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历史气候灾害

  历史气候灾害主要依据20余种历史文献及调查材料,采取详今略古,重点记实,高度概 括的手法汇集而成。因历史记载众多纷繁,又有一些迷信色彩及夸张之词,收集整理又很不 完善,难免与实况有所出入,但基本历史无误。黑龙江省开发较晚,史料记载年代不长,而 且有些年份的文献尚未查到,尤其是1800年以前残缺不全,有待后人予以挖掘补充,以臻完 善。
    612年:肃慎等道(今黑龙江流域)秋霜,人行深为艰阻。
    1124年:十月甲子金诏发宁江粟赈泰州民被秋潦者。
    1132年:二月,赈上京路戍边之民,四月庚寅闻鸭绿江、混同江(鸭子河)暴涨。
    1185年:十月,上京路等大雪。
    1245年:九月,霜雨连月。
    1292年:闰六月,开元路等雹害稼,免田租七万七千九百八十八石。
    1296年:十二月,开元路旱。
    1312年:六月,大宁、水达达路雨,宋瓦江溢。
    1321年:五月,开元路霖雨,秋七月开元路大水。
    1325年:秋九月,诸王牙即,贡马,丁丑,开元路三河溢。
    1328年:六月,开元路水。
    1329年:五月,水达达路,阿苏古儿千户所大水。宋瓦江、黑龙江均大水。
    1330年:水达达路自去夏霖雨。黑龙江、宋瓦二江水溢,民以鱼为食。
    1334年:夏六月,开元水旱蝗大饥。
    1675年:四月,滨州陨霜杀麦。
    1684年:四月,雷雨大作至二十六日,黑龙江水泛滥又风道,舟不得前。
    1695年:龙江水灾。
    1696年:龙江水灾。
    1697年:龙江、齐齐哈尔、墨尔根水涝灾。
    1718年:索伦山水突发,冲没人口、牲畜、房屋、土地等。
    1730年:墨尔根、龙江水灾。墨尔根霜。
    1744年:四月,黑龙江官庄被旱灾民额粮。
    1745年:黑龙江城被淹,黑龙江地方水灾。齐齐哈尔旱。
    1746年: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水灾、霜灾。龙江涝灾。呼兰地方50座官庄内有 8座官庄耕种禾苗被河水淹没。
    1747年:依兰水灾。
    1748年:齐齐哈尔涝灾。
    1749年:龙江、呼兰水灾。
    1750年:龙江水灾、呼兰水涝。八月松花江水溢。呼兰城136户被淹,灾民借粮。
    1753年:黑龙江城水。
    1754年:齐齐哈尔水灾。黑龙江城近年歉收。
    1755年:黑龙江被水。
    1756年:墨尔根、齐齐哈尔、呼兰水灾。龙江涝灾。
    1757年:哈尔滨、呼兰夏令抗旱。7月26日大雨至8月8日落霜,以致禾稼成灾。收成仅三 分。
    1765年:齐齐哈尔、呼兰秋大水、涝灾。依兰水灾。三姓大水。
    1766年:齐齐哈尔、呼兰、黑龙江旱灾。锡伯、索伦、达呼尔蝗虫成灾。
    1768年:黑龙江、中安托尔漠等地被霜成灾。
    1769年:齐齐哈尔、黑龙江水灾。
    1770年:雅尔河流域水灾,索伦田地被淹。
    1771年:木兰雨水较大。
    1789年:黑龙江等地歉收,救济粮物。
    1790年:齐齐哈尔水灾、禾苗歉收。
    1791年:齐齐哈尔、黑龙江、索伦多灾,欠粮免交。
    1792年:齐齐哈尔、黑龙江、索伦多灾。
    1793年:齐齐哈尔、黑龙江、索伦多灾。
    1794年:齐齐哈尔大雨、嫩江暴涨入城,非舟不行,田庐淹没无数。黑龙江水灾。
    1800年:黑龙江、墨尔根、呼兰、布特哈等地严霜冻。
    1801年:墨尔根、布特哈、龙江涝灾。依兰、哈尔滨水灾。齐齐哈尔、黑龙江城、布特 哈、墨尔根等地严霜早降,天气甚寒,庄稼被冻损。三姓冰雹。
