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水特征
黑龙江省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省年降水量1951~1980年
平均在400~650毫米之间,约为全国平均值(870毫米)的52~69%。中部山地较丰富,东部次
之,西部和北部地区相对贫乏。
生长季(5~9月)降水量高度集中,约占全年总量的83~94%,且降水越少的地区越集中。
松嫩平原区,年降水量多不足500毫米,生长季占90%以上,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中部山区
生长季降水量最多,普遍在500毫米以上,西南部和北部不足400毫米,其它广大地区多介于
400~500毫米之间。在雨水正常年份,大部地区降水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表1—10)。
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1~2月最少,3~5月较少,6~8月多,尤以7、8月高度集中,
7月最多,约为1月降水量的30~50倍(表1—11)。5~9月为降水集中期,降水量普遍占年总量
的80~90%。尤其6~8月,全省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图1—23),中南部山地在400毫米
以上,西南部和最北部不足300毫米。西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7、8两月,其它地区6、7月较
多。11~3月降水量最少,多不足年总量的10%,西部只占3~6%,全为降雪。
旬降水量年内分配(图1—24):4月上旬明显增多,5月上旬有些地区出现相对低值,而后
猛增,7月下旬(有的地方为7月上旬或8月下旬)出现最大值,之后锐减。
日平均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总量。)10~4月很小,5~9月增大,5月
份为1.0~1.6毫米,中部山区稍大(1.7~1.9毫米),西部、北部最小;6月份普遍增加到
2.0~3.0毫米,尚志一带最大(35毫米);7月份4.0~5.0毫米居多,伊春、哈尔滨、尚
志等地大于5.0毫米;8月份稍有减小(3.5~4.5毫米);9月份多在2.0~2.5毫米之间。
月平均最大日降水强度多为9.0~11.0毫米,多出现在7月,局地出现在8月。伊春、绥化、
哈尔滨、尚志等地最大值多在11.0毫米以上。月平均最小日降水强度出现在5月,以0.5毫
米以下居多,9月次小,在0.5~1.0毫米之间。
10分钟最大降水量普遍出现在7、8月份。杜蒙出现全省极大值为41.6毫米(1973年8月10
日),尚志、孙吴、安达、克山等地较大,在30毫米以上,齐齐哈尔市和大兴安岭地区北部多
不足20毫米。
一小时最大降水量克山最大为150毫米(1957年7月15日),北安次大为73毫米(1974年7月
28日),鸡西、绥化、安达、牡丹江等地均在6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多介于50~60毫米之间,
西部边缘、最北部及兴凯湖地区多不足50毫米,其中泰来、呼中、塔河等地最小,在40毫米
以下。
一日最大降水量多出现在7、8月,局地在6、9月。克山出现全省极大值为1779毫米(1957
年7月15日),东部边缘地带、最北部以及孙吴、齐齐哈尔、绥化、鹤岗等地最小,多不足100
毫米,其它地区在100~150毫米之间(表1—12)。
全省平均10、20、30、60分钟雨强及其极值见表1-13
降水量保证率是指超过某一界限降水量出现的可靠程度,是反映一地降水供应情况的指
标(图1—25)。4~5月80%保证率降水量普遍在35~50毫米之间,西南部多不足30毫米。但
由于冬季积雪的补给,一般年份可保证作物出苗。6~8月降水量80%保证率值多介于200~250
毫米之间,局地在300毫米以上。5~9月降水量80%保证率值多为300毫米以上,西部和北部不
足300毫米,中部山地多于400毫米(表1—14)。地区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相似,普遍比同期降
水量约少90~120毫米。
二、湿润状况
地区湿润状况不仅决定于水分收入(降水量)多少,还取决于水分支出(蒸发)量。一般用
湿润系数和干燥度表示。
生长季蒸发力蒸发力(指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下,且土壤水分供应充分得到满足
时的潜在蒸发能力。)全省多在400~600毫米之间,松嫩平原农区普遍在500毫米以上,
大小兴安岭北部及东部边缘地带最小,不足400毫米,其余地区居中,介于400~500毫米之间。
生长季湿润系数湿润系数(降水量与蒸发力的比值。)(图1—26)中北部大于1,为湿润
地区,西南部多不足0.7,为干旱地区,其它地区多处于半湿润、半干旱状况。
干燥度(蒸发力与降水量的比值。)的地区分布状况见图1—27。干燥度≤1.0
为湿期,其初日见表1—15。用干燥度等于1.0作为划分干湿期的界限,全省大部地区5月~6
月中旬处于干期;6月下旬~8月中旬为湿期;8月下旬~9月末又处于干期。龙江草原南部及
绥化地区西南部几乎常年处于干期,湿期很短,三江平原东北部及山区没有秋干期,春干程
度也较轻。根据7~8月干燥度的地理分布把全省分为夏季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和过湿四种
类型,半干旱和过湿范围很小,大部地区处于半湿润和湿润状况。
三、降水变率
全省年内各时段降水变率(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变化程度,用百分率(%)表示。)(表1—16),4~5月降水变率普遍在35~50%之间,以伊春、通河、尚志一线为界,以东小于40%,局地稍大,以西大于40%,齐齐哈尔、安达、绥化一带最大,在50%以上。6~8月变率较小,介于21~35%之间,地区差异无一定规律,东南、西南的部分地区和北
安、海伦、富锦等地大于30%,哈尔滨市、绥化、肇州、黑河、嘉荫等地小于25%。此期,全
省的降水变率小于南方大部省份。9~10月变率与4~5月变率接近,多为40~50%,三江平原
中部大于50%,松嫩平原大部地区在45%以上。11~3月间降水很少,变率最大,以40~55%居
多。年平均降水变率多介于20~30%之间。
由于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及其它原因,水储量的变率大于降水变率,尤其在少雨期,水
储量明显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湖泊、水库的水量锐减(表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