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酒生产
抗日战争胜利后,啤酒工业逐步恢复生产。1945年苏联红军接管哈尔滨啤酒厂后,只灌
酒,不制酒,处于半停产状态。1946年移交哈尔滨秋林公司管理。改称“秋林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第一啤酒厂”,生产红星牌啤酒,产量不多。尚志一面坡啤酒厂,1946年,人民政府
接管后由原“三星”啤酒厂址(一面坡葡萄酒厂址)迁入原酒花厂址(一面坡啤酒厂址)恢复生
产,每年生产啤酒20吨左右,销路不畅,工厂无利。1948年,阿城玉泉啤酒汽水厂投产,当
年生产啤酒30吨。俄籍资本经营的绥芬河啤酒厂由东宁县企业公司接管,1949年恢复生产,
啤酒产量61吨。1949年,全省只有哈尔滨啤酒厂,尚志一面坡啤酒厂、阿城玉泉啤酒厂、绥
芬河啤酒厂等4个啤酒厂,共生产啤酒234吨。全省啤酒工业基本处于维持生产状态。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新建的佳木斯啤酒厂正式投产,当年产量181吨。1954年,
海林横道河子果酒厂的啤酒车间恢复生产。至1957年,全省啤酒工业开工生产的有哈尔滨啤
酒厂、佳木斯啤酒厂、阿城玉泉啤酒厂、绥芬河啤酒厂共4个啤酒厂,啤酒总产量8 918吨。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啤酒生产曾一度盲目追求产量,不讲质量,采取降低浓度,缩短
酒龄,原料“瓜菜代”(瘪高粱、玉米瓤子、土豆等)等手段,增加产量。1958年全省啤酒产
量超过万吨,比1957年增长32.4%。1959年达19 894吨,1960年猛增到26 505吨,平均每年增
长1.8倍,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劣质啤酒比重较大。这期间,新建的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
鹤岗4个啤酒厂,均于1959年正式投入生产。
从1963年开始,经过三年调整时期,啤酒工业全行业纠正了不讲质量,追求产量,粗制
滥造的错误做法,普遍生产11度、12度标准啤酒,恢复了啤酒工业的正常秩序。到1965年,全
省啤酒产量回落到12 910吨,发展速度比较稳定,质量符合标准。
黑龙江啤酒工业生产比较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有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70年至1978年,为高速发展起步阶段。这期间,广大城市乡村和工矿、
林区、油区、牧区对具有营养价值的啤酒需求日益强烈,啤酒工业部门为适应啤酒的消费形
势,纷纷开始建设新厂,改造扩建老厂,增加啤酒产量。全省有20个市县新建了22个啤酒厂
或车间,改造扩建了10个大中型重点啤酒厂,使啤酒产量逐年增加。以1970年啤酒产量32 963
吨为基数,1975年增加到54 498吨,平均每年递增11.06%。到1978年全省列入计划的啤酒生
产企业40个,总产量达69 249吨,居全国第一位。
第二个时期,是1979年至1985年,为高速发展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
左”的错误,打破了禁锢,解放了思想,全省各级轻工业主管部门从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和
增加经济效益出发,大力发展啤酒工业。这七年,新建投产的有23个啤酒厂,改造扩建的21
个大中型啤酒厂的生产能力都达到万吨以上,啤酒工业总生产能力增加42万吨。1985年,全
省啤酒总产量达36.58万吨,比1978年增长4.3倍,平均每年增长61.4%。产品品种形成浓缩型、
淡爽型两大类别,瓶装、听装、散装和11度、12度等高低浓度的系列结构,质量稳定提高。
1979年以来,全省有哈尔滨啤酒厂生产的太阳岛牌、玉珠牌、哈尔滨牌、五加参牌,佳
木斯啤酒厂的凤凰牌、佳凤牌、松花江牌11度,齐齐哈尔啤酒厂的鹤乡牌、明月岛牌,牡丹
江啤酒厂的镜泊湖牌12度、镜泊湖牌佐餐8度,绥芬河啤酒厂的海鸥牌,一面坡啤酒厂的新三
星牌,双鸭山啤酒厂的双鸭山牌,阿城玉泉啤酒厂的玉泉牌等15个产品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
年全国酒类质量评比大赛中,黑龙江省有佳凤牌、松花江牌、太阳岛牌、玉珠牌、镜泊湖牌,
8度佐餐啤酒等6个产品,获金、银、铜牌6块,获奖牌数名列全国榜首。1979年至1985年七年
完成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5.54亿元,与1980年前30年累计工业总产值2.82亿
元相比,相当于翻一番;实现利税总额22 619万元,比30年利税总和10 662万元,多创积累
11 957万元,成为全省轻工业支柱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