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科研机构

  1954年前,黑龙江省、松江省两省工业厅,只设技术室、试验室。两省合并后,黑龙江 省工业厅于1955年将技术室与试验室合并,成立工业试验所,为厅直属的事业单位,编制50 人。
    1956年8月,经国家食品工业部糖酒工业管理局批准,成立黑龙江制糖工业设计公司,受 部、省双重领导。1956年9月,经国家食品工业部批准,成立黑龙江甜菜制糖科学研究室、黑 龙江省甜菜试验站。
    1959年1月,国家轻工业部将部、省双重领导的黑龙江甜菜制糖科学研究室、黑龙江省甜 菜试验站、黑龙江制糖工业设计公司和国家轻工业部领导的东北区造纸设计公司,下放给黑 龙江省化工轻工业厅管理。省化工轻工业厅决定,在这4个机构的基础上,分别成立黑龙江省 食品工业设计研究所、黑龙江省轻工业设计研究所、黑龙江省食品工业技术学校。 1961年12月,黑龙江省化工轻工业厅,为加强设计研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紧缩机构, 精简人员,将黑龙江省食品工业设计研究所与黑龙江省轻工业设计研究所合并,定名为黑龙 江省轻工设计研究所之后,纺织研究室并入。 1963年4月,化工、轻工两个设计研究所的设计部分划出,成立黑龙江省化工轻工业厅设 计室。黑龙江省轻工设计研究所改称黑龙江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
    1963年6月,将黑龙江省轻工设计研究所的制糖研究室划出,与黑龙江省甜菜试验站合并, 成立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编制271。
    1964年5月,将黑龙江省化工轻工业厅设计室改为黑龙江省化工轻工设计院;黑龙江省化 工轻工业厅直属的纺织工业公司在双城县设立亚麻良种试验场。
    1966年3月,以黑龙江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的造纸研究室和乳品研究室为基础,分别在牡 丹江市、安达县成立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和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轻工业 科学研究所改称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
    1966年5月,将刚刚组建起来的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分 别下放给牡丹江市、安达县管理。
    1969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撤销的黑龙江省轻化工业公司陆续恢复、建立黑龙江省轻 工设计室、黑龙江省化工设计室、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合成材料研究所、黑龙 江省甜菜糖业研究所。各地、市轻工业主管部门也同时恢复与建立起科研管理机构和研究机 构。
    1970年8月,将黑龙江省轻工、化工两个设计室合并成立黑龙江省轻化工设计院。
    1972年2月,化工、轻工两局分设,将黑龙江省合成材料研究所划归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局 管理。
    1973年3月,将原下放的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和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收归黑龙江 省轻工业局管理。1973年11月,成立黑龙江省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室。
    1975年2月,将双城亚麻良种试验场改为黑龙江省亚麻原料工业研究所。
    1975年5月,将黑龙江省轻化工设计院分设,单独成立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和化工设计院。 化工设计院划归黑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局管理。
    1978年6月,将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研究所移交给国家轻工业部领导,改称轻工业部甜菜糖 业科学研究所。
    1982年9月,成立黑龙江省纺织总公司时,将黑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所、黑龙江省亚麻原 料工业研究所划出。 1984年3月,以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为基础,在哈尔滨市新建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 开发中心。
    至此,黑龙江省一轻工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轻工业科研体系。
    1985年底,黑龙江省一轻工业系统的制糖、造纸、乳品、酿酒、日用化工等5个重点行业, 共有工程技术人员4 837人,其中省轻工业厅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3 187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1人,中级职称523人;地市以上独立的专业科研机构8所,专业科 技人员426人。
