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末民初时期华侨
1858年,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派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方代表穆拉维约夫签订《瑗珲条约》,
由于该条约使中国领土完整与主权受到重大损害,清政府曾拒绝批准。1860年,清政府又被
迫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不仅承认《瑗珲条约》的全部条款,且增加了许多损害中国领
土、主权的条款。俄国凭两个不平等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
的中国领土,使祖居在这块领土上的黑龙江地区居民,除黑龙江下游少数土著居民成为俄国
的少数民族外,其他一夜之间,变成了在俄国领土上的“中国侨民”。据统计,当时在滨海
地区,有中国人近3000人(江东六十四屯除外)。
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规定:中俄“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江、黑龙江、
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员等在两岸彼此照看两国贸易之人”,1860年
签订的《北京条约》规定,“所定交界各处,准许两国所属之人随便交易,并不纳税。各处
边界官员护助商人,按理贸易”,为黑龙江地区居民出入境,打开了国门。条约签订当年,
黑龙江首先开禁,但由于黑龙江地区人口较少,旗民均领有土地,因此,去俄谋生者为数不
多,俄境华人人口增加较慢。1868年统计,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今哈巴罗夫斯
克)、庙街(今尼克拉耶夫斯克)及双城子(今乌苏里斯克)的中国人有26284人。1873年,
在俄境其他城镇的华人人数,略有增长:海参崴1.8万人,双城子8000人,伯力
4000人,海兰泡(今布拉戈维申斯克)2000人,乌苏里江沿岸及南滨海省沿海一带约
2万人(以上不含江东六十四屯)。据1883年的不完全统计,在俄境海参崴、双城子、伯力、
乌苏里江东岸及南部沿海一带有华侨50000人。1885年吉林开禁后,远东地区的华人略有
增加。
按《瑷珲条约》规定,“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
等,照常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
犯”。这就是说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人,仍居住在那里,并由中国官员管辖。《北京条约》
也规定:“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由中国人照常渔
猎。”1900年6月以前,海兰泡有华人3万人,结雅河(今精奇里江)江东六十四屯有华人
3.5万人。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沙皇政府于7月17日制造了“海兰泡大屠杀”和
“血洗江东六十四屯”两个骇人听闻大惨案。沙俄政府派重兵将两地华人赶到黑龙江边,除
用刀斧砍杀外,余者不分男女老少,全被驱入黑龙江中,除极少数泅水逃生外,余皆淹死江
中。留在六十四屯内的被俄军用火活活烧死;留在海兰泡华人,也只有少数人被善良的俄人
藏匿起来,才得幸免,是役共有万余华人遇难。其他远东沿海地区的华人,也受到残酷的迫
害。但由于俄国远东地区劳动力极度匮乏,仍不得不仰赖华人。1900年庚子事件后,陆续有
零散华人进入俄境,1904年2月竟发生呼伦贝尔城(海拉尔)歇业工人被俄人逼去俄境筑路,死
亡20多人的事件。为此,黑龙江将军萨保曾向俄方提出抗议。
1903年,俄国在东北修建的中东铁路通车,1906年初,清政府宣布东北地区16城镇开埠后,
东北三省全部开禁,为大批华人赴俄开放了国门。
1906年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代表清政府同俄国交涉调停两国关系之后,中俄边境之间民间往来
与贸易蓬勃发展,华商、华工大批进入俄境。1906年,俄国滨海省有华人47390人,到1908
年已增至68335人。
大批赴俄的华工中,除一部分黑龙江人外,山东、河北、辽宁、吉林等地的灾民、破产
农民、手工业者,也成为北上迁徙的流动人口。他们到达黑龙江地区后,会同中东路完工后
的劳工,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劳动力大军,分四路结伙进入俄国;一路是沿松花江——三江
口——到达伯力;一路是沿松花江——黑龙江至黑河,渡黑龙江去对岸俄境海兰泡一带;一
路是由哈尔滨至卜奎(齐齐哈尔)后经讷河、墨尔根(嫩江)到黑河,再去俄境;一路是由哈尔
滨经牡丹江、绥芬河到达俄国远东地区的边境城镇。他们到达俄国后,大多数从事采金、伐
木、修路等繁重的劳动,收入大大低于同工种的俄人;少部分人经营小本生意或经商,收入
较好。开始时,许多人是季节性的,春去冬回,俗称“跑崴子”。后来有些人就在俄国定居,
成为旅俄华侨。
此后,随俄境采金业、垦殖业的发展,去俄国的华人,也逐年增多。1910年时,俄阿穆
尔所属金厂的华工竟达10余万人。
去俄华侨中的另一现象是一部分华工经俄再转赴他国。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2月24日,清
政府驻海参崴商务专员桂芳在给清外务部的报告中证实:“近有美人在海参崴、哈尔滨一带
招诱华工,由崴转而去美”做工。表明有人在华人较多的俄远东地区的城镇,招募华工,再
转赴他国。报告所指在哈尔滨招工一事,即指1907年哈尔滨市“同泰号”商人李世仙、耿世
宝等人同墨西哥“齐梅尔孟”洋行签订招募华工合同一事。是年,李、耿二人在哈尔滨招募
