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章 自行车

  黑龙江省自行车工业,是1958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1958年9月,哈尔滨市生明昌机械 厂与4家自行车修配合作社合并,成立了省内第一家地方国营哈尔滨自行车制造厂。当时有职 工250人,厂房2 000平方米,皮带车床和简单工具设备16台。电镀工序凭手工操作单槽挂镀, 烤漆、材料改制和工装模具制造等关键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加之设备不配套,单机作 业,产量很低。生产的品种单一,基本是标定、轻便两种式样,黑、绿两种花色,质量也不 高。
    1963年,哈尔滨自行车厂与市轻化工机械厂合并后进行了技术改造,工厂占地面积扩大 到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到21 710平方米,主要设备400多台(套),职工1 009人,综合 生产能力年产自行车3万辆。两厂合并后,虽然扩大了工厂规模、增加了生产能力,但仍存在 许多问题,诸如:尚未建立钢材变型车间,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本;专用设备少,设备能力不 平衡;生产不能流水作业,产量小;工艺流程不合理等,限制了生产发展。1965年仅达到生 产能力,年产自行车30 051辆。
    1973年2月,牡丹江机械厂与电影机械厂合并,成立牡丹江自行车总厂,后改为牡丹江保 健特需车厂,主要生产特需三轮车、儿童自行车,产量不多。
    到1974年,全省生产自行车需要的21种主要部件,靠外省协作9种,省内自产12种,自给 率占57%。“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省内自行车总产量一直徘徊在4.7~9万辆之间,最高年 份1975年达12万辆。
    1978年以来,全省自行车工业企业,靠技术革新挖潜,对原有的工艺设备进行了技术改 造,生产发展较快。到1979年,全省自行车年总生产能力达到19.7万辆。1980年,国家轻工 业部把哈尔滨自行车厂列为全国轻工业系统的定点生产厂,国家和地方投资1 557万元对全厂 进行总体规模的技术改造,增加整车生产能力。同年,哈尔滨龙江电工厂,由生产军工产品 部分转产铝合金自行车。到年底,全省自行车总生产能力达23万辆,但由于自行车社会保有 量增多,市场销售形势的变化,黑龙江自行车的款式、花色、品种少,缺乏竞争能力,只能 压缩产量生产。
    从1983年起,全省自行车工业系统,深入开展学先进、找差距、创优质活动,制订产品 质量升级规划,开展技术攻关,集中力量上质量、上品种、上配套、上水平,生产发展较快, 质量明显提高。这期间,自行车工业主管部门,结合工业调整,组织二轻、民政、区街等工 业系统14个企业跨行业协作,定点生产自行车零部件。哈尔滨自行车厂,经过技术改造,烤 漆、电镀生产线已形成规模,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孔雀牌ZA21型载重自行车,在轻工业部 组织的全国自行车考核中也进入了先进行列。1985年又与上海自行车三厂联合,生产凤凰牌 PA290型自行车,提高了产品的竞争能力,为以后生产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1985年末,全省有哈尔滨自行车工业公司、哈尔滨龙江电工厂、牡丹江保健特需车厂等 自行车生产企业,11家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生产孔雀牌28吋、26吋自行车,飞龙牌26 吋铝合金自行车,金凤牌电动三轮车和儿童车。形成普通、轻便、载重3大类,26型两种规格, 6种型号,近20种花色款式,年总生产能力41万辆,1985年,因自行车销路不畅,计划限产, 只生产9.14万辆,居全国第22位,完成工业总产值2 406万元,上缴税金197万元,亏损240万 元。自行车零部件,省内已能生产车架、前叉、车把、车圈、三轴、轮盘曲柄、前触闸、脚 闸、脚蹬、鞍座、前后泥板、链罩、支架、衣架、车铃等,自配率达84%以上,年产达633.6 万元,居全国第1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