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制糖厂

  黑龙江地区甜菜机械制糖工厂的建立先于全国各省区。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帝俄军 官波兰人格拉吐斯养伤期间来中国旅游,发现阿什河附近的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甜菜,遂建 议其父波兰留布林制糖公司董事长在黑龙江阿什河畔建设糖厂。1905年,俄籍波兰人柴瓦德 夫开始创办“阿什河精制糖股份公司”(黑龙江省阿城糖厂前身),设计能力日加工甜菜350吨, 注册资本100万卢布,实投资本60万卢布,设备购自德国、俄国和波兰,1908年正式投产。由 中国民族资本集股创办的黑龙江省第一家机制甜糖厂始于1908年,是清朝奉天候补道李席珍 和长春候选知府王沛霖呈请东三省总督在呼兰府境内兴办的“富华制糖有限公司”。原拟在 肇州厅五站地方建厂,并已购买耕地,开始试种甜菜,后选定厂址在哈尔滨江北马家船口附 近(哈尔滨糖厂厂址)。设计能力日加工甜菜500吨,1909年动工兴建,1910年从德国购进机器 设备,因资本不足无力付款,于1912年10月东三省总督决定收归官营,改名为“东三省呼兰 制糖厂。”投资元银160万两由东北三省分摊。1913年基本建成,1914年试机,1915年正式投 产。
    这两座糖厂,从建设至全国解放前,几易其主,惨淡经营,生产规模均无扩大。阿什河 精制糖股份公司,1928年停产后典押给在哈尔滨的美国纽约花旗银行,1931年该行与美籍犹 太人楷克曼(崔克满)订约3年,自1932年起每年借给1万元由楷克曼经营,改称为“崔克满糖 庄”。1933年,日本大阪糖业资本势力高津久左卫门收买花旗银行租借给楷克曼经营的“崔 克满糖庄”,于1934年创办“北满制糖株式会社”,厂名改为“阿什河制糖厂”,成为该社 的附属工场。资本200万元,其中高津出资106万元,楷克曼出资94万元,合资经营。1943年 楷克曼退出股份,变为日本人独资经营,直至1945年。东三省呼兰制糖厂,在伪满洲国成立 后收为“国有”,1936年伪满洲国政府又将呼兰制糖厂转让给“满洲制糖株式会社”,改为 哈尔滨制糖所—哈尔滨工场,经改造修复,日加工甜菜能力达到350吨。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红军接管了阿什河制糖厂,委托哈尔滨秋林公司代管。当年,苏 联红军将日本人出资“北满制糖株式会社”的股份卖给哈尔滨的英籍老巴夺父子有限公司, 改为“松江制糖股份有限公司”。1946年松江省政府成立后,接管了松江制糖股份有限公司, 实行公私合营。1947年,松江省政府投资30亿元(东北币,收买了松江制糖股份有限公司51% 的股份,改为“松江制糖厂”,隶属于松江省建设厅管理。1950年,松江省人民政府又投资 300亿元(东北币)收买了松江制糖厂所有股份,成为全部由国家投资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正式 命名为“松江省地方国营阿城制糖厂”,隶属松江省工业厅领导。1946年,哈尔滨市政府接 管了哈尔滨制糖所及工场,投资黄金440两,从1948年秋开始抢修,于1949年12月13日竣工投 产,生产能力恢复到日加工甜菜350吨。工厂正式命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制糖厂”,隶属于 哈尔滨市工商局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把发展甜菜制糖工业作为全省轻工业的重点。从1950 年至1985年共投资7.8亿元,用于新建机制糖厂和老厂技术改造,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 骨干行业。黑龙江糖厂建设特点,先是建成骨干企业,后发展中小企业,再通过挖潜改造与 扩建,向大型化发展。建设时间比较集中,大致可划为三个时期:   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0年至1957年重点建设黑龙江省友谊糖 厂移交生产庆祝大会主席团骨干糖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阿城、哈尔滨两座老糖厂采 取边生产、边改造的措施,逐步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到1952年末,两座糖厂的日加工 甜菜能力均由原来的350吨分别达到600吨和900吨。在改造、扩建老厂的同时,从1950年起开 始筹建红光糖厂和和平糖厂。红光糖厂于1951年动工兴建,1953年12月投产;和平糖厂于1952 年开工建设,1954年1月正式投产。设计能力均为日加工甜菜800吨。投产后,经过设备填平 补齐和技术改造,到1957年两厂的日加工甜菜能力都达到1 200吨。由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 造设备建设的红光糖厂、和平糖厂被称为黑龙江“第一批红色工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列入国家694项限额以上项目进行重点建设的佳木斯友谊糖厂和齐齐哈尔糖厂,设计能力各为 日加工甜菜1 000吨。佳木斯友谊糖厂,采用波兰设计,进口波兰设备,由波兰专家帮助建设, 1953年4月开工,1955年12月竣工投产,后经设备填平补齐,1957年日加工甜菜能力达到1 200吨;
    齐齐哈尔糖厂,是我国自行设计、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部分设备、自行安装建设的,1955 年破土兴建,1957年11月正式投产。在此期间,阿城糖厂和哈尔滨糖厂又进行第二次较大规 模的技术改造,1957年末两厂的日加工甜菜能力均扩大到1 200吨。全省六座大型甜菜糖厂相 继形成规模投入生产,全省制糖工业建成了一批骨干企业,使黑龙江成为全国甜菜制糖的重 要基地。
