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国家不允许华
侨回国投资。华侨对国家的贡献,多表现在对国外宣传中国建设成就等方面。个别的,也有
向国内捐款者,如抗美援朝期间,旅苏华侨王松山等89人,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曾两次向
国内捐献人民币2321亿元(旧人民币)。印度尼西亚华侨摄影界人士周昌平、关云楚2人,1964
年访问黑龙江省,他们拍摄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北国风光,带回印尼,举办专题展
览,向印尼华侨和印尼人民宣传黑龙江省。
从20世纪50年代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归侨,纷纷到黑龙江地区定居,他们和广大侨胞眷
属一起,响应祖国的号召,积极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卓
越的贡献。
原有的一些工商界的老归侨,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他们的企业虽已合营,他们本人,作
为资方代表,或在本企业,或在其他岗位上,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黑龙江籍海外华侨纷纷为黑
龙江省的经济建设献计献策,前来投资,开办合资或独资企业。
从20世纪80年代起,海外侨胞开始向黑龙江省投资开办独资、合资企业或开展合作项目。
到1985年末,全省外商投资合作项目67项,投资总额达5969万美元,其中84.9%是
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投资。仅1984年12月到1985年12月的一年中,就有8家港商到哈尔滨投
资,投资额计人民币953万元。
一、生产建设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黑龙江地区是未受战争创伤的老解放区,最早开始大规模
经济建设,急需各类技术人才。先后有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归国华侨,从
祖国各地来到黑龙江,参加这里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美国归侨俞炳元,20世纪50年代到哈尔滨电机厂任总设计师。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台
800千瓦水轮机和3000千瓦至22万5千千瓦水轮机,以及主持生产冲击式、斜流式、转浆
式、共流式等多种水轮机,成为中国水轮机研究、设计的奠基人之一。
朝鲜归侨邹凤彩,1952年归国后,被安置到哈尔滨市第二轻工局工作,后分配到哈尔滨
缝纫机厂当烤漆工。车间规定每人每天烤376副机架,她刻苦学习,钻研技术,技术提高很快,
每天烤700多副机架,质量全部合格,以后又创造日烤1028副机架的全厂最高记录。
美国归侨沈从龙,50年代初,到哈尔滨筹建哈尔滨电机厂。60年代,任该厂副厂长。他
主持设计了10万千瓦、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5万至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
为中国电机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朝鲜归侨胡爱斌,60年代回国后,到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当汽车司机。他开车18年,安全
行车60万公里无事故。1981年,他自愿到分局环卫站当站长。当时环卫站不仅工作环境极差,
而且设备简陋,资金短缺。胡爱斌面对困境,带动全站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仅用20多
天的时间,不仅修好了全部汽车,还清运垃圾6000多吨,改变了铁路分局地区的环境卫
生面貌。在管理方面,他在分局服务系统内,大胆实行全员浮动工资制,制定15个工种的100
多条规章制度,改变了吃大锅饭种种旧措施。在设备方面,改造了4台翻斗车,1台洒水车,
使日清垃圾量由100吨提高到180吨。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在保证完成垃圾清运后,搞短
途运输,不足两年,收入30多万元。他了解到市场氧气供应不足,于1985年办起了氧气厂,
5月投产,日产氧气1400立方米,当年获纯利5万元。他多次被评为齐铁地区的先进工作
者、优秀共产党员,1985年获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银质奖章。
美国归侨、双鸭山矿务局副总工程师贺能良,1965年参与该局岭西矿单链刮板运输机革
新试验,他突破传统做法,大胆采用多种模式并用,实现了这种运输机的晶体管集控化。这
项成果曾在黑龙江省展览馆展出并推广。1974年,他在逆境中,主持在全矿机电运输系统全
面应用10多项电子新技术,提高了煤炭产量和经济效益。1984年,他在全省部级煤矿系统,
首先采用排水泵无低阀排水等节电新技术,年节约电120万度。此外,他试制成功36伏安全火
花信号装置,改革了喷雾洒水水质过滤装置,解决了瓦斯吸收和信号火花引发瓦斯爆炸的难
题,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闯出了新路。
美国归侨、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医院医生宋淑娟,1978年时,她主动提出到基层医疗站
工作。在7年多的时间内,她坚持逐户访问居民,对所属街道地段5220多户家庭、20753
人的健康状况,逐人普查,分类建卡。为了提高治疗多发病、慢性病的疗效,她在这个地
段内开设了家庭病床981张。数年如一日,坚持送医到家,得到群众的爱戴。
1981年,旅日华侨何德和得知中国要向日本洗衣机厂定购机械定时器,便建议他曾工作
过的阿城继电器厂研制这项产品。在他的帮助下,只用了40天的时间,便研制成功。其主要
性能指标,均达到了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形成了年产150万只的能力,年产值1500万元,结
束了中国洗衣机定时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何德和还为阿城继电器
厂推荐了4名日本专家,担任该厂的国外技术顾问,他把40年代在该厂工作过的日本技术人员
60人联络到一起,成立了“阿继旧友会”,为中日技术交流服务。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
邦、李鹏、方毅、姚依林等人访问日本时,都曾接见过何德和,称赞他是“身在异乡”,爱
国之心不变”。
二、科技文化贡献
历史上归侨为黑龙江地区在科技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当首推南洋槟榔屿(今马来群岛)
归侨、著名医学博士伍连德。1910年冬,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鼠疫大流行,几千人死亡。
伍连德受清东三省总督之邀,到哈尔滨主持防疫工作。他在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缺少医务
人员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采用了一些独特的防疫措施,缩小了疫病的流行范围,降低了死
亡率。1913年起,在哈尔滨主持东北防疫总处的工作,并担任滨江医院院长,为哈尔滨市和
黑龙江地区的卫生防疫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20世纪50年代初,一大批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来到黑龙江,此后陆续增加。归侨、侨眷
中,高、中级的专门人才较多,据1985年底统计,拥有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达13840
人。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1 032人,有中级技术职称3537人。他们在现职岗位
上,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务专长,为黑龙江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
出贡献。
日本归侨、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东北农学院教授骆承庠,在60年代,因“海外
关系”,被视为反动技术权威,虽遭受歧视和冷遇,仍致力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教学,深