    一、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专门从事甜菜糖业科学研究的机构,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
    1956年初,原食品工业部为适应中国甜菜糖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在黑龙江省设立甜菜制 糖工业科学研究室、甜菜科学试验站和制糖工业设计公司,实行食品工业部与黑龙江省工业 厅双重领导。 1959年,轻工业部将上述3个单位下放给黑龙江省化工轻工业厅管理。省化工轻工业厅决 定成立食品工业设计研究所,内设制糖工业研究室。甜菜试验站并入食品工业设计研究所, 作为食品原料试验站。
    1963年,黑龙江省化工轻工业厅按照轻工业部的提议,将甜菜试验站与甜菜制糖工业研 究室从轻工业设计研究所分出,合并成立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所内设甜菜育种、 甜菜栽培、制糖工艺、制糖设备4个研究室及情报室等机构,1974年增设农机研究室。
    1978年,收归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直接领导,改称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直接 为全国及发展黑龙江省甜菜糖业服务。全所占用土地250垧,其中试验基地200垧,建筑面积3.3 万平方米,职工28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152人。所内设有甜菜育种、栽培、植保、土壤与肥 料、农机、制糖工艺、制糖设备与自动化、分析检测、科技情报等9个研究室。附设轻工业部 甜菜糖业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全国甜菜糖业标准化中心、全国甜菜糖业科技情报站、中国食 品科技学会甜菜糖业学会秘书处、轻工业部甜菜品种审定委员会秘书处、全国甜菜种子工作 协调组秘书处等全国性机构。建所(站)以来,共完成科研项目243项。
    二、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的前身是松江省呼兰特产试验场,创办于1945年,场址设在 巴彦县。1948年迁至呼兰县,改名为松江省第二国营农场,1956年改为黑龙江省呼兰特产试 验站。
    1959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正式建立,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定为地师级单 位。1970年下放到黑龙江省,改名为黑龙江省呼兰甜菜研究所,隶属省农牧局,降为县团级 单位。1974年改为黑龙江省甜菜研究所,1979年7月农业部收回,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恢复 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名称,恢复地师级单位。全所占用土地81公顷,其中建筑用地20 公顷,试验用地813亩。拥有各种科学实验仪器280台件,固定资产总值900多万元,职工200 余人。所内设甜菜育种第一、第二研究室,甜菜栽培研究室,甜菜保护研究室,甜菜情报资 料研究室等5个研究室,1个试验农场,12个实验室(包括甜菜多倍体镜检室、杂种优势预测实 验室、甜菜生物技术实验室、甜菜品质分析实验室、甜菜种子分析实验室、甜菜生理实验室、 土壤农化实验室、甜菜病理实验室、甜菜根病实验室、甜菜害虫实验一室和二室、甜菜除草 剂实验室)。还有直接为科研服务的图书馆、资料室、技术档案室、摄影暗室、实验仪器修理 室、机械加工车间、大型种子库、甜菜母根窖等设施,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959年建所以来,在中国南方开展了秋冬种甜菜的研究;在中部地区开展了夏播甜菜的研 究;在北方开展了甜菜万亩综合丰产高糖栽培技术的研究。有2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 院、省的各种奖励。主要成果有:二倍体甜菜品种“甜研三号”、“甜研四号”、“甜研六 号”的选育;多倍体甜菜品种“甜研7301”、“甜研301”、“甜研302”的选育与推广;甜 菜雄性不育杂交品种“甜研201”的选育;夏播母根,采种技术的研究;甜菜露地越冬采种技 术的研究;甜菜花药培养——未授粉胚珠培养的研究;夏播甜菜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的研究;万亩甜菜丰产栽培技术;甜菜低产低糖原因及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的研究;甜菜亩 产二吨氮、磷、钾营养指标诊断技术;农甜4TW—2型甜菜挖掘集条收获机、农甜4TQ—2型甜 菜切顶集堆收获机的研制;甜菜除草剂应用技术的研究等。 1981年以来,甜菜多倍体育种工作又有较大的进展,“甜研301”、“甜研302”品种推广 面已遍及黑龙江、吉林西部、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宁夏、山西、山东、江苏、甘肃、新疆 等地也在引种试种,推广面积不断增加。
    三、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
    这个所的前身,是黑龙江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的造纸研究室。1966年划出,从哈尔滨搬 迁到牡丹江市造纸厂钢纸加工车间院内,办公地方只有400平方米,设一个研究室,一个行政 办公室,职工21人,隶属黑龙江省化工轻工业厅。
