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早期组织
第四篇 组织与机构
第一章 侨联组织
一、华侨组织
黑龙江地区旅外华侨社团组织的出现,始于20世纪初的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
哈尔滨等地去俄国的黑龙江人、河北人、山东人已达几十万之多,众多华工,为联系乡谊和
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由旅俄华侨中的有识之士,发起组织了一些华侨社团。1913年2月,海
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华侨,建立西伯利亚华侨联合会海兰泡分会,后来当地的华侨商人
又建立了阿穆尔中华总商会。1916年6月,经北京政府核准,并改称阿穆尔省华侨总会。
1917年,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华侨建立了华侨组织——中华旅俄华侨联合会。首任会长
为刘绍周(原为南方人,归国后在哈尔滨定居),副会长刘雯,秘书张永奎(哈尔滨人)。1918
年底,该会又改称中华旅俄华工联合会,仍由刘绍周任会长。
中华旅俄联合会成立之初,即代表广大旅俄华工的利益,向俄国临时政府递交了《保证
目前流浪的中国工人迅速得到必要的救济》的请愿书。经过严正交涉,俄国临时政府不得不
同意该会的正当要求,双方达成协议:1.中国工人的工资与俄国工人相同。2.取消俄警毒
打工人。3.遣送残废华工回国并发给恤金。4.在华工多的地方,设立华工组织。至1918年
末,该会协助苏俄当局,遣送3000多名华工回国。1918年,该会创办了《旅俄华侨大同
报》,至1921年共出版了50期,深受广大华工的欢迎。1920年11月,刘绍周辞去会长职务,
随北京政府派去的谈判代表团回国,时北京政府与沈阳当局正拟以过激派的罪名逮捕他,遂
留居哈尔滨。1920年末,旅俄华工联合会宣告解散。
1918年,莫期科市华侨建立了中华旅俄联合会莫斯科分会,哈尔滨市的旅俄华侨张永奎
出任首任会长。
1919年10月,俄阿穆尔境内,黄河口华侨建立了阿穆尔省华侨总会黄河口分会。
二、归侨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黑龙江地区虽有许多归桥,但并无归侨组织。有归侨组织始
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
1956年10月,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技术员、齐齐哈尔市青年联合会委员、缅甸归侨周珠
凤,代表黑龙江省归侨出席第一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会后,根据大会的精神,同年12
月中旬,在周珠凤等归侨的倡议下,首先在齐齐哈尔市青年联合会中成立归侨小组,这是黑
龙江省最早出现的归侨组织。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林德新(印尼归侨)、周珠凤(女,缅甸归侨)、
黄雪梅(女,印尼归侨)。小组成立后,在中共齐齐哈尔市委的领导下,在齐齐哈尔市青年联
合会的指导下,组织全市归侨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动员全市青
年按着“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以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一年后,由于领导小组成员相继调离齐齐哈尔市,组长改由齐齐哈尔实验中学教师谢飚担任。
1959年齐齐哈尔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成立了归侨小组,其成员有:谢飚(泰国归侨)、
杨延凌(印尼归侨)、吴荣兆(美国归侨)、林龙川(马来西亚归侨)、赵凤歧(印度归侨)、李鹏
博(日本归侨)、尹茂东(朝鲜归侨)、刘永润(美国归侨)。1961年以后的几年中,归侨小组在
中央提出的“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带领全市归侨在克服“大跃进”
和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