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述

  一
    黑龙江土著居民侨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代,黑龙江地方政权渤海国时期,就 曾与日本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渤海国赴日本的人员多时达千人。虽日本朝廷原 则上不准渤海人留在日本,但仍有少数人在日本定居,成为侨民(后来这部分人均为当地人所 同化)。契丹灭渤海时,黑龙江地区有十多万渤海人逃往邻国朝鲜,并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 黑龙江地区最早大批出国定居者。清末,黑龙江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出国去俄国、 日本、朝鲜等国的华侨较多;来自这些国家的归侨和侨眷也比较多。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 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沙皇俄国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中国一百多万 平方公里的领土,使在这片领土上继续居住下来的中国居民变成了“华侨”。这种“割地成 侨”的现象在华侨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到1873年,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沿江俄罗斯境内 居住的华侨有5万多人。此后陆续增多,到1910年,居住在俄国远东地区的华侨有15万多人, 其中,一部分为黑龙江人,一部分为经黑龙江去俄罗斯的外省人。旅俄华侨对俄远东地区的 经济开发和俄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俄国远东地区的开发和商业、采金业、垦植 业的发展中,广大华侨发挥了重大作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远东地区粮食和 日用品奇缺,大部分靠华侨商人从中国输入。在西伯利亚各地金矿中,主要是华工从事采金 劳动,华工采挖的黄金占全俄同期黄金总产量的80%以上。此外,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 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使得中国民族资本有了一个稍肆喘息的机会,国内掀起了“ 实业救国”的浪潮。俄远东地区的华侨实业家,纷纷到黑龙江投资办实业,他们在哈尔滨买 下俄人资本的制粉厂,创建了民族制粉业,后来成为哈尔滨制粉业的主体。到黑河投资的华 侨实业家,投资到房地产、贸易、发电、粮油加工、酿酒等企业,很快成为黑河工业、贸易 的主体。
    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广大旅俄华侨中的工人、农民、一部分知识分子,纷纷参加革命战 争。他们组建了上百人、上千人的中国连、中国营、中国团,英勇善战,成千上万的华侨战 士在战争中牺牲,其中有许多是黑龙江人。著名的斯维尔德罗夫战役中牺牲的2000多名华侨 战士中,就有团长任辅臣等多人是黑龙江人。黑龙江华侨包清山率领的中国独立营,在捷克 城革命斗争中,曾起到决定性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由于战乱影响,远东地区的许多华侨商界人士,纷纷回国,许多人 来黑龙江地区投资办厂,他们不仅投资于制粉业、制油业,而且投资于毛纺业、针织业、采 金业。瑷珲在几年中就由归国华侨实业家和工人创办了30多个金厂,年产黄金最高达4万两。
    自20世纪初起,由于黑龙江地区对外交往的增多,黑龙江地区设立负责处理对外事务的 黑龙江铁路交涉总局。在地方上,便由交涉总局代管华侨事务。自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起,对华人出境,实行发放护照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有数十万劳工被派往协约 国做苦工。去俄国者,多由黑龙江出境,其中,有许多是黑龙江人。北洋政府曾在国务院下 设侨工事务局,并在哈尔滨设立侨工事务员,办理华工出国及归国后的安置事务。1923年东 省特别区成立后,回国的华侨、华工的安置工作,概由特区警察管理处承担。由于国家的贫 困、政府的腐败,根本无力安置归国的华工、华侨,致使他们中的贫困者,流离失所,处境 极为悲惨。黑龙江地区的归国华侨和华工,也没有成立自己的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931年“九芬话?”事变后,黑龙江地区沦陷。在日伪统治下,中苏边境被严密封锁,除 了去极个别国家和地区外,不准华人出境定居,亦不准华侨入境定居。这一时期,只有少部 分抗日武装人员,因军事需要,进入苏联境内;另有部分抗日群众为了免遭日本帝国主义的 杀戮而投奔苏联,并在苏联定居,从而成为华侨。此外,还有一些去日本留学、经商、出劳 工人员,战后有的在日本定居,成为旅日华侨。
    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方人民政权建立初期,侨务工作尚未纳入政府的工 作议程。解放战争年代,基本上禁止居民的出入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 有华侨回黑龙江地区定居。1950年,由于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大批旅朝华侨因战乱回 国定居,国家将他们集中安置在东北地区。从1952年到1954年,黑龙江地区接受安置了4批朝 鲜归侨,共3067户12159人,大部分安置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农村,一部分有技术专 长的,安置在城镇。对安置在农村和城镇的归侨,政府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 各级政府对侨胞的归来热烈欢迎,广大朝鲜归侨立即投入生产建设中去,用自己的双手建设 祖国和家园,涌现了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一时期,在“北大荒”的开发中,一大 批归侨、侨眷从南方来到祖国北疆,投身于“北大荒”的建设。