    1802年:哈尔滨、呼兰夏多雨。
    1803年:三姓水灾。
    1805年:三姓水。哈尔滨夏秋涝情。
    1806年:松花江多水。
    1807年:黑龙江城大旱,挖草根为食。布特哈、齐齐哈尔、龙江旱,野菜为食。
    1808年:哈尔滨少雨有旱。
    1809年:黑龙江城西北,雨雹小如胡桃,大如茄,苗尽死。
    1810年:黑龙江城、墨尔根等26处被灾。呼兰秋多雨。
    1811年:三姓旱。
    1812年:三姓旱。
    1813年:哈尔滨夏少雨。宁古塔、阿勒楚喀所属八屯霜雹害稼。
    1814年:宁古塔秋淫水为灾,早霜杀草。
    1817年:呼兰夏旱灾,秋早霜,禾稼成灾。齐齐哈尔六月水灾,七月霜灾。
    1818年:齐齐哈尔水灾,黑龙江城收成仅三分。
    1820年:齐齐哈尔、黑龙江城、墨尔根、布特哈、茂兴等站水。各收成三分。呼兰秋大 水,收成六分。
    1822年:墨尔根、齐齐哈尔、龙江、布特哈、库木尔水灾。龙江城被淹。
    1823年:齐齐哈尔、龙江、墨尔根、宁古塔水灾。哈尔滨地区秋涝,禾稼被淹。
    1825年:齐齐哈尔被灾。哈尔滨夏抗旱。
    1827年:齐齐哈尔水灾。黑龙江城、墨尔根歉收。
    1828年:齐齐哈尔、呼兰夏秋涝,各收成四分和二、三分。被赈济粮。
    1829年:墨尔根、齐齐哈尔、龙江水、旱灾,贷银。
    1830年:通河五月阴雨连绵,江水暴涨,沿江田房被淹不计其数。三姓5~10月阴雨连绵, 洼地全淹。
    1831年:墨尔根、齐齐哈尔、黑龙江旱、雹灾。呼兰、布特哈等7处歉收。三姓、通河9 月多雨被淹。11月,宁古塔、双城堡雹、霜灾。
    1832年:三姓被淹。
    1835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墨尔根、呼兰被灾户口粮,并缓交前借银谷。
    1837年:黑龙江城、墨尔根、呼兰狂风暴雨,收成均减,分别为三分、二分和六分。墨 尔根、黑龙江二城所种田禾夏间被旱。
    1839年: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旱、水灾。三姓被旱。
    1840年:黑龙江、墨尔根两城被水淹没。齐齐哈尔水灾。
    1841年:三姓、宁古塔水灾。
    1844年: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哈尔滨秋雨连绵。嫩江、漳赣河水漫溢。
    1845年: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布特哈水涝、秋雨多、江河泛滥成灾。呼兰秋大 水成灾。
    1846年:三姓秋雨成灾,秋稼歉收,城庄田庐被淹,城内水深数尺。宁古塔水灾。
    1847年:三姓水。
    1849年:墨尔根、齐齐哈尔、布特哈、呼兰、黑龙江城水灾。依兰、宁古塔涝灾。
    1850年:三姓因七、八月间雨水过多,不得阳晒,收成四分余。
    1854年:三姓水。
    1856年:依兰、双城、三姓水、拉林河暴涨。
    1858年:大通7月大雪,厚二尺,压折树枝,谷皆冻,秕不收。
    1859年:三姓水。
    1862年:依兰水灾。
    1863年:宁古塔水灾。
    1865年:三姓旱。
    1866年:布特哈旱。
    1867年:布特哈、齐齐哈尔、墨尔根、龙江旱。黑龙江被虫、被雹。
    1868年:齐齐哈尔、墨尔根旱。
    1871年:三姓水。
    1872年:双城是年即大水。三姓水。
