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建立起来的各级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恢复与发展生产,保证军用民
需,支援全国解放战争。1947年在依安县建立依安县先锋造纸厂,在北安县建立北安造纸厂。
1948年,在牡丹江由松江省政府投资兴建了牡丹江解放造纸厂。
1949年,由人民政府投资在绥化县建立绥化造纸厂,在齐齐哈尔开始筹建黑龙江省第一
造纸厂(后来的齐齐哈尔造纸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国家决定对东北地区的工业
实施南厂北迁,从辽宁省安东市(后改丹东市)迁入黑龙江两台长网、三台圆网抄纸机及人员,
其中两台日本制造的杨格式圆网抄纸机迁入齐齐哈尔市建立了黑龙江第二造纸厂;两台长网、
一台圆网抄纸机,1950年9月迁至佳木斯市,1951年6月又迁到牡丹江市,建起了黑龙江地区
第一座用长网纸机抄纸的牡丹江造纸厂。这些设备都是日伪时期留下来的二三十年代的老设
备,企业自制浆能力很小,基本上是加工企业。这期间,还新建成了佳木斯东风造纸厂和肇
州,克东县造纸厂等小型纸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发展了黑龙江的造纸工业。接续建设1952年开始筹建的
年产6 000吨新闻纸能力的齐齐哈尔造纸厂。自己设计、自己安装,全套专用设备国内制造,
纸机是上海大中华铁工厂制造的国内第一台较大型 的长网抄纸机,1954年建成投产。1953年
开始建设列入国家156项重点大型项目的佳木斯造纸厂(原分列造纸、铜网两项,投产后合并
一厂),是国内第一座采用完整的硫酸盐制浆方法、生产工业技术用纸的现代化大型制浆造纸
企业,全套设备是从苏联引进的40年代产品。原设计能力,年产水泥袋纸和电器工业用纸5万
吨。铜网车间年产造纸用铜网6万平方米。自备大型电站,自制硫酸盐木浆,自配碱回收装置,
1957年建成投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建成了兰西造纸厂(1956年)、嫩江县造纸厂(1957
年)。至此,黑龙江已初步形成西部地区有齐齐哈尔造纸厂,东部地区有佳木斯造纸厂,南部
地区有牡丹江造纸厂,中部地区有哈尔滨造纸厂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造纸工业布局,年总生
产能力:机制纸浆2.49万吨;机制纸及纸板3.86万吨,为以后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全省造纸工
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1958年“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全民大办工业的口号下,省内各地、各部门
大搞小土群,土法上马建起来的小纸厂遍地开花。这些小纸厂因系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相
互争原料,产品质量次,生产效率低,技术、经济不过关,在调整中大部被关、停、并、转。
保留下来的牡丹江红旗造纸厂、双鸭山造纸厂、大庆市造纸厂、鸡西造纸厂和汤原、宁安、
集贤、讷河、通河、宾县等一批县办造纸厂,后经改组改造获得生机。这期间,一些大中型
老企业也进行了技术改造与扩建,佳木斯造纸厂1964年开始第一次扩建,从芬兰引进50年代
日产200吨长网抄纸机改造3号纸机,扩大了生产能力。牡丹江、哈尔滨造纸厂也同期进行了
浆纸平衡。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国家批准新建年产商品纸浆2.3万吨的黑龙江省富裕纸浆厂(后改
为黑龙江造纸厂),1969年国家投资148.7万美元从芬兰引进设备,利用省内落叶松资源,采
用国内正在试验的亚硫酸氢镁法生产本色和漂白木浆,1974年5月正式投产。
“文化大革命”期间,纸张需要量突增,市场供应异常紧张,中央为解决全国木浆不足
和减少进口,提出在全国林区建设100个小纸浆厂,黑龙江省分担建60多个厂,省内曾在桦南、
东京城进行试点,但都因工厂规模过小,碱回收过不了关,多数停建,保存下来的小浆厂均
改为小纸厂。各县、社又办起了一批小纸厂。佳木斯造纸厂的3号纸机扩建工程也在同期内投
入生产。这期间,纸浆生产能力由1965年的13.03万吨增加到28.95万吨;机制纸及纸板生产
能力由12.8万吨增加到28.83万吨;碱回收能力达到4.57万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黑龙江造纸工业部门和企业紧紧围绕上能力、抓质量、增效
益,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扩建。1981~1985年用于改、扩建投
资总额达3.5亿元,为前32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8.3%,新增制浆生产能力3.73万吨,机制
纸及纸板能力9.1万吨,碱回收能力2.35万吨,造纸用网能力1.5万平方米。几个大中型骨干
企业通过引进、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佳木斯造纸厂,1964年开始以改造3号纸机为重点的第二期扩建工程,从英国、日本、奥
