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升级竞赛
轻工业开展“三升级”竞赛,目的是为改变黑龙江轻工业落后面貌,缩短同国内先进地
区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推动轻工业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增加经济效益。这
项活动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
第一段,1980~1982年。1980年国家经委发出“学上海、学沿海、学先进”(简称“三学”)
的号召之后,黑龙江省轻工业局适时地组织开展了“三学”活动,以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为
目标,对指标,找差距,上水平。组织全省轻工业系统34个企业与上海、江苏、天津等省市
的同行业先进企业建立了学帮关系,展开对口对标活动。但由于沿海地区轻工业基础比较雄
厚,各方面条件明显优于黑龙江轻工业,可比性小,只有少部分企业见到了收效。
第二段,1983年,黑龙江省轻工业厅总结了前一段对标竞赛活动的经验教训,针对省内
轻工业企业同行业之间的企业规模大体相似、条件相差无几,而先进与落后之间的指标却相
差悬殊的实际情况,为了增强对标竞赛的可比性,决定把从与省外企业对标转向省内同行业
企业对标。这样做,可比性强,企业容易接受,有利于引发企业努力学赶先进的积极性。这
一段,重点组织制糖、造纸、乳品、酿酒4个行业开展对标,带动面上的对标竞赛活动。要求
各参赛企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都要达到省内同行业平均先进水平。由于这一段的对标竞
赛针对性强,效果比较好。
第三段,1984~198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日用工
业消费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增强轻工业企业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消化能力、发展
能力,并使对标竞赛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推动企业不断地开拓进取,黑龙江省轻工业厅决
定把原来的对指标、找差距、学先进的活动,进行重新规划,改为“三升级”竞赛。这一阶
段,竞赛的主要内容,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提高企业素质
为目标,组织全省轻工业企业开展了“指标升级增效益,质量升级创三优,企业升级创六好”
的要求竞赛考核指标,在原考核质量、消耗、盈利三项指标基础上,又增加了考核产值、产
量、品种、扭亏、安全等项指标。竞赛范围,从原来的只企业之间对标扩大到省轻工业厅直
属的5个省级专业公司、15个地市轻工业局、13个行业408个企业。竞赛组织领导,由省轻工
业厅一名副厅长挂帅,组成竞赛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省轻工业厅企业管理处负责。竞赛按
3个层次开展活动,第一个层次,是省轻工业厅直属5个专业公司之间开展争先进公司的竞赛;
第二个层次,是15个地市轻工业局之间开展争先进局的竞赛;第三个层次,是13个行业408个
企业之间开展企业升级的竞赛。省轻工业厅直属专业公司、各地市轻工业局之间的升级竞赛
指标为:实现利税总额、产值、扭亏增盈、上“三优”产品、开发新产品、企业整顿、创“
六好”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安全生产等10项指标。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升级竞赛指标为:
实现利税、产品产量、质量、消耗、“三优”产品、开发新产品、基础工作建设、现代化管
理等8项指标。
竞赛评比采取打分办法,按分数多少排列名次,年终总评,评出先进单位和各行业的排
头兵企业,发给流动奖杯,连续三年评为先进单位和排头兵企业,奖杯永久保留。
这段竞赛,效果比较显著。
(1)提高了经济效益。1983年全省轻工业系统实现利润12 400万元,1984年增加到15 660
万元,1985年在农业受灾,糖、酒原料严重减产的情况下,仍实现利润16 874万元,比1984
年增长8.4%。
(2)提高了产品质量。开展竞赛以来,每年创“三优”产品超百种,1984年创“三优”产
品133种。在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酒类产品大奖赛中,黑龙江省23种轻工业产品获得了奖杯,
获奖杯数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一名。1985年,创“三优”产品139种,其中黑龙江省制糖机械厂
的宇宙牌电铸筛网荣获国家金质奖,填补了黑龙江省轻工业系统没有国家金牌产品的空白,
有5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35种产品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98种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3)提高了企业素质。1983年,全省一轻工业系统一级企业只有37家,1984年增加到119
家,1985年达到136家,评为二级企业的140家,三级企业149家,评为排头兵企业有佳木斯造
纸厂、齐齐哈尔糖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乳品厂、牡丹江啤酒厂、鹤岗市白酒厂、哈尔
滨日用化学四厂、讷河县老莱陶瓷厂、佳木斯印刷总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