    1968年9月,黑龙江省轻工业公司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下放给牡 丹江红旗造纸厂,只保留一个科技组,其余人员分散到红旗造纸厂各车间跟班劳动。
    1973年5月,黑龙江省轻工业局将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上收归黑龙江省轻工业局直接 领导,恢复了组织机构,重新开展科研工作。
    1976年,经批准,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移地建所。新建所地址位于牡丹江市光华路, 总占地面积24 600平方米,所区内建有科研办公楼、试验厂、机修车间及科研和生产辅助设 施。所内机构设置秘书科、政工科、计划情报室、研究一室、研究二室。
    1980年,根据科研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了科研条件和手段,增加了试验车间、咨 询服务技术科和供应科、总务科等机构。
    1984年,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对所内机构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将所长、研究室主任、课题组三级管理,改为所长直接领导课题组,成立了总工程师室。
    1985年,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又对所内机构进行了调整,将课题组重新划归研究室 管理,实行专业对口领导。工艺研究部分增加了一个研究室,浆、纸研究部分分设研究室。 所内机构具体设置为:研究一室、研究二室、研究三室、物理室、情报室、办公室、财务科、 总务科、政工科、供应科、试验厂。职工共8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5人,助理工 程师28人。建所以来共完成科研项目14项。
    四、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最早是设在黑龙江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内的一个乳品专业研 究室。1965年分迁到安达县,1966年5月正式定名为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隶属于黑龙江 省化工轻工业厅直接管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个所几经下放上收,直至1973年收归 黑龙江省轻工业局管理。
    1983年在这个所的基础上,开始筹建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1985年所内主要 科技人员陆续进入中心工作。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具备独立承担课题研究的规模。先后 研制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了乳品工业的科技进步。1965~1967 年进行的“奶粉保藏性研究”课题取得成功,优选出国内各种包装奶粉的质量保证期;1967 年完成“大颗粒速溶奶粉试验”项目,通过技术鉴定后在全国推广。完达山食品厂应用这项 研究成果生产的完达山牌全脂甜奶粉,为黑龙江省乳品工业夺得第一块银牌。“提高炼乳质 量的研究”项目,经与生产企业合作,用10年时间取得成功,彻底解决了全国乳品行业最普 遍存在的“盐类沉淀”技术难关。之后,哈尔滨松江罐头厂生产的红梅牌甜炼乳,在1980年 全国乳制品评比中获国家银质奖。1975~1977年研制成功的“U型奶粉自动出粉装置”属国内 首创,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奶粉水分自动控制装置”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填补 了国内空白,获全国、全省科学大会奖。1979~1981年完成的“全脂速溶奶粉和二次干燥”、 “奶粉溶解度搅拌器”两项研究成果获轻工业部三等奖。与双城县乳品厂合作进行的婴儿奶 粉研究成果获省科技成果奖,产品质量获国家银质奖。至1985年底,全省乳品工业共获科技 成果22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轻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奖4项, 省优秀科技成果奖4项。 这个所,1966年至1968年期间参加了援建阿尔巴尼亚乳品厂工程,还参加了援越乳品厂建 设工程。1983年受轻工业部委托,承担着全国乳品质量检测中心、科技情报中心和全国乳制 品标准化管理等业务,由课题研究扩展到面向全国服务。 五、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是融科技开发、培训教学、 质量检测、情报信息、工程设计、生产实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乳品工业技术开发机构,是中国 和亚洲第一座现代化的乳品工业培训中心。1984年10月动工兴建,占地面积5公顷,总建筑面 积1.1万平方米,由教学楼和实验工厂两部分组成。