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时期气候
历史时期(又称冰后期)的气候是指近1万年以来,主要是近几千年来从人类文化开始出现
到有气象仪器观测之前这一时期的气候。
早全新世时期(距今12 000~7 500年前)气候以温凉干旱为主,其中有较寒冷时段(2)。
中全新世时期(距今7 500~2 500年)气候温暖湿润。此时,人类处于新石器时期,活动日趋
频繁,黑龙江地区已形成三支不同语系的民族(10)。从密山新开流遗址(新石器遗址的代表,
距今约6 000年)中发现有藏鱼的窖穴(怕热),可见气候温暖。因气候转暖,雪线上升,冰缘
退缩,松花江中、下游地区的云杉、冷杉逐渐退居到现在的小兴安岭山地。在今日2 400~2 500
米高处的长白山地形成了多处雪斑,但未形成冰川(11)。由于气候变暖,森林植被有很
大发展,有机质大量堆积是黑龙江省黑土形成的重要条件,约在距今6 500年前后,全境普遍
形成黑土。约在距今5 500~5 000年间,气候一度出现短期寒冷,随后又趋于温暖,在距今
2 700年前后的遗址出土的陶器皿(距今约2 790±65年)上发现有一种用蓖点纹组成的温
带动物——蝉,目前这类蝉已南迁沈阳一带(10)。说明当时黑龙江省气候与现在的沈阳
地区气候相近。
晚全新世时期(距今2 500~1 000年)气候不断演变,总趋势是变冷变干。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世纪前期,气候温暖而湿润。其间的东汉初期(公元25年前后)气候
一度变得冷湿。当时的呼伦湖“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12)证明当时呼伦湖的面
积很大,四周为一片低湿的沼泽地。这是降水多,气候冷湿的产物。
5世纪初到6世纪末雨量充沛,气候冷湿。据记载,嫩江下游地区“其地下湿,多雾而气
寒”。(13)居住在松花江中下游的勿吉人向中原王朝进贡是乘船逆水而上至太儿河(今洮
尔河)把小船沉没再登陆南行(14)。
7世纪末到10世纪初,气候温和而湿润。当时盛产水稻,多饲养柞蚕。“卢州之稻,龙州
之绸”(15)谓之两大特产。(卢州:今吉林省和龙县以东一百公里处,龙州:今黑龙江省
宁安县东京城)当时,黑龙江中、下游的黑水靺鞨民族给唐王朝的贡品中有鱼牙绸和朝霞绸。
另外,当时三江地区的孢粉组合是以松属和阔叶树种组成的针阔混交林为主,与现今的天然
植被相似。
10世纪初至13世纪初气候转冷。当时“北室韦分为九部落,其渠师号乞莫贺咄。气候寒
冷,冬则入山,居土穴中,牛畜多冻死。……。地多积雪,惧陷坑井,骑木而行”(16)。江
河封冻期及开化期分别较现今约早和晚半月有余。“辽咸雍八年(1072年),……,春捺,日
鸭子河泊,皇帝正月上旬超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17)。
(鸭子河为今嫩江下游和东流松花江一带),可见江河封冻期较长。12世纪初到13世纪初,气
候寒冷且干旱。当时“冷山距金主所都仅百里,地苦寒,四月生草,八月已雪,穴居百家”
(18)。(冷山在今五常县韦河境内(19))。“终日之内山无一寸木,地不产泉,携水以
行”(20)。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和冷干的气候状况。
13世纪末到14世纪中期气候稍转暖,但气温仍很低。史料记载:“元世祖谓刘哈喇八都
鲁曰‘乃颜故地曰阿八刺忽者产鱼,……。名其城曰召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
安民居,得用牛鱼九尾皆千斤来献”(21)。元代召州为今肇州市八里城古城址,鱼为当
时盛产于黑龙江喜冷的深水鳇鱼。
15世纪初,气候一度变得干旱。元代时期,从西详州(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六十里的万金
塔古城)出发到呼伦贝尔草原的交通线上有一斡母斡站(母为满语或女真语“湖”的意思)。可
见,元代时期这里曾有一大湖泊,消失后留下了一片沼泽地。同时,从安达、大庆一带的文
物普查中发现,元代时期的许多湖泡,到明代初期大都干枯碱化成沼泽。在如今已经碱化了
