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糖业科技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甜菜、制糖生产技术,经过专业研究和群众性的技术
革新、技术革命,至1985年已研究试制成功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166项,其中获全
国及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1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轻工业部及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19项、
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主成果有:
一、甜菜育种技术
(一)用选择育种方法育成的品种
1954年前,黑龙江种植甜菜使用国家进口的甜菜种子,在甜菜生长期褐斑病十分严重,
糖分和单产低。自1954年起由原黑龙江甜菜试验站田凤雨等科研人员以引进品种为原种,通
过混合选择、集团选择、单株选择三结合方法,育成双丰1号种子,从根本上解决了甜菜褐斑
病。1963年经国家和省品种鉴定委员会主持鉴定,开始推广应用。后又培育成功了双丰2、3、
4、5、7、10、11号新品种,获1978年黑龙江省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品种
1.双丰六号。1954~1965年,由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用以A品种
为母本,以B品种为父本,用成对自然杂交系统分离法育成。
2.双丰八号。1957~1969年,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用以A品种为
母本、以C品种为父本,用杂交系统分离选择法育成。
3.双丰九号。1960~1969年,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用以双丰1号
为母本、双丰3号为父本,用人工杂交系统分离法育成。
(三)用多倍体育种法育成的品种
1.双丰304。1963~1969年,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用以双丰1号
二倍体(2x=18)诱变成四倍体双丰401(4x=36),经三代选提与双丰6号二倍体杂交育成。
2.双丰303。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用单倍体以双丰401与双丰5号
二倍体杂交育成。
3.双丰305。1969~1972年,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采用双丰4号四倍体
与双丰8号杂交育成。
(四)用不育系一代杂交育成的品种
利用杂交优势原理,以雄性不育系与普通甜菜杂交,可得完全杂交种子。黑龙江省甜菜
糖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运用这一原理,选出复果型不育系十几对配制一批组合,其中“
轻工糖7149”、“轻工糖8084”三倍体杂交品种,较双丰304多倍体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糖量
15%以上。
(五)用单果型品种育成的品种
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从60年代就开始此项研究,后曾一度中断,70年代又重新
开始研究,选出了单果率稳定在90%以上的二倍体单果型品种2个(轻工糖79218、轻工糖79216),
1980~1982年经8个点试验,比对照品种双丰5号提高单位面积产糖量121.7%。育成的单果型
品种“轻工糖79301”,比对照品种双丰304号提高单位面积产糖量10%。
二、甜菜栽培技术
(一)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蓝夜盗虫
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赤眼蜂卵寄生的特点,采取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
法,在甜菜上防治甘蓝夜盗虫。1977年经黑龙江省轻工业局主持鉴定。
(二)甜菜根腐病的防治
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勃利、双城两县甜菜站合作的研究项目。研究任务:找出
发病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经过实地探索研究,找出了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地低温、冷
僵、土壤结构不良、土质贫瘠等,并提出了主要防治技术措施。1978年由黑龙江省轻工业局
主持鉴定。
(三)中国中部地区夏播甜菜试种研究
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等10个单位,经过14年的试验,探索出中国中部地区夏播
甜菜为最佳时期,比春、秋两季播种的甜菜具有块根生长快、含糖率高、褐斑病较轻等优点,
解决了甜菜生长中耐碱性、“高青顶”和防病虫害等技术难题,为中国中部地区甜菜种植提
供了科学依据。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四)甜菜化学除草剂应用筛选试验
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出甜菜宁、杀草敏、禾草灵、枯草
多、茅草枯等6种对甜菜选择性好的除草剂。1982年轻工业部委托黑龙江省轻工业局代部主持
鉴定。
(五)大面积甜菜丰产综合栽培技术
1972~1983年,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申勤诚等与黑龙江省安达县甜
菜站合作,在安达县进行千亩甜菜丰产田试验。平均亩产2.7吨,含糖16.53%;百亩丰产田平
均亩产3.78吨,含糖17%。1983年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鉴定,获轻工业部优秀科技
成果四等奖。
(六)万亩甜菜综合栽培技术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农艺师侯敬纯等科研人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黑龙江省安达县政府合作研究项目。1981~1983年在安达县进行万亩甜菜综合栽培技术试验,
