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铅笔生产

  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自1950年1月投产,到1959年的10年间,生产逐年稳步上升。铅 笔产量,由投产初期的0.14亿支,增长到1.09亿支,增加6.26倍,税利由3.5万元增加到109 万元,增加30倍。
    60年代初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铅笔生产出现两个马鞍形。
    第一个马鞍形,出现在1960~1965年。1960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高指 标、高速度,铅笔产量“跃进”到1.38亿支。1961年以后,由于木材供应不足,煤炭、电力 紧张,生产连续三年下滑。铅笔产量1961年为0.96亿支,比1960年下降30.25%,1963年为0.76 亿支,比1961年又降低20.5%,跌到了最低点。与此同时,税利也大幅度降低。1960年虽然产 量实现了“跃进”,但税利总额仅为40.1万元,比上年降低63.3%;1961年,实现利润仅为0.2 万元,接近了亏损边缘,加上税金,利税总额只有20.1万元,比1960年还低48.2%,不及1959 年的1/5。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好转,从1964年 起,生产开始回升,经济效益也有了明显增加。1965年,铅笔产量达到1.31亿支,利税总额实 现121.1万元。
    第二个马鞍形,发生在1966~1974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停课闹革命”,学 生不上学,铅笔销量减少,生产下降。铅笔产量,由1966年的1.91亿支,降到1967年的1.59 亿支,降低16.8%;1968年又降至1.32亿支,比1967年降低17%。1969年虽然一度回升到2.05 亿支,但不稳定。从1970年起,又开始下降,1971年猛跌至1.21亿支,仅为1966年的63.35%。 1972年开始回升,到1974年达到2.02亿支,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同一时期,利税总额, 也由1966年的199.1万元,降为1971年的102.2万元,降低48.67%,1974年达到139.1万元。
    1975年,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第二次扩建竣工,扩大了生产能力之后,铅笔产量逐 年增加。1978年以后,铅笔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铅笔产量,由1975年的2.24亿支 增加到1978年的2.56亿支,1979年达到3亿支,比1966年增长57.06%,1985年又增加到3.41亿 支,比1979年增长13.67%。在同期内,税利总额由152.5万元增加到202.8万元,增长32.98%。
    品种:1950年投产初期,只能生产木杆普级书写铅笔。1953年以后,随着生产技术水平 的提高和设备的增加,品种逐年增多。到1985年达到24个品种,主要有HB高、中、普级书写 铅笔,1—6HF和1—6B绘图铅笔,炭画铅笔,木工铅笔,绘画和标记用的6色、12色、24色彩 色铅笔,红蓝铅笔、全红铅笔、陶瓷、玻璃、金属等应用各种颜色的特种铅笔,化妆眉笔和 脉动铅笔等。
    花色:50年代只12种,60年代增加到30种,70年代达到46种,到1985年共58种。主要花 色有彩色、印花、贴花、抽条、螺旋条纹以及名人画像等。
    商标:投产初期,使用自定“工农”牌、“鸽”牌商标的同时,联牌使用上海中国标准 铅笔公司的“飞机”、“好学生”、“鼎”牌商标。1953年秋,“天坛”牌商标正式注册, 使用至今。
    质量:1958年,“天坛”牌404型红底蓝底抽黑角铅笔,赶上了当时日本“克丽”牌水平, 在全国同行业比质比价中名列第一,获轻工业部“质量高、成本低”一等奖。 1979年,“天坛”牌6621型高级皮头铅笔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1年又获轻工业部 优质产品称号。
    504、2500、403、500、830等型号产品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