    黑龙江地区因系老解放区,未受到战争的破坏,自1950年起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 设,许多归侨、侨眷中的经济科技专家来黑龙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2年,美国归侨、 著名地震工程专家刘恢先来哈尔滨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 部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把工程力学研究所办成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我国第一个地震研究 中心,成为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哈尔滨电 机厂创建时期和以后电机研究、设计中,美国归侨沈从龙、俞炳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沈从 龙组织领导了哈尔滨电机厂的筹建工作,俞炳元担任电机厂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 台800千瓦水轮机发电机组,后来又陆续主持设计生产了各种大型水轮机发电机组。在其他各 行各业中,广大归侨,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忘我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 大贡献。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黑龙江省有一批归侨、侨眷被错划 为右派分子,受到了打击和迫害。
    60年代初,以美国为首的各帝国主义掀起反华浪潮,国内又连续3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黑龙江省在归侨、侨眷中,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 各级党政部门和基层单位组织广大归侨、侨眷,进行了社会主义红旗竞赛活动,评选出一大 批归侨、侨眷红旗手、先进生产者。省有关部门总结推广了各地红旗竞赛的先进经验,对先 进人物予以表彰。省和哈尔滨市组织了归侨、侨眷参观团,在省内省外参观各条战线的建设 成果,使广大归侨、侨眷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 神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与此同时,也加强了对归侨、侨眷的管理工作,全省除各级政府部门仍由民政部门负责 外,归侨、侨眷较多的哈尔滨市还成立归国华侨联合会,团结广大归侨、侨眷开展许多有益 的活动。为了帮助归侨、侨眷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黑龙江省对归侨、侨眷在生活上给 予多方面的照顾,在粮油、布匹、工业品及副食品等供应方面,均给予优惠。在压缩城镇人 口及机构人员精简中,均实行不下放归侨、侨眷的政策,使归侨、侨眷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 怀,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纷纷用自己在国内外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来歌颂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回击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对新中国的恶毒攻击,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做贡献。 著名胸外科专家、美国归侨赵士杰成功地施用低温半身体外循环法,提高了心脏手术的成功 率;成功地进行了震惊中外的狗头移植手术。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归侨、侨眷受到了严重的排斥和打击。许多人 因“海外关系”问题而被批斗、抄家、下放、关押,有的被迫害致死。全省归侨、侨眷中共 发生冤假错案有几百件之多。一些归侨、侨眷迫于政治上的沉重压力而出境定居。由于相同 的原因,这一时期海外华侨来往黑龙江省的极少,只有部分朝鲜华侨越境回国,来黑龙江省 要求定居,经劝阻不归的人,被安置下来。
    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内外交往频繁,黑龙江省的 华侨、归侨、侨眷逐年增多,华侨、归侨、侨眷国内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为了适应这一 新形势,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大力加强侨务工作,建立健全了侨务机构,并深入进行侨务战线 上的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广泛开展省内和国外的侨务工作,团结广大 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从80年代开始,黑龙江省出境定居的人员逐年增多,到1985年,人数达7000多人,黑龙江省 在海外的华侨、华人约29万多人,其中约20%为黑龙江籍,其余80%为外省籍,其眷属在黑龙 江省。随着华侨的增多,省内归侨、侨眷也在增多。截止1985年末,省内共有归侨7717 人,侨眷41663人,还有外籍华人眷属5616人,港澳同胞及其眷属7212人。
    为了加强新时期的侨务工作,黑龙江省加强了侨务机构的建设。1979年,省民政厅设立 侨务处,对外称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侨务办公室,负责全省侨务工作。1981年1月,黑龙江省 人民政府正式设立侨务办公室,定为局级机构,与省民政厅合署办公。1984年,黑龙江省人 民政府将侨务办公室列入省政府系列,内部设立侨政、外联、秘书3个处。这一时期内,除哈 尔滨市早于1973年即已成立侨务办公室外,其余各地、市、县,也陆续设立侨务机构,到1985 年底,全省6个地区行署10个省辖市全部建立侨务机构,41个县和县级市也设立了侨务机构, 全省共配备专职侨务干部185人。与此同时,归国华侨社团组织也开始组建,自1981年黑龙江 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后,到1985年底,全省已有9个市、18个县建立归国华侨联合会。