    1875年: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春夏旱。墨尔根、黑龙江城、布特哈秋旱、霜冻, 收成三分。
    1876年:五月旱,七月江河泛滥,禾苗被淹,收成六分。
    1877年:三姓、宁古塔水灾。墨尔根灾。
    1878年:齐齐哈尔、呼兰、巴彦苏苏、大小木兰达、布特哈、墨尔根秋雨成涝。三姓水。
    1879年:墨尔根春旱。三姓春夏抗旱,虫灾、入秋抗旱,收成三分。宁古塔水灾。嫩江、 黑龙江秋洪水成灾。
    1880年:三姓春旱、秋雨连绵,收成三分。
    1881年:三姓、宁古塔水灾。黑龙江城等两处秋雨连绵,河水漫溢,农田被淹。墨尔根 等地春旱、秋雨,歉收。
    1882年:齐齐哈尔、墨尔根、哈尔滨等地夏抗旱。秋雨未能均调,收成三分。
    1883年:齐齐哈尔、墨尔根、哈尔滨春夏旱,收成三分。布特哈收成只一、二分。双城、 拉林河沿岸因雨水大涨,田禾损伤殆尽。
    1884年:齐齐哈尔春、夏旱。黑龙江城秋雨多,冲淹农田,穗多秀而不实。呼兰七月大 霜,被灾七分。
    1885年: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春、夏抗旱,穗多秀而不实。三姓、宁古塔、五 常水灾。
    1886年:墨尔根、齐齐哈尔春、夏抗旱。入秋后河水猛涨,穗多秀而不实,收成三分。
    1887年:呼兰、大小木兰达春旱、秋潦,重以雹灾。免灾民课赋两年、三年有差,接济 旗丁粮银。
    1888年:齐齐哈尔、墨尔根、茂兴等二十七站春旱,夏雨连绵,洼田被淹,齐齐哈尔收 成二分,黑龙江城、墨尔根收成三分。呼兰春旱,秋江河水涨,又如雹霜受灾不一。宾州厅、 三姓水灾。
    1889年: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茂兴等二十七站春旱,夏少雨,苗多旱伤,洼 地因秋雨多而被淹,收成三分。呼兰春大风、秋旱霜,歉收。
    1891年:黑龙江城、墨尔根、布特哈三处遭雹伤,收成三、四分。三姓水。
    1892年:齐齐哈尔、茂兴等二十站春旱,五月以后多雨,洼地被淹,苗秀不实。
    1893年:黑龙江城、墨尔根、布特哈等地少雨成旱,收成三分。
    1894年:墨尔根、齐齐哈尔、布特哈、茂兴等二十七站夏少雨成旱,秋阴雨连绵,洼田 被淹,收成三分。呼兰收成六分。
    1895年:呼兰7月大雨10余日,水涨,从呼兰到哈尔滨六十里皆水。黑龙江城7月大雨, 水贯城10日未退。龙江涝灾。
    1896年:呼兰秋雨。龙江水灾。五常、宁古塔、三姓等地阴雨连绵。双城夏秋淫雨两月, 平地尽成泽国,水深数尺,鱼鳖充斥,田禾被淹。嫩江、松花江七月暴涨,沿岸农田被淹。
    1897年:呼兰夏、秋大水。黑龙江城、墨尔根、布特哈、双城连年江河泛滥,横流漫溢, 遍地汪洋,被灾较重。黑龙江城、墨尔根收成一、二分。布特哈、茂兴等因灾歉收,被赈。
    1898年:宾州厅严霜成灾。松花江涨水,哈尔滨市道里、道外部分街区被淹。
    1899年:9月,松花江溢。“自哈埠北岸至呼兰间,尽成泽国”。“高粱仅能见穗。”哈 埠道里、道外被淹。
    1900年:宾州厅、茂兴等地7月城里苇子沟水溢。
    1901年:齐齐哈尔、茂兴等十七站春夏未得透雨,后又遭水淹。呼兰、巴彦苏苏各段被 灾地7万垧。
    1902年:三江地区夏有低温危害。
    1903年:齐齐哈尔、墨尔根、布特哈等田禾因旱收成三分余,呼兰、巴彦苏苏等收成五、 六分。
    1904年:全省大旱。齐齐哈尔、墨尔根收成二、三分,呼兰、绥化二厅收成五、六分。
    1905年:哈尔滨春、夏多雨。汤原水灾。其它地区少雨有旱。三江地区夏季低温。
    1906年:全省有旱但未成灾。
    1907年:9月,嫩江暴涨,沿江居民被灾。
