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华侨

  18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黑龙江地区局势一度较为混乱,无人出境。是年冬, 各地相继建立人民政权。黑龙江地区的一些旧军政人员、大房主、大地主中有较高文化水准 者、某些青年知识分子,一些在国民党的党、政、军中任职的黑龙江人,开始有人辗转出境, 到港澳或海外定居,成为黑龙江籍的旅外华侨。另一部分人随国民党政府退到台湾,有的人 后来又从台湾出境到国外定居,成为华侨。佳木斯市(含所属县)共有去台人员86人,其中已 有52人从台湾去欧美国家定居。去台人员中,有半数人的子女也定居在国外。松花江地区各 县有去台人员541人,其中60%以上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定居在国外。原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官 员莫德惠(双城人)、王长喜(双城人)、李大维(尚志人)等的子女,已有不少人移居美国,成 为黑龙江籍的旅美华侨。原国民党军队少将穆德恕(克山人)、原国民党驻金门炮兵司令刘振 寰(嫩江人)等人及其眷属,都是从台湾移居美国的。傅晓波(林口人)于1949年参加国民党军 队,同年,随军撤到台湾。1980年,携眷属从台湾移居阿根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国家不得不对居民出入境, 作出某种程度的限制,黑龙江居民出国定居者极少。50年代初,黑龙江地区的苏联侨民大批 回国。少数中俄通婚家庭中的中国丈夫,有的随其俄人配偶去苏联定居,但为数极少;其子 女则以苏侨身份回国。同一时期,一些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因战乱而滞留黑龙江地区的日 本侨民被遣返,少数居民随日本孤儿或混血儿去日本定居。以哈尔滨为例,1953~1966年, 出境人员总数只有1247人,平均每年只有100多人。“文化大革命”中,对外封锁,广大 归侨、侨眷受到迫害,出境定居者极少。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黑龙江省居民出境定居者 逐年增加。1979~1985年黑龙江省出国(境)的有7288人。其中:哈尔滨市2050人, 佳木斯市549人,其他各地、市4689人。这一时期出国定居者,多数是归侨、侨眷, 他们又回到原居留国家或地区;另一些是随日本孤儿回国的中国籍眷属。此外,还有一些是 涉外婚姻当事人。去向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其次是美国,也有去香港者。        涉外婚姻的增加是黑龙江省华侨人数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1973~1985年黑龙江省的涉 外婚姻共有381对,婚后,婚姻当事人均出国定居,成为黑龙江省籍的华侨(华人)或港澳同胞。    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黑龙江省虽地处祖国边疆,由于正确执行了国家开放政策,自80年 代起,华侨人数迅速增加,据1985年统计,黑龙江省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298215人,分布 在10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旅居朝鲜、韩国、日本、苏联四个周边国家的人数最多,约262000 多人,占全省华侨(华人)总数的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