇东、杜蒙、齐齐哈尔、嫩江、北安、依安、双城等市县新建与改造扩建了15座中
小型乳品厂,扩大了日加工鲜奶能力,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乳制品产量,平均每年以40%以上
的递增速度稳步增长,使黑龙江成为国家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在国家投资进行重点建设的同
时,地方还发展了一批新企业,对原有的小型企业进行了规模的技术改造,提高了轻工业总
体生产水平。1957年末,全省轻工业总产值达3.9亿元,相当于1949年的10倍,成为轻工业发
展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个时期。
1958~1965年的“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轻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期间,广泛动员群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搞技术革新、
技术革命,大办轻工业。一批新建工厂上马投产,灯泡、保温瓶、自行车、缝纫机、牙膏等
一大批新产品接踵出现,轻工业总产值1958年比1957年增长58.8%,1959年又比1958年增长39.7%。
但由于受瞎指挥、浮夸风的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盲目上马新建项目,重复建设了许多
工厂,加上农业生产连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轻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没有保证,生产出
现了大幅度下降的局面。到1961年前后,轻工业总产值由8.79亿元下降到3.79亿元,退回到
1957年的水平。
1962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轻工业进行
了重大调整,关、停、并、转了一部分企业,精简下放了一部分职工,大大压缩了基本建设
战线。经过调整,轻工业的产业结构逐步协调,企业布局趋于合理,生产迅速回升,轻工业
重又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到1965年轻工业总产值达6.32亿元,比1962年增长66.6%,
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狂潮骤起,轻工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企业中的两
派群众组织内战不休,领导干部被揪斗,组织机构被砸烂,生产无人指挥,管理无人负责,
轻工企业常常处于停工停产极端混乱的状态。国家投资建设的造纸、制糖、合成洗涤剂、合
成脂肪酸、钨钼材料、味精等一些企业,因资金不足,材料短缺,施工队伍涣散,建设周期
一拖再拖,迟迟不能投产见效。经过十年浩劫,黑龙江轻工业元气大伤,生产再度下降,造
成人民生活一些必需品的铁锅、水缸、饭碗、暖水瓶、火柴、肥香皂、灯泡等,在市场上长
期供应紧张,被迫实行凭票或限量供应,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需要。
1975年,中共黑龙江省委为了补长轻工业“短腿”,作出“大打轻工业翻身仗”的决定,
要求奋战三五年,实现轻工业品省内基本自给,强调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采取大会战的
办法,打好一个速决战、两个歼灭战、三个攻坚战。一个速决战,即用一年或者稍多一点的
时间,实现人民生活必需品省内自给;在基本建设上打两个歼灭战,即在三五年内把糖、纸
重点新建项目搞上去,把化纤、纺织、染整一条龙搞上去;在难度比较大的生产项目上打三
个攻坚战,即用三五年时间,搞好农副和工矿原料基地建设,实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的
生产配套,形成轻工业机械设备的修造体系。全省轻工业集资3 000万元,主攻日用陶瓷、肥
香皂、火柴、搪瓷制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等10种轻工业品的生产,生活日用品的生产能力
有了很大提高。糖、纸重点建设项目陆续投入生产;原料基地初步形成;轻工机械制造能力
有所加强;“三大件”(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自配率有较大改善;轻工业总产值比上一
年增长10%以上,创造了10年来的最高纪录。这种大好局面又被1976年全国范围掀起的“反击
右倾翻案风”给破坏了,省委提出的上述设想未能得到认真实施。
1979~1985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轻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以后,结束了十年动乱,轻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正常,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清理了经济工作中“左”的思想,
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省委明确提出“要从本省的条件出发,利
用本省资源,发挥本省优势,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轻工业基地”。1979年,在省
委、省政府的统一组织下,调整了发展轻工业的有关经济政策,成立了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
的优势产品专业领导小组,增加了轻工业的投资和贷款比例,加快了糖、纸、乳、酒等行业
的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建设了现代化的技术样板厂,更新武装
了骨干企业的生产设备。与此同时,还发展了香精香料、钨钼材料、合成脂肪酸、合成洗涤
剂等新兴行业,加强了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建筑安装、职工教育等工业配套体系的建设。
从1982年起,按照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对轻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综合治理。经过这
一时期的调整和建设,轻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发展速度第一次超过了重工业。轻重工业产
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79年为30%比70%,到1985年则上升为33.1%比66.9%。1985年轻
工业总产值达25.17亿元,比1978年净增长12.18亿元,增长近1倍。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研制
开发的新产品大批量面市,市场上的日用消费品取消票证,敞开供应,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
大变化,中高档产品有较大发展,开始实实在在地从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整个轻工业
生产已经走上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轻工业获得巨大发展。