地利等国家引进1、2、3号纸机复卷机,罗盘白水过滤机,水泥袋制袋机,白泥预挂式过滤机,
网前箱,节能真空泵,1、2、3号纸机水分定量微机自控系统装置,三辊两区复合压榨等先进
设备,采用国际上80年代先进技术对生产系统的关键设备进行全面的较大规模的更新改造,
改造后的3号纸机日产纸量由200吨提高到350吨,全厂综合生产能力年产机制纸15万吨,造纸
网15万平方米,回收碱7.2万吨,发电量3.2亿度,总装机量3 685台(套),主要技术装备达到
80年代初的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国内最大的具有制网、发电和碱回收系统的综合性制浆造纸
企业。
齐齐哈尔造纸厂,1981~1985年5年中投资15 377万元进行全厂规模的总体改造,通过扩
建使厂区设施布局合理,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全厂拥有热电站1座,内装小时蒸发量65吨中压
锅炉4台,12 000千瓦抽气式汽轮发电机组3台,新增硫酸盐化学木浆系统75立方米蒸汽锅2台,
年产化学木浆1.5万吨,与之相配套的碱回收系统回收能力达90%以上,机械磨木浆系统有双
链磨木机6台,单链磨木机12台,不同规模的抄纸机7台,其中有2台是国内自制抄宽3 150毫
米日产50吨的大型长网抄纸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4年建成的年产能力700吨的玻璃纸生
产线,填补了省内玻璃纸生产的空白。主要配套设施建有日处理12万吨的净水系统和生化污
水处理场,以及利用电站煤灰粉为主要原材料生产轻型建筑材料的陶粒分厂。年产新闻纸和
文化用纸总生产能力达7.5万吨。
牡丹江造纸厂,扩建两台1880毫米薄型纸机,新建了铜板纸、涂布烟纸车间,改、扩建
平衡自制浆能力达1.2万吨,机制纸能力2.3万吨,成为薄细白工业用纸及涂料纸的大型纸厂。
哈尔滨造纸厂,1980年扩建长网车间,设计年产纸能力8 000吨,安装国产1760毫米多缸
抄纸机两台及超级压光机、打浆机等设备,1982年9月投入生产,改善了凸版印刷纸的质量。
从1985年开始进行扩建碱回收工程、浆水平衡工程、电站联片供热工程,三项工程总投资4 445
万元。
黑龙江造纸厂,1982年开始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改亚硫酸氢镁法为硫酸盐法制浆;改主
要生产商品浆板为生产水泥袋纸;改酸回收设备为碱回收设备。1983年全部改造工程完成后,
纸浆年产能力达3万吨,工业包装用纸能力达2.37万吨,跨入省内大型纸厂行列。
一些中小企业如鹤岗新华造纸厂、汤原造纸厂、嫩江造纸厂、宁安造纸厂、宝泉岭造纸厂、
穆棱卷烟材料厂等也都进行了技术改造、武装了技术装备,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水
平。
黑龙江造纸工业经过30多年的生产建设,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到1985年末,列
入计划内的66家企业中,年产能力在万吨以上的大中型造纸企业有7家,占计划内企业总数的
10.6%;年产3 000吨以上的企业9家,占13.6%;年产2 000吨以上的企业50家,占75.8%。未
列入计划的二轻系统、乡镇企业系统的小造纸厂60多家,这些小厂的纸产量一般都在2 000吨
以下,有的仅100吨左右。
(1)企业规模。1985年,一轻工业系统内县以上纸厂共40家,职工30 344人,其中5 000
人以上的企业2家;1 001~5 000人的企业5家;501~1 000人的企业3家;301~500人的企业
11家;100~300人的企业17家;100人以下的小纸厂2家。企业组织规模较大的是轻工系统内
7家大中型企业,职工都在千人以上,规模小的是二轻系统和乡镇企业系统的小造纸厂,企业
职工平均人数不足150人,有些企业职工在百人以下。
(2)固定资产。1985年末,一轻工业系统计划内企业固定资产原值82 618万元,净值58 060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超亿元的有两家,一是佳木斯造纸厂,固定资产原值37 298万元,净值
22 528万元;二是齐齐哈尔造纸厂,固定资产原值18 981万元,净值16 484万元。固定资产
(原值)在6 000万元以上的有黑龙江造纸厂和牡丹江造纸厂两家。固定资产在1 000~2 000万
元的造纸厂有哈尔滨造纸厂和牡丹江造纸总厂。固定资产在500~1 000万元的造纸厂4家;固
定资产在200~500万元的造纸厂16家;固定资产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造纸厂13家。
在固定资产总值中,通用设备566台,锻压设备40台,专用设备2 187台,其中引进设备
36台。
(3)生产能力。1985年末,全省造纸工业生产能力为:年制浆能力41万吨,机制纸及纸板
能力46.1万吨。其中一轻工业系统内制浆年产能力332 696吨,机制纸及纸板年产能力401 528
吨,分别占全省造纸工业总生产能力的81.1%和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