华工1250人去墨西哥修建铁路。同年,中国商人纪翰臣也代理美商在哈尔滨招募华工数
百人去巴拿马做工。
中国华侨虽然在俄远东地区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并未得到俄国当局的重视,相反,
却大肆加以排斥。1911年,俄国阿穆尔省当局作出“不得使用非俄籍工人或加入俄籍的黄种
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规定。1912年,俄国当局在阿穆尔省驱赶华人,并在中俄边境俄方一侧
增加兵力,阻止华人入境。同年4月22日,俄国政府竟决定:“海参崴、阿穆尔省及俄国全境,
嗣后无论何项工程,不得再用华工,嘱即禁止,不得前往”。
尽管受到种种限制,赴俄谋生的华人并未急剧减少。据后来苏联政府公布的材料证实,仅留
在阿穆尔省和滨海省的华侨仍有20万人。不久,由于劳动力匮乏,俄国不得不默许华人去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北洋政府作为协约国成员宣布向轴心国参战,但又无力派兵,便派
出大批华工到协约国后方做工。沙皇俄国政府为解决俄国国内劳力严重短缺,早在中国参战
以前,便通过中国商号富亚公司、义成公司、广太公司在黑龙江地区招募华工。1914年由富
亚公司在哈尔滨市招幕华工2500人进入俄国乌拉尔地区的彼尔姆省阿拉白耶夫斯克矿区
做工。同年,哈尔滨天成茶庄和商人张波漾,代莫斯科一铁路工程招募华工4000多人。
1915初至5月底,俄国未经中国政府批准,在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地招工25万多人,运往中
东铁路沿线各站和哈尔滨、海参崴等地,明文规定每人年工资只有50卢布,北洋政府曾向俄
国政府提出抗议。1916年3月,俄人在哈尔滨出版的中东铁路局机关报《远东报》大肆刊登广
告,为托木斯克省铁路工程招募华工2200人。1916~1917年中,经俄国设于哈尔滨顾乡
屯的卫生监督所“查验合格”去俄国的华工就有52004人。
据官方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几年间,经黑龙江地区各口岸出境的华工、华商总
数达502621人。其中,1913年,59399人,1914年,56608人,1915年,85495人,
1916年99957人,1917年93451人,1918年107711人。6年中平均每年去俄人数达
83770人,大量未经官方统计的尚不在内。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在俄国各地做工的华工
约有六、七十万人。这些人中除黑龙江人外,还有许多是辽宁、河北、山东等省的人。
这些华工绝大部分在俄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其中,从事采矿、采金、伐木、修路劳
动的约占70%;从事垦殖业,或为俄国地主佣工的占15%。另少部分为学校和政府的勤杂人员、
商人,约占15%。做苦工的华侨,他们都是被骗到俄国去的,招工时,俄国业主或其代理人以
工作轻松、收入丰厚相许。到了俄国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被送到乌拉尔地区或外高加索、
俄国和波兰边境地区,甚至是永久冻土带的摩尔曼斯克,从事采矿、修路、挖战壕等劳动。
他们的劳动和居住条件极端恶劣,由于战争,饮食居住条件极差,更无医疗保障。他们没有
文化,不懂俄语,只好忍受资本家的剥削与工头的虐待。有许多人流浪在异地,死在他乡。
1915年由3家公司招募的华工,招工时原称去伐木或佣工。抵达俄国后,却都去前线挖战壕、
修筑工事。到摩尔曼斯克修筑铁路的华侨,许多人冻坏脚趾,冻死者亦多,甚至有人因饮用
当地含有毒物质的水而被毒死。一些人虽幸免于难,干了几个月,只有几十个戈比的收入,
有的人竟分文未得。去俄波边境挖战壕华工的遭遇也大体相同,他们干了9个月,结算工资时,
只得到几个卢布。
俄国华侨中有少部分商人,他们并非招募的华工,而是在20世纪初,自行或几人结伙而
行,去俄境远东地区靠近中国边境各城镇,经商或小本经营。他们的境遇较好,少数人后来
发展成为华侨资本家。旅俄华侨商人张廷阁,原在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经营双合盛号
小杂货店,抓住日俄战争的有利时机,全力为俄军后勤部门供应生活物资,获得可观的利润,
成为当地华侨商界的首富。1916年归国后,投资于制粉业,为华人资本进入黑龙江制粉业的
几个重要厂家之一。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发生,随革命形势的发展,一些华工受俄国革命的影响,逃出前
方或筑路工地、矿山,奔向俄国城乡各地,寻找生活出路。十月革命期间,各地的华侨工人、
农民、纷纷参加红军。人数较多的地方,组成了中国连、中国营,甚至组成中国团。在对白
匪的战斗中,他们英勇善战,不怕牺牲,许多中国华侨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在著名的斯维
尔德洛夫战役中,黑龙江华侨、团长任辅臣及他所指挥的战士中的2000多名华侨战士牺
牲。黑龙江籍华侨包青山率领的中国独立营,在捷克城的革命斗争中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
十月革命后,一部分人在苏俄定居或加入苏俄籍,成为旅苏华侨或苏籍华人。
另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由于受世界大战及俄国国内战争的影响,旅俄华侨的境
遇,更加恶化。1918年1月,白匪谢苗诺夫就拘捕了安裕面粉厂驻俄采购人员,抢走了巨款。
1919年12月21日,奇乾河对岸,白匪占领区的一些旅俄的华侨纷纷回国,国内也很少有人去
战乱中或战乱后的苏俄,中国地方当局为防止俄国革命的影响,也限制华人赴俄,1928年,
东北地方当局更以“赤祸蔓延,中俄邦交日劣”为借口,下令禁止中国人去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