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冰雹佤冰凌

  一、冰雹
    (一)冰雹发生规律
    在一年内,冰雹出现在4~10月,5、6月份最多,占全年冰雹总次数的51%,9月次多,盛 夏期明显减少,4、10月最少,各不足10%(表1—38,图1—43),而成灾冰雹多发生在6、7两 月,8月也较多,5月却较少。从逐候雹日分配看,5月第6候到6月第1候最多,5月第1、2候较 多,9月第3候居三。
    
    一日内,午后到傍晚冰雹最多,12~18时,出现频率达78%左右。8~12时占12%,20~8 时,仅占4%(表1—39)。
    
    
    冰雹多为局地性,1~3个站点降雹占90%,其中2/3为单点降雹,4个站点以上降雹占 10%。降雹最大范围为10个站点(表1—40),情况极少。全省冰雹较多地区为大兴安岭东部、 小兴安岭南部、通肯河、呼兰河流域,哈尔滨、双城、尚志、五常、集贤、绥芬河、勃利、 鸡东山区等,平均年降雹日数2~3天以上,其它地区平均不足2天,杜蒙最少,不足1天。有 冰雹不一定都成灾。全省大部分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雹灾,拜泉、呼兰为多灾区,平均年成 灾雹日为4天。其次是呼玛、富裕、北安、明水、望奎、铁力、佳木斯、桦南、方正、延寿、 密山、鸡东、绥滨、东宁等,成灾雹日1~2天。其余地区多不足1天,伊春、抚远、双鸭山、 绥芬河雹灾最少。根据调查资料,全省除拜泉、明水、望奎全县各乡镇均有雹灾外,其它各 县市多为局地雹灾。雹带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市、绥化地区、松花江地区、鸡西市以及桦南、 绥滨等地。
    
    (二)雹灾区划
    主要针对农业,选用成灾雹日和成灾面积出现频率对雹灾进行分区(图1—44)。
    Ⅰ.重灾区。包括北安、拜泉、明水、望奎、富裕、呼兰、汤原、桦南、鸡东、密山、 绥滨等地。成灾雹日平均每年1天以上,并以重灾和较重灾为多,最大经济损失可达千万元以 上。
    Ⅱ.较重灾区。包括齐齐哈尔市大部地区、绥化地区东部、南部、松花江地区大部、鸡 西、穆棱、桦川、富锦、虎林、东宁等。成灾雹日多在0.5~1天。较重以上成灾面积超过50%, 或轻灾出现频率超过50%,但成灾雹日在1天以上。最大经济损失多达百万元。
    Ⅲ.轻灾区,大、小兴安岭山地以及甘南、兰西、林口、海林、绥芬河、双鸭山、同江、 抚远等地。年平均成灾雹日多不足05天,且以轻灾为主或无灾。最大经济损失常为数万元。
    (三)冰雹危害
    根据调查资料,全省平均每年发生成灾冰雹51次,占冰雹出现总次数的34%。易成灾的雹 粒直径一般在05厘米以上,一旦发生,危害很大。雹灾主要出现在农区。受灾作物广泛, 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以及甜菜、烤烟、瓜类、蔬菜和果树等。
    6月以前的冰雹危害较轻,因为雹后可采取弥补办法,轻灾后幼苗可以再生,重灾后可以 补种或改种。5月降雹虽多,但只有10%成灾,主要是毁坏塑料大棚。6月雹灾最多,往往造成 作物减产或局地绝产。7、8月冰雹成灾率高,尤其7月高达88%,且多为毁灭性灾害。冰雹对 本省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各地各年不同,少则几万元,多则达几千万元。
    二、冰凌
    冰凌是雨凇、雾凇和湿雪等冻结现象的总称。各地各时冻结形式不同。结凌现象往往同 时在大范围地区出现,以雾凇、湿雪形式为多,平原丘陵区有时也出现雨凇。
    
    本省西部地区建国以来发生过三次较严重的结凌现象,分别是1958年3月13日、1972年4 月16日和1983年4月29日。尤其是1983年4月28~30日,以齐齐哈尔为中心,出现了一次罕见 的特大暴风雪,形成严重的冻结雪和积冰,电线积冰最大直径60毫米,最大厚度达50毫米。 直径为60毫米的1米导线上积冰重达1.8公斤。这次冰凌加上暴风雪事件,直接经济损失可达 3亿多元。哈尔滨地区雾凇形成结凌的最大直径为30毫米,最大重量200克/米。齐齐哈尔1972 ~1973年曾出现过直径为40毫米的雾凇结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