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装备
黑龙江早期的火柴生产,由于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每年只能两季生产,夏季制杆、糊
盒,冬季沾药。主要生产设备只有制杆、旋火柴盒薄木片使用机械,其余工序完全手工操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投资2 400多万元,对火柴工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
造,先后将火柴生产用的排杆机和卸杆机改为电力带动,并试制和推广了油药联合机、刷磷
机、装盒机和包封机等设备。70年代初,开始采用火柴自动联续机,逐步取代了排杆机、卸
杆机、淘汰了沿袭使用几十年的老工艺、老设备,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
呼兰火柴厂,1952年将排杆手工操作改为半机械化生产。1953年又将火柴头沾药工序的
手工操作改为使用油药沾头联合机。1962~1964年,对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革,排杆机
由手工操作改为自动控制,干燥和运送火柴杆也实现了机械化。1968年,火柴装盒由手工装
盒改为机械装盒,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工效提高20%以上。1970~1974年,火柴头沾药改
用连续机,原料、理杆、排杆、送杆、干燥、卸杆等六道工序实现了连续作业。1983年,又
将原来机下火柴半手工理卸改用顺头机,实现了装盒机械化。到1984年,生产车间的机械化
和半机械化程度达90%以上。火柴产量由1949年的7.1万件提高到58万件。
迎春火柴厂,通过技术改造,建成了制梗、制盒、成品包装三条连续生产线,火柴生产
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