平均亩产2.2吨,三年平均含糖16%。1983年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鉴定,获黑龙江
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七)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新技术
黑龙江省甜菜生产长期徘徊在亩产1吨左右,含糖率不稳定。为了增加积温和延长甜菜生
育期,提高单产和含糖率,黑龙江省造纸工业研究所自行设计研制的甜菜育苗纸筒,小试获
得成功,形成了小批量生产。1983年被列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到1985年经在4643
亩面积上进行实验示范,平均亩产2.43吨,含糖率比直播田提高0.76%,其中1985年示范1 528
亩,平均亩产3.06吨,含糖率比直播田提高1.27%。至此,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新技术的试验获
得成功,开始在全省推广。
三、甜菜农机具
(一)QTT—8YG—74型移动管道喷灌系统
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综合国外喷灌系统优点,经试验改进并结合国内已有的
喷灌设备进行设计,适应各种不同农作物,性能良好。
(二)龙糖4TQ—2型甜菜切顶集堆收获机
1977~1980年,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东北农学院、和平糖厂共同研制成功的
甜菜切顶集堆收获机,可同时完成两行块根的切顶、拾叶、输送、集箱放堆、清理残叶等作
业,适用于平作及垅作,可自动调节切削厚度,作业速度每小时4~6公里,作业能力每小时
9~13亩,比人工切削提高效率56倍。
(三)龙糖4TW—2型甜菜挖掘集堆收获机
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从1977年开始研制,用铁牛55型拖拉机牵引一次完成两行
块根的挖掘、拣拾、分离、清理、输送、集箱、放堆等作业,每小时行进速度4~6公里,作
业能力每小时8~13亩,合格率99.5%,比人工提高效率56倍。1980年由轻工业部主持鉴定。
(四)甜菜种子包衣加工工艺
1977~1979年,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和平糖厂合作研究项目。经过机械加工
的包衣种子,可供机械进行密植播种,各项指标接近国外先进的质量标准。采用包衣种子可
节约种子50%,节省间苗劳力50%。1980年由轻工业部主持鉴定,获轻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
等奖。
(五)2TYZ—2型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机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农业机械厂共同研制。从1979年开始至1981年试
制出国内第一台纸筒移栽机,经过试用和改进,性能良好,与东方红28型拖拉机配套使用,
可同时完成两行的输送、分秧、栽植、复土、镇压等作业,行进速度每小时1~2公里,作业
能力每小时15~30亩,亩保苗株数4 500~5 000株,比人工提高效率10倍左右。移栽甜菜亩
产量平均2.1吨,含糖率平均15.4%。1983年由黑龙江省轻工业厅主持鉴定。
(六)轻工糖4TC—2型甜菜挖掘铲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于1983年研究成功。适用于45~70行距,平作、垅作均可,
深度可调节,最深达30厘米,作业速度每小时4~8公里,生产效率每小时8~16亩,可掘其他
作物块根及高粱、苞米根等,比人工提高效率34~68倍。
四、制糖设备及工艺
(一)密闭式过滤机
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室金乐华与阿城糖厂协作研制的密闭式过滤机,代替了甜菜
糖厂沿用近百年的手动板框压滤机。它利用水力卸泥、利用密闭过滤面及回转过滤面的压力
过滤,同板框压滤机比较,主要优点是用水力卸泥代替人工卸泥,节省劳力,解除笨重体力
劳动,实现过滤工序文明生产。1964年由轻工业部主持鉴定,获东北局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
(二)转盘式过滤机
1973~1976年,由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阿城糖厂共同研制成功的。该机由10
片直径为1.12米的过滤圆盘水平装置在一支空心轴上,不用滤布只用助滤剂的过滤装置,用
以代替传统的袋滤器,操作简便,劳动强度小。
(三)糖汁加灰自动控制
1974~1975年,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阿城糖厂合作研究的成果。糖汁加灰自
控装置由预灰PH串级调节系统和主灰比例调节系统构成。前者用两个带自动刷洗的锑电极分
别安装在预灰桶的顶部及底部,上下两个PH值作为主、副参数串级调节;后者用圆缺孔板测
量糖汁流量,用堰式流量计测定石灰乳量。使用这种调节系统,预灰PH值可保持在±0.15以
内,碱度保持在±0.15%C2O以内,主灰碱度保持在0.1%C2O以内,比人工操作稳定可靠。
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四)卧式单螺旋压粕机
1976年轻工业部下达的项目,由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设计,秦皇岛轻工机械厂
制造,阿城糖厂试用。设计能力日压榨废粕1 000吨,压粕固形物含量10~12%。与立式压粕
机相比,它具有产量大,结构简单,耗电量少,容易制造等优点。
(五)浆叶式连续渗出器
1973~1977年,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梅仙湖等科技人员与阿城糖厂协作,研制
成功了桨叶式连续渗出器,具有工艺性能好,结构简单,操作稳定,糖分损失低(0.3%~0.5%)
等优点,提汁率比双螺旋渗出器降低20%左右。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六)母根检糖用光电比例秤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于1979~1981年研究成功。这种装置由秤体和控制器两部
