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土糖厂
1958年“大跃进”期间,在“全民办工业”、“小土群”的思潮影响下,由黑龙江省商
业厅、工业厅和呼兰县联合兴办的呼兰县对青山土糖厂,是全省第一座日加工甜菜能力10吨
的小土糖厂,1958年4月14日动工兴建,5月8日建成投产。这个厂是利用一处210平方米的旧
房子,由群众支援办起来的,建厂费用只花4 500元(内包括酿酒车间380元),生产过程全部
采用简易设备,直火加工,手工操作。
为了取得经验,起到示范作用,在呼兰县对青山土糖厂兴办过程中,黑龙江省制糖研究
室和省工业厅食品处派出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兴办工作。在设备选择、平面布置和工艺技
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设计出“一条龙阶梯式浸出灶”,采用了菜丝和糖水成相反方向
运动的“菜动水也动的半连续逆流浸出法”、“糖糊晶核起晶法”,并采取改进燃烧炉灶和
解决糖汁加热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轻工业部在北京南郊小糖厂试点经验相
比较,日加工甜菜量提高20%左右,年产糖达150吨,糖份损失减少1.2%,耗煤降低2.5%,成
品糖纯度达到89度,水分降到4%以下,颗粒整齐,色泽不深,没有嗅味,无结块现象。还利
用制糖剩余物进行综合利用,在小土糖厂内配有白酒车间,利用甜菜糖蜜和甜菜青头尾根酿
制白酒,年产量20吨;利用制糖过程的滤泥和制酒车间的废水制颗粒肥料,年产量500吨,既
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呼兰县对青山乡试点的同时,黑龙江省化工轻工业厅下放干部,在35天内盖起了一座
日加工甜菜能力5吨的土法制糖试验厂。厂房面积170平方米,购置小型蒸汽锅炉1台,浸出锅
9个,平板折流蒸发器1个,各种锅7口,大缸65口,手摇分蜜机3台,手摇切丝机1台,共花投
资1.3万元。1958年5月24日建成投产,9月9日结束全部试验工作。当时测算:一个生产期180
天三班连续生产,一年可加工甜菜900吨,产糖108吨,获利3.26万元,相等于建厂投资2.7倍。
通过推广两个示范厂的经验和全国兴起大办小土糖厂浪潮的影响,同时国家第二商业部
为了增产食糖与轻工业部合作推广办土糖厂的经验,并在哈尔滨市召开了甜菜生产、保藏及
土糖生产会议,在这种形势驱使下,黑龙江也盲目效仿甘肃武威、湖北恩施办土糖厂的做法,
于1958年一哄而起兴办了一大批日加工甜菜能力5~10吨的小土糖厂共404座。其中哈尔滨地
区48座,嫩江地区138座,合江地区57座,牡丹江地区53座,黑河地区11座,其它地区97座,
分布面很广。这批小土糖厂,均属因陋就简,白手起家办起来的社办工厂,其特点是投资少、
建厂速度快 (一般3个月左右),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供应当地农民的需要。
为了帮助各地土糖厂闯过技术、经济关,黑龙江省制糖工业公司调动全省可以调动的技
术力量,大力支援土糖厂建设与生产管理。组织红光、友谊、阿城、和平、哈尔滨、齐齐哈
尔六大糖厂制造土糖厂设备200多套,并从六大糖厂和省化工轻工业厅直属的食品研究所抽调
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若干个工作组,分片包干,帮助各土糖厂安装设备、培训人员、
指导生产操作和经营管理。土糖厂的生产经营状况虽有些好转,但由于规模小、设备简陋,
未能闯过糖份损失大、加工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只能生产红糖)等技术、经济关。生产情况
较好的拜泉土糖厂,1959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6天中共加工甜菜64.1吨(菜丝含糖14.5%),
糖份回收率为55%,生产红糖4.12吨,糖纯度85.1%,工艺过程糖份总损失6.48%,燃煤率35.4%,
尽管国家补贴不少钱,仍未摆脱亏损的局面。
1958~1959年制糖生产期,全省各土糖厂糖份总损失在8~10%左右,燃煤率30~50%之间,
产品多为红糖,糖纯度82~86%,很多土糖厂甚至连红糖都生产不出来,只能生产糖稀。全制
糖期共生产红糖2 800多吨,糖稀1万多吨,出糖约500多万元。
为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从1959年下半年起,对土糖厂本着没有甜菜不开工、与大
糖厂争原料开工的原则进行了全面整顿。通过这次整顿,保留下来的有176座,1960年又自行
关闭30座,1962年初全省的土糖厂基本关闭或改产,只剩5个土糖厂到1975年才最后关闭。在
黑龙江制糖工业历史上出现的小土糖厂,虽存在的时间是暂短的,只1~2年,但每座小土糖
厂至少损失40~50万元,这个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