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参加经济建设

  19世纪60年代《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商人就开始在俄边境地区出现。当时俄国远东 地区粮食和日用品奇缺,大部分靠华商从中国输入。对俄的商业活动,最初从酒类贩运开始。 当时俄境城乡到处都有华侨商人开设的酒店或兼营烧酒的杂货店,当时在大黑河屯、瑷珲附 近的张地营子、五家子等地的江边,还专门为华商往俄国运酒设立存酒场所,俗称酒柜。这 些酒除本地生产外,也有外地运来者。相当数量的白酒是由松花江沿岸产粮区生产的,每逢 夏季,商人们用船只载白酒沿松花江顺流而下,再进入黑龙江运往黑河屯或直接运往海兰泡 (布拉戈维申斯克)、伯力(哈巴罗夫斯克)以及乌苏里江沿岸各地。冬季,利用陆路,经卜奎 (齐齐哈尔)、墨尔根(嫩江)的驿道,把酒运往瑷珲、大黑河屯等地,然后再转运到俄国。据 《中苏经济贸易史》一书所载,19世纪80年代,每年经华商从瑷珲、黑河屯运往俄国的烧酒 约为五、六万普特(一普特合1638公斤)。后来逐渐转向粮食、布匹及其他日用百货的贸易。 到了清朝末年,华侨在俄国边境地区经营的商业极为发达,仅在海兰泡(布拉弋维申斯克)经 商的华侨就有1万多人,华侨商号500多家。其中:资本在3000~5000卢布以经营呢 绒、布匹衣料的所谓“二号票”就有12家。经营杂货的“三号票”和经营小百货的“四号票” 华侨小摊床到处可见。后来的海兰泡著名华侨商号和盛义,从中国内地进口货物,对活跃俄 国远东市场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外,由华侨开设的成衣铺、帽子铺、面包铺、糖果铺等小手 工业作坊也很多。华侨商业已成为该市经济生活的重要支柱。中华民国时期,因俄方对华侨 商号的歧视,黑河华商为表示抗议,停止向对岸供应发电用煤炭,立即引起该市的恐慌,最 后不得不改变态度,可见俄境对华侨商界依赖之深。
    1908年时,海参崴华侨经营的商号共有600多家,其中资本达20万卢布的有16家,2万卢 布的约100多家。后来的著名华侨商号双合盛,最初为华侨郝升堂开办的杂货铺,后有李梦令、 杜尚民、杜清治、张廷阁、邹日恒、王禹川等人入股后,资本大增。在日俄战争期间,为俄 国军方采办军需物资,获得丰厚利润,由杂货铺一跃成为经营呢绒绸缎、日用百货、五金器 材等种类齐全的大百货商店,不仅修建了新的商场,还在当地设立了分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数万名黑龙江籍华工在西伯利亚从事伐木、采金等劳动,据统 计,华工所采黄金占俄国同期黄金产量的857%。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明令禁止私人经商,大部分远东地区旅俄华侨将资金调回 国内,本人也回国经商,有的小商人弃商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