中心内部设有国家乳品检测中心、全国乳 品工业科技情报站、黑龙江省乳品工业培训中心、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研究所、黑龙江乳品技 术咨询服务部、教学实验工厂、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联络站,并以观察员身份代表中国参 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心拥有世界第一流的全部试验设备、电教设备和检测仪器。实验工厂 装有世界最先进的7条乳制品生产线,日处理鲜奶 能力5~10吨,生产品种有消毒奶、超高温 灭菌奶、奶油、干酪、酸奶、雪糕、冰淇淋、甜炼乳、奶粉等乳制品。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宗旨,是为全国乳品行业不断地提供新技术、新工艺、 新设备、新产品;每年要向全国乳品行业输送150~200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训练有素的 技术工人,发挥黑龙江乳品工业的优势,为全国服务。
    六、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
    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是以研究食品、发酵、酿酒、日用化工为主体的综合性的专业 科研机构,隶属黑龙江省轻工业厅领导。
    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是黑龙江省一轻工业系统建立比较早的省级专业科学研究所。1959 年1月,黑龙江省化工轻工业厅在黑龙江制糖工业设计公司、黑龙江甜菜制糖科学研究所、黑 龙江省甜菜试验站和东北区造纸设计公司4个机构基础上,分别成立黑龙江省食品工业设计研 究所和黑龙江省轻工业设计研究所。
    1961年,将黑龙江省食品工业设计研究所与黑龙江省轻工业设计研究所合并成立黑龙江 省轻工设计研究所。
    1963年,化工、轻工设计部分划出,黑龙江省轻工设计研究所改称黑龙江省轻工业科学 研究所。
    1966年,造纸、乳品研究室划出独立,黑龙江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改称黑龙江省轻工业 研究所。
    1971年,将所内原设的研究组,改设5个研究室,即:计划情报室、发酵室、油化室、纺 织室、设备室。
    1984年,开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逐步递减事业经费拨款,三年实现经费自给。由 单纯的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变,逐步形成以技术开发为主体的科研、设计、生产、经营的 技术经济实体。
    一是改革领导体制,实行所长负责制,强化行政决策、指挥权。制订了所长工作条例、 党委工作条例,成立了职工代表会和学术委员会,建立起行政管理、后勤保证、生活服务和 保证、监督的新体制。
    二是改革运行机制,实行技术经济目标承包制。取消了研究室,按课题任务或专业划分 18个课题组,实行科研任务和经济效益承包。实行承包制,按承包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使承包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承包效果与劳动报酬、奖金分配挂钩,体现多劳多得 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三是改革科研管理模式,努力把科技工作和科技力量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从 单一的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过渡。第一,调整了科研方向任务。加强了以技术开发为主体的 研究专业。即:以啤酒为主的酿酒专业;以糖蜜、玉米做原料发酵工艺为主的生物工程专业; 以浆果、大豆开发新产品为主的食品专业;以表面活性剂、香料为主的日化专业;以食品添 加剂开发应用为主的新兴专业。加强了综合性的技术服务,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针对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特点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成立了设计室,为 成果转化进行技术服务。第二,实行技术有偿转让合同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技术开发研究 以及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产品检测、提供菌种等对外更广泛地开展 有偿技术服务。
    经过一系列的运作,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果,自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每年收入 一直稳定在75~80万元。
    1985年,根据研究任务变化,对所内机构又进行了调整。共设17个研究室、组,即:技 术部、情报室、设备室、仪器分析组、食品检测站、牙膏检测站、菌种站、啤酒组、白酒组、 黄酒组、饮料组、调味组、添加剂组、谷氨酸组、赖氨酸组、仲醇组、洗净剂组。附设全国 牙膏蜡制品检测中心、全省食品质量监测站、全省日化产品质量检测站、黑龙江省菌种保藏 站等为全国、全省服务机构,职工16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3人,成为一轻工业科研实力 较强、手段比较完备的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