    1908年:齐齐哈尔、墨尔根、布特哈涝。黑水厅秋大雨。墨尔根水灾。田禾庐舍多被淹 没。
    1909年:嫩江府夏旱,收成三、四分。讷河、甘南、泰来水灾。黑龙江城淫雨成灾。呼 兰秋水成涝,8月连日暴雨,松花江溢涨,傅家甸局部江岸破堤。冬大雪五、六尺。茂兴夏禾 缺雨,秋被水灾,淹地1 743垧。
    1910年:全省低温、涝。省境大部5月大雨,河水暴涨,淹地30余万垧,淹毙人口二百有 余,灾民15万余口。西部9月涝。呼兰夏秋大雨,被水成灾,冬大疫。
    1911年:低温、涝。大部地区大雨成灾。呼兰河、汤旺河流域山洪暴发,平地水深七八 尺至丈余。呼兰、绥化、海伦、青冈、兰西和铁山包等地有400余村屯受灾,灾民10万余人, 淹没耕地28万垧,冲毁房屋近5 000间,死亡180余人,损失粮、畜不计其数。
    1912年:部分地区夏低温。松花江沿岸庆城水灾。松花江大水,堤且漫……。是年秋不 熟,次年谷腾贵。
    1913年:低温、涝。全省夏低温,6~8月气温最大负距平为-46℃(牡丹江)。全省多 雨成涝。庆城淫雨成灾。
    1914年:涝。省境大部多雨成涝。嫩江、布特哈、肇州农田受灾158万亩。望奎河水猛涨, 沿河地水深数尺,尽成泽国,非舟莫济。8月,松花江泛滥成灾,哈尔滨江段水位123.4米。 呼兰水灾。
    1915年:低温。部分地区涝。海伦、拜泉、呼兰涝。林甸夏多雨,田禾被淹,大风折断 庄稼。拜泉秋水涝,冰雹成灾。延寿小暑、大暑均缺雨。
    1916年:大部地区旱。牡丹江旱。哈尔滨春、夏少雨。拜泉6月甚旱,虫食苗尽萎。宁安 夏有涝。
    1917年:春季低温,东、西部春旱。大部地区夏秋重涝。哈尔滨夏涝,桦川被水弃耕地 17 289垧6亩。
    1918年:低温。西部旱。哈尔滨、牡丹江春少雨偏旱。依兰秋潦。7月,松花江涨水,马 家船口(哈尔滨)“房屋淹没水中者十有八九”。
    1919年:全省旱。东部夏秋连旱,西部及哈尔滨等地春夏少雨。
    1920年:部分地区涝。齐齐哈尔、龙江、肇东、泰来旱。
    1921年:大部地区春夏降水偏少二、三成。讷河、林甸、青冈、绥滨、布特哈旱。宁古 塔夏被旱成灾。松花江水势锐减,船舶不通。
    1922年:全省低温。局地涝。延寿稍旱。
    1923年:4月7日,松花江解冻,哈尔滨道外北十六道街决堤,至北五道街水深处可行船, 万余户被淹。8月,松花江水溢,哈尔滨江北松北白茫茫“如同泽国”,南岗圈儿河一带尽成 汪洋,水深五尺许,洪水危及傅家甸和道里街区。9月1日,松花江泛滥,马家船口水深六七 尺,当地百姓“无米无炊,衣食无靠”。松花江沿岸淹死3 000千余人。东部春涝夏旱较 重,其它地区夏旱秋低温。宾州三月无雨,萌芽尽枯,民无食。
    1924年:穆棱河下游地区大旱,大通水灾,施小米五石。
    1925年:爱辉、嫩江、讷河、克山、逊克、依兰等地旱,以逊克为重。齐齐哈尔春少雨。 哈尔滨夏少雨三四成。宝清、宝泉岭多雨涝。
    1926年:东、西部多春、夏旱。牡丹江春夏少雨二三成。呼兰局地大雨为灾。
    1928年:东部内涝。爱辉、宝清、虎林夏秋涝。黑龙江流域七、八月暴雨成灾,江河泛 滥。宾县因被灾损现大洋百元。密山、绥芬河旱。
    1929年:部分地区夏涝秋旱。讷河夏雨时作,泛滥无涯。呼兰秋水灾。冬极寒。铁力有 人冻坏鼻子、耳朵和脸部。
    1930年:冬冷甚极。
    1931年:一般低温。虎林、饶河6、7月涝。讷河江水猛涨,几乎平堤。
    1932年:局部低温,全省涝,部分地区重涝。松花江大水出堤,淹没农田。8月,哈尔滨 江段水位11972米,哈尔滨市进水,道里、道外一片汪洋,一般水深3米许,道外决口水深5 米有余,城区被淹877万平方米,靠舟楫道行。“哈尔滨江北太阳岛一片汪洋……。全市舍南 岗外,几无干净土,难民纷至,近十万人……。滔滔洪水由天灾,然哈市以60年来未经如此 之巨患”。沿江两岸淹地8 325万亩,损失2亿元伪币。
