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酿酒及其他成果
一、龙滨酒的研究
1959~1962年,黑龙江轻工设计研究所张东生等科研人员与哈尔滨市第四酒厂(后改哈尔
滨龙滨酒厂)协作,吸取贵州茅台酒的传统技术优点,采用五次清烧的操作方法,研制成功了
优质龙滨酒。酒的质量接近茅台酒风格,达到西凤和汾酒的水平。1963年获国家银质奖章。
二、白酒生产设备机械化
1959~1964年,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公司高月明和黑龙江省轻工设计研究所陈家仁、魏凤
桐、张东生等科研人员与阿城县白酒厂协作,研制成功了酒醅运输、连续蒸馏、扬凉机械化,
改变了白酒生产手工操作数百年来存在的落后面貌。
三、克东红曲试制
克东县腐乳厂生产腐乳一直使用浙江或四川红曲,运输不方便,成本高。1962年,黑龙
江省轻工设计研究所陈家仁、刘发、魏凤桐等科研人员在克东县腐乳厂进行红曲试制研究,
经过对红曲菌种的纯化及分离培养和对红曲霉的扩大培养,成功地研制出克东红曲。从此,
克东县腐乳厂生产腐乳,完全使用自产红曲。
四、纤维素酶菌种筛选诱变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1970~1975年,为了提高白酒生产出酒率,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刘春宪、康锡斌、魏
凤桐等科研人员进行维素酶菌种筛选、诱变、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的课题研究。1972年筛选出
黑轻52号菌种,经诱变获得一株6Q—78—1菌种。由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公司高月明主持在宾县
酒厂进行大生产应用,淀粉出酒率达到71.46%,比国家规定指标59%高出12.46%。这项成果已
在全省普遍推广,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五、提高液态白酒质量的研究
1977~1979年,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刘春宪、白长伦、杨福琪、洪淳岑等科研人员在
尚志县一面坡白酒厂进行一步法液态发酵白酒的试验,采用乙酸多菌种微生物发酵增香,复
合式蒸馏设备提香、排杂的工艺路线,制出的成品酒具有浓香突出、入口干爽、又有回香和
固态酒风味,理化指标均符合轻工业部颁标准。1979年由黑龙江省轻工业局主持鉴定。
六、黑轻80号已酸菌优良菌种
1979~1980年,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杨福琪等科研人员在酒厂20年窖泥中分离出多株
菌种,经筛选、诱变获得一株已酸菌优良菌种。1982年由黑龙江省轻工业局主持鉴定。这项
成果应用于制酒生产,使酒体自然增香,提高白酒质量。
七、甜菜糖蜜发酵制C—赖氨酸
1979~1981年,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陈家仁、梁德金、徐淑杰等科研人员进行糖蜜发
酵制取赖氨酸的研究,经筛选、诱变获得了产酸速度快、转化率高、性能稳定的菌种。产赖
氨酸盐平均为5.29%,最高达5.64%,转化率为41.85%,最高43.8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3
年获轻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八、颗粒酒花
1979~1982年,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朱承尚、李广汉等科研人员选用优质酒花和自行
设计的加工设备,经物理方法制成颗粒酒花。主要优点是便于贮藏和运输,贮藏性能稳定,
包装密度大,利用率比原酒花提高15%以上,填补了国内酒花加工的空白。1983年获轻工业部
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九、提高中国玉泉酒质量研究
1980~1984年,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刘春宪、康锡斌、杨福琪等科研人员与阿城县玉
泉酒厂洪永凯、李森等共同进行提高中国玉泉酒质量的课题研究,采用优选的特殊工艺,酿
制的酒质具有酱香和浓香二重性,显著地提高了原玉泉酒的质量,1984年评为轻工业部优质
产品,获银杯奖。198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玉米辅料酿制优质啤酒
1982~1984年,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朱承尚与哈尔滨啤酒厂协作,以玉米代替大米为
辅料,采用糖化加酶制剂的新工艺,酿制成优质的玉珠啤酒,理化和感观指标达到轻工业部
颁标准,为国内首创。
十一、野生浆果营养成分剖析
为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丰富的野生浆果资源,1983年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李明华等科研人
员,用气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和原子吸收等分析仪器,对黑龙江省农林地区12种主要的野
生浆果进行系统剖析,研究成功了一套野生浆果的利用方法(共6部分),得出了较完整的数据,
对开发食品工业新原料和产品更新换代有重要价值。1985年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
鉴定,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