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扶贫致富
由于种种原因,归侨、侨眷中有一些贫困户。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这些贫困户大多以
现金或实物救济为主,只能解决一时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中共中央1983年和1984
年两个1号文件下发后,全省归侨、侨眷深受鼓舞,纷纷要求通过劳动致富,永远消除贫困。
各地归侨、侨眷要求搞专业承包和个体经营的积极性很高,在当地侨办、侨联的大力扶持下,
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双鸭山、五常、勃利、海林、穆棱等市、县的归侨、侨眷,办
起20多处从事服务、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利国、利民、利侨的个体专业厂、店、摊档,拓宽
归侨、侨眷及其待业子女的就业门路和致富道路,既活跃了市场,方便了人民生活,又促进
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五常县五常镇朝鲜归侨王兴才,子女多,有4个子女待业在家,生活非常困难,1982年,
在县侨联的帮助下,两次由银行贷款1800元,办起两个服装摊和一个食杂店,由于辛勤
经营,效益可观,年收入过万元。海林县侨眷李爱荣,为一无职业的家庭妇女,无副业收入,
且常年有病,是全村最贫困户。1983年,县侨办、县侨联帮助她申请营业执照,办起一处代
销点,有了可靠的收入,逐步摆脱了贫困。肇东县朝鲜归侨于长信,生活一直贫困。1985年,
他在县侨办、县侨联的扶待下,靠贷款办起一个小型养殖场,养奶牛4头、母猪6头,肉猪50
多头,同时还开办一个食杂店,当年,靠卖肉猪和小店的收入,就摆脱了贫困。克山县的日
本侨眷王志敏,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多年。1985年4月,在齐齐哈尔市侨联和县侨办的
帮助下,开办一所学龄前儿童识字班,当年招收学龄前儿童29人,有了经济收入,家庭生活
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勃利县朝鲜归侨姜文臣,为脱贫致富,想办一处磨面作坊,但资金无着
落,1985年,县侨务部门借给他一部分款,又帮助他通过乡政府解决了供电问题,使小面粉
厂开工生产,不仅方便了群众,本人也有了较好的经济收入。
一些贫困侨户,不但自己设法脱贫致富,富了以后,还自己出钱,救济别人。齐齐哈尔
市梅里斯区新加坡归侨赵存良,原为贫困户。1982年,市侨联帮他办理了营业执照,开办一
家“联增盛商店”,当年纯利润即达4000多元,1984年赢利增至7000多元,走上脱
贫致富之路。他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童叟无欺,1984年被齐齐哈尔市工商局授予“五好工
商业户”荣誉称号,1985年,又获梅里斯区“劳动致富光荣”奖状。他富了不忘众乡亲,1983
年春节前夕,花500元购礼品,慰问乡敬老院的老人们。1983年5月,因大风,村中许多人家
烟囱被吹倒,当天不能生火作饭,赵存良又出钱买了100多斤面包,送到受灾农户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