青肯泡、将军泡、哭泪泡等水泡四周的沙岗上也发现了许多从新石器时代到辽金时代的遗址
遗物(22)。
17世纪初期气候转冷。当时“黑龙江及松噶里乌喇河(今松花江)俱于每岁九月始冰”(
22)。封冻日期比现今至少早两个星期。17世纪30年代,气候一度转暖,可以种植花生等
喜温作物。“石勒喀河下游,……,所种之主要粮石(食)约分六种:曰大麦,曰燕麦,曰荞
麦,曰蜿豆,曰麻,此外,并可生长黄瓜,黄豆,梨果,……,花生等物”(23)。(石勒
喀河下游位于现在漠河以西约100公里处,与漠河地理纬度相近)。17世纪50年代开始气候急
剧变冷。“四时皆入(如)冬,七月露,露冷而白如米汁,流露之,数日即霜,霜则百草皆萎。
八月雪,其常也。一雪即地冻。至来年三月方释,五、六月如中华二、三月”(24)。由
于气候异常寒冷,作物不能正常成熟。“树畜开辟来,不见稻米一颗,有粟、有稗、有铃铛
(荞麦)、有大麦。丝瓜、扁豆较难熟,熟也不能得子”(24)。七月中有白鹅飞下,便不
能复起,只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
冰,虽向日照灼不消,初到者必三袭裘,久居则重裘可御寒矣。至三月中冻始解,草木尚未
萌芽”(25)。17世纪70年代,气候稍有回暖,“康熙十年(1671年)以来,日向和暖,大异曩
时。”“五月间,玫瑰始开,香闻数里”(25)。80年代又开始变冷。1682年,船厂(今吉
林市)附近“三月播种,八月萩刈,盖三月之前地冻未开,八月以后陨露杀草”(26)。杨宾
于1689~1690年经船厂渡松花江时记述”余去时为乙巳十月二十一日,冰已冻,乘车过。……。
归时为庚午二月二十一日,流斯蔽江,锋甚利,舟不肯渡”(27)。“雪有迟早,卜魁常
在八、九月,艾珲八月,墨尔根七月”(28)(卜魁今齐齐哈尔,墨尔根今嫩江县)。17世纪
末气候进一步变冷。“孤子(今吉林伯都纳)至瑷珲(今爱辉县南部)一带俱极寒冷,七月即
霜雪,又非宁古(今宁安县),乌拉(今吉林市)可比也”(25)。由于气候寒冷,齐齐哈尔
一带只能种植荞麦。“麦铃铛(荞麦)而常缀,卜魁人曰:移镇之初(1699年)此为常餮,购糜
不能盈石,价倍于今日之稻米”(29)。
18世纪初气候逐渐转暖。“十年内(1709年)始种糜子,而铃铛从墨尔根来,仅以饲马,
间取作粥”(28)。20~30年代,气候又变冷。“城南(今齐齐哈尔以南)三十里有柳丛生,
细不及指,高不及肩,杏亦然,无成树者,花小不食,土人老死,不知鲜果为何物也”(30)。
而且曾出现“七月寒霜早,压沙地皮白,糜子开花实未成”(31)的景象。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气候变暖。1796~1826年,齐齐哈尔一带的气候状况是“大抵边
隅灾不常见,惟霜早伤谷,则间岁辄然”。“四月中见杏,枝繁蕊族,可供瞻瓶盖”(32)。
当地农作物种类也有增加,“有糜子、春小麦、稗子、黑豆、豇豆、黄瓜、茄子等”(26)。
冬季,“卜魁昔已有冻耳鼻事,今岂不然”(30)。
19世纪20年代以后,气候明显转冷。吉林省境内“松花江每岁十月坚冰,可行重车。虽
然极寒,向阳处终有冰孔。立春以后,冰孔乃全实,……。至清明节前后冰泮”(33)。
这一寒冷期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期。其时“七月已霜(今嫩江)。谷雨散步江边(漠河境内黑龙
江边),江心仍履冰而行”(34)。“清光绪三年(1878年)谷雨前一日,雪深三尺,至六年
(1881年)寒露前七日即飞雪,深一尺五寸,延至二十六年(1901年),天气转暖,然亦有清明
前后下雪者,到民国元年(1912年)后,交春分节后,霜降节前,未有降雪时也”(35)。
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期,气候湿润,19世纪40年代前后较为干旱,在1837~1873年的39
年中,全省有20年多雨偏涝,仅有4年少雨成旱;1874~1897年24年中,有16年春旱或春夏连
旱,特别是1882~1894年,尤为突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