分组成,需要检糖的甜菜母根先制成糊状,在秤量菜糊的同时,控制器即按调好的比例混入
药液,随糖糊同入浸糖杯中,每小时可秤400~500次,100克菜糊加入6.923毫升药液时,药
量误差0.01毫升。
(七)甜菜母根检糖联动线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于1979~1981年间开展的研究项目,这条检糖联动线可完
成浸糖、洗杯、过滤、洗碗4道工序,作业能力2 400次/8小时,每次浸出时间5分钟,适用于
育种单位检测母根含糖量。
(八)U型管浓度计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阿城糖厂协作研究的成果。适用于制糖生产中连续测量
和显示糖浆、石灰乳等液体物料的浓度,以及连续测量各种溶液、悬浮液的浓度。1982年由
黑龙江省轻工业局主持鉴定,获轻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九)锑电极PH发送器
1977~1980年,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采用99.999%金属锑电极组装PH计,并用玛
瑙刀清洗电极,用以控制一、二碳饱充,测量范围为PH5~12,适于20~105℃,具有坚固耐
用,故障少等优点。
(十)一碳饱充PH自动控制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糖厂合作,研制成功了自动控制装置,它包括测
量、记录、控制三部分组成,其性能可按给定值控制一碳饱充的PH值。
(十一)片式增稠过滤器
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齐齐哈尔糖厂共同研制的。设备
主要优点:结构简单,不用传动设备,在停止进料同时可打开底阀,使滤泥从滤布脱落,达
到更新过滤,过滤周期14~20分钟,过滤作业率70%,平均滤速每平方米每分钟14升,底排泥
汁16~20波美度。工作程序分进汁、侧排、底排,均程序自动控制运行。获黑龙江省优秀科
技成果四等奖。
(十二)卧式渐进式预灰槽
黑龙江省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齐齐哈尔糖厂共同研制的项目。
设备结构合理,能达到理想的渐进预灰效果,能得到沉降、过滤性能好的纯度高的一碳汁。
有效容积68立方米,日处理甜菜能力2 000吨。1977年由黑龙江省轻工业局主持鉴定,获全国
科学大会奖。
(十三)改进加灰工艺的研究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佳木斯友谊糖厂共同研究的成果。这一课题研究重点,
是为寻求适宜于甜菜原料特点的最佳加灰方式,经过在友谊糖厂生产实践反复验证:全冷主
灰热反映与长冷热主灰两种加灰方式,其工艺效果接近,在制品色值指标上全冷优于长冷,
在生产控制和设备能力上全冷则显著优越于长冷;热主灰流程简单,糖汁过滤性能好,对加
工未冻和优质甜菜均可满足生产要求。
(十四)甜菜糖汁预饱充清净工艺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与吉林省范家屯糖厂共同研究的成果。预饱充清净工艺流
程与冷主灰热反映的双碳法流程比较,二清汁纯度约提高0.5~0.8%,色值降低30%左右,而
且能够适应原料品质的变化。
(十五)3 000吨 /日连续渗出器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自行设计试制成功了大型甜菜糖厂适用的渗出设备,日处
理甜菜能力3 000吨,最高3 600吨。1982~1985年经在红光糖厂3个制糖生产期使用验证:设
备性能安全可靠,在正常情况下废粕糖分为0.3%,降低了糖分损失,已在大型甜菜糖厂应用。
(十六)卧式双螺旋废粕压榨机
1977~1981年,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刘兴模与黑龙江省制糖机械厂、友谊糖厂
协作,设计试制成功了新型高效脱水设备,经过两个制糖生产期的运行,局部加以改进,基
本达到设计要求。1981年由黑龙江省轻工机械公司主持鉴定,获轻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
奖。
(十七)1000—60°离心力卸料离心机
1982~1983年,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冯国臣、徐永福与哈尔滨市机联机械厂协
作研制的。在研制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外先进机械种类的优点,专为分离二砂糖膏设计的一
种新机型,其特点:结构简单,造价低,生产能力比同类机械高1.5倍,吨糖耗电低0.5倍,
并且实现了连续化生产,减轻了劳动强度。1983年由黑龙江省轻工业局、黑龙江省机械工业
局联合主持鉴定,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五、综合利用技术
(一)甜菜糖蜜发酵制取谷氨酸
生产谷氨酸钠(味精),主要以淀粉为原料,每生产1吨味精耗用淀粉2.5~5吨,折合玉米
5~10吨。为了节粮代粮,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从1974年开始利用甜菜糖蜜发酵制取谷氨酸
小型试验。1976年在哈尔滨糖厂进行扩大试验,经过50罐次的试验,产酸率稳定在5~6%,转
化率为40~50%。1978年6月由黑龙江省轻工业局主持鉴定会,会议确认:以甜菜糖蜜为原料
发酵制取谷氨酸的工艺,产酸率高,节约粮食,降低成本,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这项成果已在双城、讷河县味精厂和哈尔滨糖厂投产应用,1980年获轻工业部优秀
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甜菜糖蜜深层发酵柠檬酸不加黄血盐高产菌种选育
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柠檬酸课题组沈瑞萼、曹洪书等科研人员与和平糖厂协作,于1978~1981
年从土壤中分离得到66#菌株,经诱变处理,获得黑曲霉8668#突变株,经中间发酵试验,
平均产酸率13%,最高达14.8%,纯度为85~90%,转化率为56.7%,最高达64.1%,发酵周期为
7.7天,性能稳定,重复性好。1981年10月,轻工业部委托黑龙江省轻工业局主持鉴定,确认
这株菌种是当时国内适于甜菜糖蜜发酵制取柠檬酸的第一株高产菌种。1983年获轻工业部优
秀科技成果四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