    1933年:大部地区低温、夏秋旱。
    1934年:部分地区低温。哈尔滨市水涝为灾。嫩江、松花江大水。8月13日,哈尔滨江段 水位11853米。7~10月间,除江南市街高处外,松花江两岸汪洋一片,江北松浦一带房屋 多淹没水中。
    1935年:哈尔滨春有旱象。齐齐哈尔夏少雨成旱。西部局地有水涝。
    1936年:低温。东涝西旱。大部地区春旱。
    1937年:部分地区低温。东部地区有旱象。西部局地夏多雨有涝。
    1938年:大部地区多雨有涝。
    1939年:大部地区春季水雨成旱。齐齐哈尔夏多雨。
    1940年:低温。西部大部地区涝。哈尔滨重涝。东部有春旱。
    1941年:东部涝。中部局地有涝。
    1942年:全省低温成灾。富锦、集贤旱。
    1943年:全省多低温。嫩江等地春季暴风雪。密山、三道河涝。
    1944年:佳木斯伏天无雨。
    1945年:低温。多数地区春、夏大旱。齐齐哈尔涝。嫩江龙卷风席卷县城,大马车上天。
    1947年:低温。大部地区春、夏旱,庄稼枯死不少。牡丹江涝。冬季全省普降大雪。
    1948年:富锦涝。宝泉岭旱。
    1949年:东、西部春夏连旱。西部小麦苗旱死。肇东、肇州、兰西有虫害。六七成年景。
    1950年:松嫩平原重低温,9月冰冻。夏、秋(6~9月)连旱,克山、讷河严重,克山麦田 一、二尺无湿土,谷子黄根,讷河小麦不到半尺出穗。穆棱、三道河三伏旱。局地有涝。牡 丹江春涝,有霜冻。
    1951年:中、西部农区夏秋低温。嫩江地区最重。西、北部5、6月旱。大部地区夏秋涝, 江河泛滥,松花江漫堤,哈尔滨江段水位11812米,近郊被淹。西南部春旱,牡丹江春夏旱。
    1952年:大兴安岭一带低温。局地有轻旱、涝。
    1953年:松嫩平原夏低温,3月出现暴风雪,交通阻塞、电线结冰。大部地区夏秋涝,松 花江7月漫堤,9月,哈尔滨江段水位11929米,近郊被淹。西南部春旱,牡丹江春、夏旱。
    1954年:嫩江、绥化、合江地区一般低温。南部秋霜冻严重。大部地区少雨,严重伏旱。 哈尔滨地区春夏连旱。肇东、讷河、依安伏旱更甚。
    1955年:局部地区轻度旱、涝,有伏旱。牡丹江春涝。尚志、桦川、勃利、依兰、克山、 呼兰等地有虫灾,嫩江洪水。黑河地区涝。
    1956年:嫩江地区有低温。松花江等地区一般低温。大部地区夏秋多雨成涝,嫩江、松 花江等大洪水。8月13日,哈尔滨江段水位120.06米。齐齐哈尔、嫩江有旱。冬极冷,铁力 森铁路基冻坏。
    1957年:全省低温。松嫩平原严重低温。合江地区秋霜冻严重。全省低温面积为50年代 以来最大,强度也不小,危害重。大部地区夏季多雨成涝,江河泛滥,嫩江、松花江大水, 9月,哈尔滨江段水位120.30米,沿岸不少农田被淹。出现了近30年来松花江流域最严重的 洪涝灾害,农作物减产四~五成。冬降大雪,哈尔滨积雪1米多深,交通堵塞数日。牡丹江铁 路分局发生了70多起雪害事故。
    1958年:西部地区春旱。松花江地区春、夏旱。牡丹江、黑河局部春涝。大风较多。
    1959年:大部地区出现少见的春旱,部分县市较重。局地有夏、秋轻涝现象。全省多冰 雹。夏有低温现象。
    1960年:部分地区5~6月低温,合江、黑河地区较重。全省夏、秋多雨成涝,东部地区 最重,为20世纪以来所罕见。黑河地区春涝。春季、黑龙江上游发生严重凌汛。
    1961年:松嫩平原及东部地区春旱。部分地区秋多雨,局地秋雨连绵,山洪暴发,江河 漫堤。全省多大风天气。
    1962年:中、西部农区春旱,多大风。大部地区夏、秋多雨,局地重涝。