    第二,试办小型糖厂。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全民办工业”、大搞“小土群”的 思潮影响下,全省遍地开花地建起了一大批土糖厂;在宁安县建成了日加工甜菜能力200吨的 小型糖厂;在鹤岗建起了日加工甜菜能力500吨的中型糖厂。这批土糖厂和两座中、小型糖厂, 都因技术、经济、产品质量等不过关,陆续被淘汰或重新建设。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省掀起了大办小型企业的浪潮,轻工业部在黑龙江省试办日加 工甜菜能力100吨和200吨的小糖厂。一是肇州糖厂,设计日加工甜菜能力200吨,1969年开 始建设,1971年投产;二是宝清糖厂,设计日加工甜菜能力100吨,1970年建厂,1972年投 产;三是嫩江糖厂,设计日加工甜菜能力100吨,1971年建厂,1973年投产。这期间,黑龙 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建起了4座小糖厂,即:卫星糖厂,设计日加工甜菜能力200吨,1969 年开工建设,1974年投产;双山糖厂,设计日加工甜菜能力500吨,1971年建厂,1975年投 产;宝泉岭和赵光糖厂,设计日加工甜菜能力500吨,均于1973年开工建设,分别于1975年 和1977年投产。10年间,新建成投产的小糖厂6座(不包括1977年投产的赵光糖厂),共增加 日加工甜菜能力1 600吨。由于十年动乱的干扰,有的糖厂规模过小,管理工作不严,致使 黑龙江制糖工业未能摆脱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第三,第五、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集中发展中型糖厂和扩建大型糖厂,使黑龙江机制 甜菜糖厂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遵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吃糖立足 于国内,寄希望于黑龙江的指示,提出发展以糖为首的10种轻工优势产品的方针,国家、轻 工业部、省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展开了大规模的甜菜糖业生产基地建设。从1977 年至1985年9年间,投入全省新建糖厂和技术改造资金达57 938万元,新建500吨以上规模的 林甸、明水、安达、肇源、丰乐、望奎、肇东、拜泉、依兰、双城、巴彦、宾州等12座中型 糖厂。在布局上,都建在非铁路沿线的县镇,既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又避免同原有的大糖 厂争原料。在设计上,都采用经轻工业部审定的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的中型糖厂标准定型设 计,技术参数合理,工艺流程先进。这批新建糖厂投产后,又经过整体规模的技术改造,扩 大了生产能力。到1983年,林甸糖厂由原设计日加工甜菜能力500吨扩大到1 500吨;明水、 安达、肇源、丰乐、望奎、肇东、拜泉、依兰等8座糖厂由原设计日加工甜菜能力500吨扩建 到700吨;1968年扩建投产的宁安糖厂由200吨扩大到700吨;农场总局系统的双山、宝泉岭、 赵光糖厂都由500吨扩大到700吨。在新建和扩建中型糖厂的同时,从提高经济效益着眼,通 过内涵挖潜扩大生产能力。自1980年起集中财力、物力,对阿城、和平、哈尔滨、齐齐哈尔、 红光、友谊6座大型骨干糖厂进行规模改造。具体步骤分三步到位:第一步,把六大糖厂日 加工甜菜能力由1 200吨扩大到1 500吨;第二步,日加工甜菜能力全部达到2 000吨;第三 步,重点对红光、友谊、阿城3座糖厂分期进行改造与扩建,并都已先后于1982年、1983年、 1984年达到日加工甜菜能力3 000吨的改扩建目标,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批大规模的甜菜 糖厂。这6座糖厂在改扩建中,都引用了国外的最新技术,主体设备浸出器全部更新为引进 国外的DDS连续浸出器,其中阿城糖厂安装了国外最新的技术设备RT5连续浸出器。并都相应 地扩大了自备电站,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 000千瓦和6 000千瓦。这6座糖厂,通过改造与扩 建,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更加趋于现代化。至1985年末,全省新建和扩建投入生 产的机制糖厂共26座,日加工甜菜总能力27 600吨,年产糖能力55.2万吨。其中:日加工甜 菜能力3 000吨的有红光、友谊、阿城糖厂等3座;日加工甜菜能力2 000吨的有哈尔滨、和 平、齐齐哈尔糖厂等3座;日加工甜菜能力1 000吨的林甸糖厂1座;日加工甜菜能力700吨的 有宁安、明水、安达、肇源、肇州丰乐、望奎、肇东、拜泉、依兰、双城、巴彦、宾县宾州、 双山、宝泉岭、赵光糖厂等15座;日加工甜菜能力200吨的小型糖厂有肇州县糖厂和农场总 局系统的卫星糖厂2座。在26座糖厂中有22座配有自备电站,总装机容量52 500千瓦。 1950~1985年36年中,全省制糖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总额达78 063万元。至1985 年,尚有新建未完工的青冈、依安糖厂;改扩建的宝清、嫩江糖厂;还有正在筹建的查哈阳、 新谊和海伦3座糖厂,都将在“七五”期间陆续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