    在新时期的归侨、侨眷工作中,黑龙江省首先大力进行落实侨务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工 作。省侨务办公室在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协助下,会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督促检查工作, 到1985年底,全省归侨、侨眷在“文化大革命”中及“文化大革命”前冤假错案1125件 基本上得到平反纠正,本人及受株连家属的工作,也得到妥善安置,经济上的损失,也得到 适当补偿,归侨、侨眷档案中的一些带有诬蔑歧视性的材料,全部得到了清理。同时,黑龙 江省侨务部门认真贯彻对归侨、侨眷“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政策, 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对归侨、侨眷及其子女给予了许多照顾。如对归侨、侨眷优先解 决住房、子女就业、夫妻两地生活及工作使用不当等问题,对归侨、侨眷及其子女升学实行 降低一个分数段录取。对持有侨汇者,优先供应紧俏商品,对贫困的归侨、侨眷在生产生活 上优先给予扶持、救济等等。特别是对归侨、侨眷中的知识分子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 给予较大照顾,在政治上给予充分信任和重用。在归侨、侨眷知识分子1506名共产党员 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入党的就有985人,在县以上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 中担任科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612人。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广大归侨、侨眷 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积极性,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发努力,创造了突出 的业绩。1982年9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归侨、侨眷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有 117名归侨、侨眷先进人物受到表彰,其中有18人同年受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全国侨联的表 彰。美国归侨、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刘恢先在地震工程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作为中国代 表团团长率团出席世界第7届、第8届地震工程会议,被国外誉为“中国地震工程之父”,在 黑龙江省第五届、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参政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归侨冯家潮在保证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工程设 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完成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科研项目于1985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广大归侨、侨眷积极同海外亲友联系,为扩大黑龙江省的对外 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牵线搭桥。
    在新时期的侨务工作中,黑龙江省侨务部门努力开拓海外侨务工作渠道,广泛联系海外 华侨和外籍华人,为扩大黑龙江省的对外开放服务。几年中,邀请接待了许多海外华侨、华 人重点人物,来黑龙江访问、考察、参加庆典活动、洽谈生意,仅1985年省侨务办公室就接 待13个来访华侨、华人团组,黑龙江省方面也组团出访海外侨胞,密切了同海外侨胞和华侨 团体的联系。在海外侨务工作中,突出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引导海外侨胞来 黑龙江省投资合作和进行技术交流。1985年初,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对客商投资兴 办企业实行优惠办法的若干规定》,对来黑龙江省投资兴办各种企业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 及外国客商,在税收、市场、价格、外汇和进出口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到1985年末, 全省引进华侨及港澳同胞资金达3845.6万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72.9%。与此同 时,全省归侨、侨眷和华侨团体积极兴办侨属企业。截止1985年12月,全省共有侨属企业41 家,拥有资金686.2万元。其中,归侨、侨眷集资95.7万元安排归侨、侨眷子女339人就业。 同时,在华侨智力引进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收获,仅1985年一年,就邀请海外华侨专家、学者 14人,讲学23场次,听众1582人。
    自20世纪80年代起,广大海外侨胞为表达爱国爱乡之情,积极捐款赠物,支援黑龙江的 经济文化建设,仅1984、1985两年,全省共批准接受捐赠的汽车就有118台,到1985年底,全 省累计接受华侨捐赠的实物及现金,总值1200万元人民币。政府还通过倡导海外华侨来 黑龙江旅游,以加强与广大海外侨胞的联系。经旅游部门和侨务部门的共同努力,自80年代 起,来黑龙江旅游观光的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大量增加,自1980至1985年的6年间即达4.6万 人。黑龙江省的侨务、旅游部门热情接待这些海外侨胞,组织他们浏览黑龙江的美好风光, 增进了海外侨胞对黑龙江的感情和对黑龙江省省情的了解,海外侨胞表示愿为黑龙江省的经 济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