建起了门类齐全的轻工业体系。黑龙江轻工业在工厂数量很少,产业门类不全的基础上,
经过30多年的建设、改造逐步地发展壮大起来。至1985年末,按轻工业的44个行业划分,全
省除制盐、打字机、感光材料3个行业和属本省第二轻工系统管理的16个行业外,属一轻系统
管理的有造纸、印刷、缝纫机、自行车、钟表、日用陶瓷、日用搪瓷、日用玻璃、灯泡及灯
具、干电池、三胶(骨胶、皮胶、明胶)、洗涤用品、香精香料及化妆品、牙膏、火柴、油墨、
制笔、制糖、乳制品、酿酒、发酵(味精、柠檬酸)、罐头、饮料、糖果及其他食品、轻工机
械等25个大类行业。其中甜菜制糖、乳制品和造纸行业中的工业技术用纸,已成为国家重要
的生产基地,酿酒也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形成了全省轻工业的四大支柱行业。全省有轻工机
械制厂7个,其中黑龙江省制糖机械厂、乳品机械总厂、哈尔滨轻工机械厂、哈尔滨设备厂、
齐齐哈尔造纸厂机械车间都具相当规模,糖机、乳机制造厂已分别被列为国家轻工业部定点
生产厂家之一。省轻工业厅直属的黑龙江省轻工建筑安装公司,由单一承担新建糖厂和改、
扩建糖厂的设备安装工程发展成为能承担轻工、纺织、化工、林业、煤炭、机械、交通、体
育等10几个行业建设项目的设计、土建、设备安装的建筑企业。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已从一
个50人左右的设计室发展成为独立承担甜菜制糖、造纸、食品、自备热电站等轻工业工厂建
设的整体工程设计的综合性勘察设计单位,职工307人,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人
数的48%以上。全省轻工业系统专业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黑
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它的前身
为乳品工业研究所),还有地市级轻工业科研机构8所。全省设有轻工业专业学校7所,其中高
等院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技工学校4所,职工学校15所,从事教育工作者达2 000余人。
黑龙江轻工业已经形成了从建厂设计到土建施工、从设备制造到设备安装、从生产到科研、
教学等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轻工业体系。
黑龙江省轻工业部门根据省内资源特点,重点发展了甜菜制糖工业、造纸工业、乳品工
业、酿酒工业。
甜菜制糖工业。至1985年,甜菜糖厂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座发展到26座,日加工甜菜能
力由700吨扩大到27 600吨,其中红光、友谊、阿城糖厂日加工甜菜能力均达到3 000吨,成
为全国最大的3个甜菜糖厂,全省年产糖能力由7 000吨增加到55.2万吨,占全国甜菜糖生产
能力1/2,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生产食糖的主要基地之一。
造纸工业。纸张的生产已经形成工业技术用纸、出版印刷用纸、书写办公用纸、商品包
装用纸、人民生活用纸五大系列。1981~1985年期间,重点把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
哈尔滨和黑龙江造纸厂(原富裕纸浆厂)改造、扩建成全省造纸工业的五大骨干企业。佳木斯
造纸厂年产工业技术用纸能力由13万吨提高到15万吨,齐齐哈尔造纸厂的新闻纸生产能力由
2.3万吨增加到6.5万吨,哈尔滨、牡丹江和黑龙江造纸厂的年产纸能力均提高到2万吨以上。
同时,新开发了精加工的高透气卷烟纸、全麻卷烟纸、涂布卷烟纸、涂料纸、复印机纸、伸
性水泥袋纸、育苗纸、高级白板纸、妇女卫生巾纸、强韧纸板、制鞋纸板、防水钢纸等高档
产品。1985年,生产机制纸浆34.25万吨,居全国第八位,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占全国1/3,造
纸回收碱和纸袋纸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造纸用网居全国第四位,绝缘浸渍纸、盲文纸、蚕种
纸和钢纸系列产品为黑龙江省独有产品。造纸工业完成利税总额1.54亿元,占全省轻工业利
税总额的35%,成为黑龙江工业的支柱行业。
乳品工业。1981~1985年期间,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的
建成和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黑龙江乳品厂建成投产,使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走在全国的前
列,为全国乳品企业的改造提供了技术样板。中小乳品厂经过行业性的技术改造与扩建,普
遍增加了生产能力,全省年加工鲜奶总能力达7.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乳制品生产形成两大
系列,一是以奶粉为主的由过去单一的全脂奶粉发展成为生产适应婴儿、幼儿、母乳化、孕
妇、老年人、旅游等不同对象需求的产品系列;二是以干酪系列产品为主,形成了以糖、豆、
粮、油、强化、营养等多种成分综合配制的适应多需求的产品结构。黑龙江乳制品年总产量
4.7万吨,在全国名列前茅。
酿酒工业。1981年至1985年期间,酿酒全行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挖潜改造与设备更新,
啤酒年生产能力增加到38.3万吨,其中哈尔滨啤酒厂达6万吨,齐齐哈尔啤酒厂达2万吨,牡
丹江、尚志一面坡啤酒厂都达万吨以上,白酒、果露酒的生产能力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酒类产品品种,白酒形成了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兼香型四大类别和优质酒、普通酒、
新工艺酒等三个档次的系列产品;啤酒形成了浓厚型、淡爽型两大类别和散装、瓶装、小瓶
装、听装等产品系列。优质酒有中国玉泉酒、龙滨酒、太阳岛啤酒等。1985年,饮料酒综合
产量59.1万吨,居全国第四位,其中白酒居全国第六位,果露酒、葡萄酒居全国第四位,啤
酒居全国第一位。1981~1985年,共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新装潢“四新”产品5 000
多种,投入批量生产的3 300种。
在轻工业产品中,自1979年国家经委坚持每年开展“质量月”评比活动以来,全省一轻
工业系统创出国家、部、省优质产品542种,其中阿城制糖机械厂的宇宙牌电铸筛网获国家金
质奖。获国家优质产品银牌奖20种,轻工业部优质产品78种,省优质产品443种。出口的主要
产品有纸袋纸、钢板纸、食糖、自行车、机械钟、搪瓷面盆、灯泡、罐头、甜菜干粕、甜菜
颗粒粕、五加白酒、人参补酒、奶粉、炼乳、奶酪、糖果、自来水笔、铅笔、圆珠笔、扑克、
陶瓷、锦砖等,销往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1~1985年出口产品创汇总额达3.16
亿元。
至1985年末,全省轻工业企业共636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96个;职工人数24.13万人,
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20.9万人。固定资产原值24.9亿元,净值20.5亿元。1985年实现利
税总额4.37亿元,其中利润1.6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5.2亿元,居全国第十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