入
工厂、农村进行科研活动。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研制出黑龙江省的名牌产品——松花江速
溶奶粉,获得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1974年又研制成功压力喷雾速溶奶粉,80年代评比时
获国家银质奖。1976年,他帮助省农场总局所属的一个农场,研制成功治疗痢疾的新药——
乳酸菌素,产品展销全国各地。1980年,他研制成功“纯乳酸菌发酵羊奶干酪”,有效地清
除了奶酪的怪味,为羊奶的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获得国家轻工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优
秀科技成果奖。这项成果很快在北京、陕西等省市推广。到1985年止,他又先后在“羊奶膻
味与脂肪酸的关系”、“中药涂膜法禽蛋保鲜技术”、“乳清综合利用”等课题的研究上,
取得了成功。
中国科学院工程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土木研究所(即哈尔滨工程力学
研究所的前身)研究员、所长、美国归侨刘恢先,1959年领导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地震区建筑设
计规范(草案),填补了中国地震工程力学领域的空白,成为中国地震工程力学的奠基人。30
多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重要的论文30多篇。他作为中国地震专家代
表团团长,参加了世界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地震工程会议。他在会上所做的学术报告,
受到各国地震专家的高度重视。
美国归侨、中国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著名动物饲养专家、东北农学院教授许振英在动
物饲养、瘦肉型三江白猪培育等课题研究上,独树一帜,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国家列为重点
开发项目之一。1956年,他作为畜牧界唯一代表,参加制定国家12年科学远景规划,并被国
家派遣出席在英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家畜繁殖会议。他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日籍华人亲属、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理论教研室主任刘亦铭教授,1981年去美国学习
期间,他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干涉学前沿领域上,做出突破性的发现,被美国科学界称为“
多π干涉学的开拓者”。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给予他免去论文答辩的待遇,获物理
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获此称号的第一位亚洲人,并获河滨市荣誉市民称号。回国后,被国
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新加坡归侨、全国冶金设备委员会委员、全国轧钢学会理论组成员、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教授连家创,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早在60年代初,他便在轧钢理论、矫直理论、剪切理
论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成果。他用从工业生产的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改写了当时所用的
苏联轧钢教材,重写了《轧钢总论》、《钢板生产及工艺设备》两份新教材,在教学与生产
上都取得更佳效果。1965年,他被邀东北重型机器厂1700型热带钢连轧机卷取机的设计。按
他提出的设计方案制造的卷取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72年,国家机械工业出版社邀他
担任主编,编辑出版《热带钢连轧机》一书,在全国发行。“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在不断
被批判的同时,暗地里完成3篇学术论文,后来发表在1973年、1974年、1975年《重型机械》
杂志上。1975年,以他为主,完成了洛阳铜加工厂3架冷连轧机液压弯棍的研制任务,使铜带
板形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1978年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1979年一年中,就发表6篇论文,
受到专家们的重视。1980年,中国金属学会推荐他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轧钢学术会议,
他第一个在会上宣读论文,受到与会代表的重视。
侨眷、哈尔滨市第三十五中学数学教师马熙茹从事教育工作近40年,在教书、育人两方
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她担任数学组长,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同
行,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全校数学成绩飞速提高,毕业生考试数学成绩连续6年列
全区前茅。由于她的贡献突出,1983年被评为全国“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4年,被评为
全国优秀班主任。她7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教师,8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两
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美国归侨、哈尔滨医科大学著名胸外科专家赵士杰教授,运用奇静脉因子理论,1959年
成功地创造了低温半身体外循环方法,应用于临床,提高了心脏病手术的成功率。他在实验
外科研究中,成功地进行了震惊中外的狗头移植手术,这一成果,被拍成电影,公开上映。
泰国归侨、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教师谢飚,回国30多年来,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先因“海外关系”遭到大字报的围攻,后以“反动学术权威”而遭
到批判。1969年被从“牛棚”解放以后,根据领导的安排,立即投入教学工作,不顾极“左”
思潮的横行,鼓励学生努力学好文化,受到家长的欢迎。后在“一打三反”中,被戴上了“
资产阶级教唆犯”的帽子去劳动。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才回到学校担任化学教研
组组长。为了尽快提高现有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他赶写了《中学化学计算讲义》,以供参
考。他还给青年教师开设关于摩尔概念等讲座,把最新的化学知识介绍给青年教师,并运用
到教学中去。他的某些讲座内容,后被新的全国统编教材所采纳。1979年黑龙江省中学生化
学比赛获奖的40名学生中,他的学生就占了10名。80年代后,他曾两次去泰国探亲。泰国几
家学校慕名重金聘请他去任教,他都不为所动,毅然回国执教。他结合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
历和所见所闻,给青年教师和学生作“社会主义好”的报告,几年来仅在全省教育系统就作
报告110多场(次),受教育的青少年达10万多人次。
归国华侨、加格达奇铁路第二中学教师黎业锐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多年来在教学中坚持用
毛泽东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标准教育学生,先后把6名有劣迹的学生培养成才,成为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中的闯将,有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人被评为先进工作(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