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土地面积为45.4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一半左右,而且绵亘千里,迭嶂起
伏,具有独特的山地气候资源,与平原区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冬冷夏凉;无酷热,热量
有效性高,但生长季短,光照偏少,但光能利用潜力大;雨水多,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
一、水平差异显著,光热资源有限,但利用率较高,降水资源充足
大、小兴安岭山地位置偏北、太阳高度角较少,加之森林覆盖多云雾,年日照时数多在
2 400~2 600小时之间,是全省日照时数最少地区,东部山地稍多,为2 500~2 700小时。
在作物生长季(5~9月)日照时数多在1 100~1 200小时,大、小兴安岭腹地不足1 100小时,
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地可达1 150~1 250小时。尤其7、8月,山区每天日照时数长达14~16
小时,比国内南方省区同期还多2~3小时。光能有效利用率较高。
山区热量资源比同纬度平原区相对偏少,大于等于10℃初终间日数多在100~140天之间,
中南部稍多,为130~140天。≥10℃积温介于1 500~2 700℃之间,东南边缘山地
达2 600℃以上,张广才岭、绥芬河一带不足2 400℃,嫩江、孙吴以北山地在2 000℃以下。
由于水分充足,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繁多、热量利用较充分。(见26页注)
山地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平原区大。大兴安岭山地可达15℃左右,中、南部山地稍小。白天
气温相对较高,晚间较低,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图1—31)。
在山区、因气流越山后下沉而增温产生焚风(种过山后性质变为暖热、干燥的地方
性风。)效应,大兴安岭山地尤为明显。冬季山地东坡气温高于西坡,夏季相反,致使
东坡气温年较差偏小(表1—20)。山地东坡冬季气温明显高于远离山脉的东部地区,如小兴安
岭北段东坡的黑河,1月平均气温(-24.3℃)比距山岭较远且偏南的逊克(-26.1℃)、嘉
荫(-28.5℃)分别高1.8℃和4.2℃。小兴安岭东南部东侧的鹤岗,1月平均气温为-18.0℃,
比距山岭较远、纬度相近的富锦(-20.2℃)高2.2℃。
山地降水多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地域分布不均。大兴安岭山地年降水量多不足500毫米,
中部山区最多,介于500~550毫米。生长季降水量相应减少100毫米左右,分布趋势不变。山
区迎风坡降水量多于背风坡。山地降水年内分配相对均匀,由于气温低,蒸发力小,湿度大,
加上林草涵养水源的作用,地表径流小,水分损失少,利用率高。生长季干燥度多在0.8以下,
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此外,山地降雪多,积雪较厚,尤其东南山地的深积雪,对越冬植物
和冬小麦有很大益处。山区最大积雪深度总的是从东南向西北变浅,东南山地普遍在40厘米以
上,东宁深达59厘米,中部山区多在40~50厘米之间,沿江地带较深,北部山地一般在30厘米
左右,沿江低地较深。
二、气候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各具优势
山地气候资源组合各具优势,有的山区热量最优,有的山区水资源丰富,或者光照充足
等,加上坡向及小地形影响,进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性气候或小气候特征,尤其东南半山
区更加突出。也是山地气候资源优势之一。这种优势可分成4个资源区,包括12个小区(图1—32)。
Ⅰ:热量资源优势,水分资源一般区。
东南山地及半山区,气候资源相对优越。热量丰富,水分差异较大。
Ⅰ1:东宁盆地小区。热量最为丰富,≥10℃积温多在2 700℃以上,被誉为“黑龙
江的小江南”。然而降水较少,易出现干旱。
Ⅰ2:尚志、方正、延寿小区。热量较丰富,≥10℃积温2 500~2 700℃,五常最优,
仅次于11小区。水分也较充足,尤其尚志、五常一带降水多,水资源优越。
Ⅰ3:合江、牡丹江半山小区。包括东南大部山地,半山地,热量较丰富,≥10℃积温
多介于2 400~2 700℃之间。水分偏少。区内,完达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和牡丹江河谷地带热
量最优,穆棱、林口等地较差。
Ⅰ4:饶河谷地小区。热量资源较差,水分资源中等,光照条件最差。
Ⅰ5:绥芬河小区。热量明显不足,水资源稍好,光照较差。
Ⅱ:热量资源较优,水分较多,光照资源丰富区。
此区位于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低山丘陵区。
Ⅱ1:沿江小区。巴彦、通河、依兰一带,热量条件仅次于11小区,居第二位,但水
分状态好于此小区,是其优势。
Ⅱ2:低山丘陵小区。热量、水分都稍差,但光照资源最为丰富,居各区首位。
Ⅲ:水分资源丰富,热量资源一般区。
小兴安岭腹地及沿江地带。
Ⅲ1:腹地小区。伊春、五营、鹤岗及铁力北部山地,热量一般,≥10℃积温为2 346℃
左右。水分最为充足,降水量占首位。光照不足,有利于喜阴植物生长。
Ⅲ2:嘉荫、逊克小区。小兴安岭北麓山前河谷地带。热、水条件不如Ⅲ1小区、但
水分还算充足,光照条件稍好于Ⅲ1小区。
Ⅳ:气候资源贫乏区。
位于小兴安岭北部及大兴安岭山地。
Ⅳ1:黑河、呼玛沿江小区。为Ⅳ区热、水条件最好地区,≥10℃积温多在2 000℃以
上,水分够用。
Ⅳ2:加格达奇小区。资源条件仅次于Ⅳ1小区,≥10℃积温在1 700℃左右。水分不
足,光照也差。
Ⅳ3:大兴安岭北部小区。新林、呼玛以北山地及河谷地带,气候资源最差,尤其呼中
一带,热量最少,水分也不足,但因气温低,还较湿润。
三、垂直变化大,具有立体性,多层次性特征
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气候资源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形成了立体性,多层次性特
征。总的看,随着地势的升高,热量资源减少,降水量增多,光照减少,光热资源发生了从
优到劣的立体性变化。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下降。生长季(5~9月),全省山地平均气温递减率为0.83℃/
100米。平均每升高100米,≥0℃积温减少130℃左右,≥10℃积温减少150℃左右,各山区积
温递减率变化幅度如表1—21所示。各山区平均每升高100米,≥0℃初日推迟3天。≥10℃初
日推迟4~5天,终日提前3天,初终间日数相应减少7~8天。无霜期缩短3~9天,南少北多。
作物生长期平均缩短4~5天。
一般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多雨区增加幅度大于少雨区。同一
高度上,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在同一坡向上,年降水量的递增率,东南山区平均为15~20
毫米/100米,中部山区平均在20~25毫米/100米之间,北部山区平均为10~15毫米/100米。
生长季(5~9月)降水量递增率,东南山区平均为10.5毫米/100米,中部山区平均为13毫米
/100米,北部山区平均为11.2毫米/100米。
根据各山区的海拔高度、气候资源条件参照植物生长及生产情况,分别把各山区分成上、
中、下三层。各层的气候资源特征如表1—22。各山区的热量资源均以下层相对丰富。下层生
长季平均气温在13.0~18.4℃之间,≥0℃积温介于2 287.0~3 110.8℃之间,≥10℃积
温为1 869.1~2 643.0℃。上层热量资源最差。而水分资源相反,上层好于下层。上层降
水最多在470~650毫米之间,下层降水量为350~530毫米。由于受到大型坡地方位等地理因
素影响,气温随高度并非直线下降,降水量也不完全随高度升高而增大,致使生长季平均气
温和降水量在各山区的三个层次中均存在交叉现象,总的看,下层热量资源丰富,水资源稍
差,上层水资源充足,热量资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