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厂发展
一、哈尔滨搪瓷厂
哈尔滨搪瓷厂,是在哈尔滨市福群珐琅厂基础上,改为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公司,1956
年改为哈尔滨搪瓷厂的。
哈尔滨市福群珐琅厂建厂时,占地1 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52平方米,职工20多人。
1948年7月,驻大连搪瓷厂的一位军队代表给福群珐琅厂一个生产搪瓷产品配方,工厂聘用的
技师又献出有关生产珐琅的书籍。年底,工厂试制成功了底釉、白色和白釉。同时又生产出
焊接口杯的样品。
1951年,工厂购进一台30吨旧压力机和一台旧式卷边机,从上海招聘来18名技术人员和
熟练工人,从牡丹江搪瓷厂合并进来20几名职工,工厂的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职工的
综合素质也有提高,研制生产出36厘米面盆和9厘米机制口杯等新产品,投放市场。
1979年工厂已成为省内最大的搪瓷生产企业,工厂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机械化、自动
化程度达到了70%以上。生产能力近3 000吨,日产各种搪瓷产品3万多个,品种达45种。
1984年,全厂职工人数达1 03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24.5万元,净值272.8万元,工业
总产值达1 066万元,生产各种搪瓷产品3 008吨,实现利税214.5万元,有3种产品获轻工业
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 134万元,销售收入1 189.8万元,产品除销售省内外市场,
部分搪瓷产品远销国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厂成为全国搪瓷行业的重点企业。
二、牡丹江搪瓷厂
1951年,牡丹江银行系统曾筹建了一个搪瓷厂,后与哈尔滨搪瓷厂合并。1958年,牡丹
江市民政局投资30万元,重新建立牡丹江搪瓷厂,1959年7月投产,隶属市民政局领导。工厂
只有简单的设备,只能生产杯、碟等搪瓷制品,产量不多。1962年,工厂由市民政局划归市
工业局,并由全民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1975年,工厂已建有搪瓷烧窑8座,安装双动冲床2台,年生产能力达800吨,固定资产原
值增加到111.7万元。职工增加到449人,其中生产工人387人,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6万元,
生产面盆62.5万个,口杯20.1万个,总产量达425吨,搪瓷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1979年,天
鹅牌36厘米面盆获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一名;宫灯牌胖盖咖喱锅、三江牌24厘米彩花饭碟,天
鹅牌36厘米乙型花面盆、天鹅牌30厘米搪瓷大勺等产品,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1983年,工厂又恢复全民所有制性质,隶属市一轻工业局管理。
1985年,牡丹江搪瓷厂,职工人数达622人,可以生产日用搪瓷、工业搪瓷、卫生搪瓷、
不锈钢厨房设备等四大系列几十个品种,年产量达1 723吨,创产值585.6万元,实现利税124.7
万元,成为市一轻系统主要企业之一。
三、齐齐哈尔搪瓷厂
齐齐哈尔搪瓷厂,是1958年在薄铁生产合作社基础上建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建厂初
期,工厂只能生产杯、盘等简单的搪瓷产品。经过20多年,工厂由小到大,产品由少到多地
逐步发展起来,厂房面积达4 600平方米,职工594人,主要生产设备82台,生产的搪瓷制品
18个品种、70多个规格,年产量300万件,产值40多万元。产品质量也有很大提高。1978年工
厂生产的8×9仿陶口杯、洗手碗、搪瓷大勺、搪瓷花汤盘、花面盆、有脚碗等先后被评为黑
龙江省优质产品。1984年搪瓷壁画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搪瓷制品的白度在全国同行业
评比中获第一名。
1985年,齐齐哈尔搪瓷厂共有职工567人,生产搪瓷面盆、口杯、杂件三大类100多个品
种,工业总产值达458.8万元,销售收入达507.7万元。建厂27年来,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超
过千万元。
四、哈尔滨搪瓷二厂
哈尔滨搪瓷二厂,建于1964年,是小型集体企业,厂址在道外区大方里。到1985年,全
厂职工有202人,占地面积1 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400平方米。工厂主要生产设备有:冲床、
车床、球磨机、剪床、刨床、工业窑炉等。主要生产搪瓷安全标志牌、电磁线等产品。每年
消耗原材料200多吨,有色金属材料100多吨。
哈尔滨搪瓷二厂的主导产品——太阳岛牌提示安全标志牌,具有耐高温、抗日晒、雨淋,
图案清晰,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5年,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281
万元,销售收入232万元,实现利税50万元。
五、哈尔滨卫生洁具总厂
哈尔滨卫生洁具总厂的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哈尔滨英俊空气锤厂。1978年工厂归属哈
尔滨市轻工业局,改名为哈尔滨搪瓷三厂,1980年改为哈尔滨卫生洁具总厂。
建厂时,全厂共有职工110人,年产值14万元。1978年转产搪瓷制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开发了钢板搪瓷系列卫生洁具产品,主要有浴盆、洗涤器、洗面器、角盆等。钢板浴盆,1983
年评为省优质产品,并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将,1984年获省内同行业评比第一名,国家
经委授予“金龙奖”。洗面器,1985年评为省优质产品,获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
1985年,全厂职工增加到334人,固定资产总值17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65万元,实现
利税4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