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学赶先进

   黑龙江省轻工业厅(局),在行业管理工作中都曾组织过轻工业企业学习省内外先进企业 的经验。
    1956年4月,黑龙江省工业厅为了解决地方工业产品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促进黑龙江 轻工业赶上国内先进地区的水平,曾组织轻工业系统的11个行业去上海、天津、济南、唐山、 重庆、无锡等地对口学习肥皂、玻璃、火柴、陶瓷、机械等行业的先进经验,对改善企业经 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 黑龙江省轻工业厅,为了把上海等省市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学到手,迅速改变黑龙 江轻纺工业的落后面貌,从1980年开始,在全省轻工业(包括纺织工业)系统开展了学上海、 学沿海、学先进,上水平的活动(简称“三学”),组织轻纺工业22个骨干企业对口学上海, 组织45个企业对口学辽宁、学吉林。同时,各行署、市轻纺工业局共组织70多个企业分别与 上海、辽宁、吉林、山东、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对口厂结成帮学对子或对标 学习,使“三学”活动由少数企业学发展到全系统有领导、有组织、有目标的全面帮学。 开展“三学”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带着问题,派出去学。1980~1982年,先后派 往上海、辽宁、天津、广州、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轻纺工业企业进行学习的共2 200多人 次,带着生产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登门请教或跟班学艺。二是攻克关键,请进来帮。从1980 年起三年中,黑龙江省轻纺工业系统50个企业从上海、辽宁、北京、江苏、山东、天津、吉 林等省市的对口厂请进来帮的包括工厂领导、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共350多人次, 帮助解决生产关键,进行传、帮、带,培植了一批生产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三是优势互补, 联营办厂。在“三学”过程中,到1982年黑龙江省轻纺工业系统已有5个企业与上海、北京、 武汉等地对口厂联营办厂。联营办厂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合资经营,利润按比例分成,第 二种是生产协作,外地工厂出技术、出设备,黑龙江企业出原料,出厂地,产品给外地工厂 销售一部分,作为外地工厂获取的利益。通过联营办厂,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 也发挥了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
    开展“三学”活动,对促进黑龙江轻纺工业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1)开展“三学”的企业,通过学习上海以产品质量取胜,以花色品种领先、以改变产品 结构求发展的经验,针对本企业实际,根据市场需求,把生产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产品 质量、创优质名牌、改变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上来。哈尔滨市第一轻工业局系统,学习 运用上海等地经验,建立新产品研究试制机构32个,从事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新装潢 研制的技术人员达150人,试制工人203人,试制出“四新”产品210多种。哈尔滨印刷三厂, 通过学习上海印刷七厂的经验,加强了全面质量管理,推行质量经济责任制,使产品质量全 面提高。新设计的“双喜酒包装”、“晶体管系列包装”在天津召开的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年 会上分别获一、二等奖。
     (2)在“三学”活动中,各地轻工业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应用于设备挖潜、改造, 提高生产效率。哈尔滨钟厂,学习、引进上海、烟台等地的先进工艺、先进操作经验和先进 设备,先后改革工艺19项,改革工装设备73项,改进操作技术18项。改造后的钟机芯装配流 水线,由每班装配400只提高到500只,提高生产效率25%,自制的13种胎具,分别提高效率1~2 倍,木钟年产量由4万台增加到9万台,增长1.25倍。
     (3)运用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提高了经济效益。哈尔滨手表厂,派出由财务科长带领8名 经济核算员到大连手表厂对口学习成本核算办法,结合工厂实际制订定额成本细则,按定额 计算零部件成本。配备了7名专职核算员,实行厂部、车间两级核算,从根本上改变了“车间 只管干,厂部只管算”的状况,使统机表的单位成本降低了18.7%,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哈尔滨标准铅笔厂,运用上海等地同行业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全厂从上至下建立了5个经济 责任制体系,联职联责,有奖有罚,增强了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责任感,全厂层层处处都精打 细算,百元产值利润率由23元2角提高到27元5角,出现了利润逐年增长的势头。
    (4)把外省市的技术优势与省内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发展经济联合,促进了生产发展。 明水县与上海益民食品五厂共同投资,在明水县建立一个以生产糖果为主的综合性联营食品 厂。联营厂的设计、工艺路线、产品配方、技术培训、质量监督、专用设备购置及安装的技 术指导,均由上海厂负责;土建和劳动力安排,由明水县负责。联营厂的领导班子由双方派 人组成,产品共同销售,利润四、六分成。1981年7月建成了一条班产1吨糖果的生产线,产 糖果15个品种,当年生产糖果135吨,盈利7.6万元,企业出现了新的转机。肇东县第一工业 科与上海市芦湾区服务公司,望奎县食品厂与无锡食品厂,肇源县糖果厂与武汉饮料二厂等 企业协作,都发展了本企业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