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厂建设
一、哈尔滨友联金笔厂
1950年5月,上海关勒铭金笔厂负责人来哈尔滨参观期间,与哈尔滨市企业公司达成协议,
合资创办哈尔滨友联金笔股份有限公司。
协议规定:上海关勒铭金笔厂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并负责生产筹组工作;哈尔滨
企业公司负责提供厂地,并投资旧人民币5亿元。合资股金总额25亿元。上海关勒铭金笔厂负
责人返沪后,协议即开始实施。同年8月8日上海关勒铭金笔厂派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抵哈,
随即投入设备安装和生产准备工作。当年10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厂址,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
经纬四道街15号。当时,全厂职工42人,其中生产工人28人。生产车间划分为制尖、制杆、
装配3个生产组。
1951年8月,公司改名为公私合营友联金笔厂,1956年初,改为地方国营哈尔滨友联金笔
厂。
1955年6月,当时的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到该厂视察,送给该厂一支外国的活
动铅笔,指示参照试制。该厂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试制成功了“天坛”牌透明塑料杆的活动
铅笔。这种活动铅笔,当时不仅填补了省内空白,也是全国首创。
1960~1961年,该厂还一度生产简易圆珠笔,产量为22.9万支,后来因为原材料问题停
产。
1964年,经上级决定,将生产活动铅笔部分转移给哈尔滨文具厂(哈尔滨圆珠笔厂前身)。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易名为哈尔滨金笔厂,1985年恢复友联金笔厂原名。
1985年,全厂职工64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4人。工厂设笔尖、塑料件、金属件、成品
组装、机加模具5个车间。工厂占地面积2 340.95平方米,建筑面积5 330.54平方米。固定资
产原值302.60万元,净值148.10万元。拥有各种设备326台,其中专用设备84台。年产能力500
万支,产品有6个系列30个品种。1985年生产自来水笔246万支,完成工业总产值551.2万元,
实现利税154.3万元。
二、黑龙江金笔厂
1952年末,黑龙江省工业厅厅长许英年去上海,用人民币(旧人民币)5 000万元,购买了
停产的上海大孚金笔厂闲置设备,招聘了33名制笔技术工人,利用下马的嫩江火柴公司空闲
厂房2 247平方米筹建金笔厂。1953年2月,从上海招聘的工人和设备到达齐齐哈尔。经过3个
多月的筹备工作,于同年6月16日正式开工生产。厂名定为黑龙江金笔厂。厂址位于齐齐哈尔
市龙华区。
投产初期,全厂职工44人,其中生产工人34人。设制尖、制杆、装配3个生产车间。当时,
全厂固定资产总值人民币8.8亿元。
1977年,原生产木钟的车间从金笔厂分出,单独建厂,抽出设备32台,净值12.7万元,
流动资金24.2万元。
1979年11月,齐齐哈尔模具厂并入。
到1980年,工厂先后六次翻修和新建厂房3 115.82平方米,其中1980年新建三层楼生产
车间2 016平方米。
到1985年,全厂职工50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人。设笔尖、笔杆、冲压、装配4个车
间。全厂占地面积6 120平方米,建筑面积4 65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85.7万元,净值143.2
万元。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69.9万元,生产各种自来水笔250万支,实现税利总额51.6万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