    1963年:合江、牡丹江地区4~6月干旱,为近40年来少有。部分地区夏、秋有涝,黑河 较重。
    1964年:广大农区夏季低温,秋季冻害。大部地区3~5月旱,部分市县重旱,松嫩平原 旱情延至7月。局地夏、秋涝。多冰雹。
    1965年:8~9月,大部地区出现冻害,嫩江大部、绥化中部、牡丹江东部和黑河南部较 重。绥化、嫩江、黑河地区5~6月旱,并多大风。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夏、秋多雨,有洪涝。
    1966年:5~6月,松嫩平原、伊春地区旱,合江地区重旱。7~8月,全省普遍多雨,东 部及嫩江中、下游地区有涝。9月上旬,中、北部出现冻害,孙吴等地较重。
    1967年:黑河地区北部春涝,夏秋有旱象。哈尔滨、牡丹江以南地区夏、秋旱,有些地 区出现伏旱。9月上、中旬明显降温,农作物受冻害,黑河地区最重。
    1968年:全省大部地区春、夏连旱。4~5月,松花江、合江、牡丹江地区少雨成旱。5~8 月,松嫩平原大部、呼兰河流域出现旱象。6月上旬,呼玛、漠河出现冻害。9月,北部明显 降温,晚秋作物受冻害。
    1969年:全省低温,秋霜冻,东部重灾,中部较轻。西部5~6月旱。大部地区夏、秋多 雨有涝。嫩江大水,9月1日,干流出现建国以来第一位洪峰,齐齐哈尔江段水位高达14861 米。多数农区春旱、夏、秋涝,西部重秋涝。另有冰雹危害。农业歉收。
    1970年:部分地区有旱。5~6月,孙吴、加格达奇以北出现“掐脖旱”。合江、松花江 部分地区旱。嫩江地区7~8月干旱,南重北轻。气温偏高。
    1971年:嫩江地区大部春旱,西南部最重。6~8月,中、东部地区阴雨、寡照、低温, 并伴有虫灾危害。
    1972年:农区普遍低温,是5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年,面积也较大,松嫩平原地区最重。 8月末~9月初,北部地区出现严重冻害,作物受灾面积达30~60%。嫩江地区等春旱。全省9 ~10月出现了几十年来罕见的连阴雨天气,普遍成涝。另有冰雹危害。
    1973年:大部分地区春涝,夏、秋连旱。黑河地区、大兴安岭地区东部前春重涝。合江 地区春涝。牡丹江地区等夏季干旱。松嫩平原春季出现暴风雪天气。5月中、下旬,齐齐哈尔、 伊春以北地区出现大风降雪、降温天气,作物幼苗受冻害。
    1974年:入春以后,出现持续性低温,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终霜晚,作物幼苗受 冻害。松花江地区6月、8月气温偏低,有秋霜冻。大部地区春旱严重,面积大、时间长。局 地伏旱。牡丹江、延寿、伊春等地夏轻涝。另多风、雹灾害。
    1975年:全省异常高温,普遍高0.5~1.0℃。伊春、北安以北地区降水偏多,其它地 区春、夏少雨干旱,尤其嫩江地区春、夏、秋连旱,大豆减产。11月气温特高,哈尔滨出现 “果树开花,小草萌芽,树苞变绿”等罕见现象。
    1976年:全省低温、冻害,全年干旱,农业严重减产。夏季低温,中、西部较重。尤其 6月、8月低温,比常年低2~3℃,历史少见。秋霜冻提前9~15天,松花江、嫩江地区严重, 作物受害。全年少雨,尤其5~7月,出现历史上少有的春、夏连旱。很多地方一年未降透雨。 只有合江地区春季多雨,夏、秋少雨。
    1977年:4~6月干旱严重,范围广,危害大,历史少见。7~8月多雨,局地涝。6~8月 低温,8月初北部冻害,时间之早为近30年罕见。9月中旬降温,冻害较重。且多大风。10月, 哈尔滨地区遭龙卷风袭击,危害甚大。
    1978年:5、6月少雨,干旱程度仅次于1977年,尤其合江、牡丹江地区直到7月才解除旱 象。嫩江地区重春旱。
    1979年:全省春季大旱,东部春、夏连旱。春旱面积达5 000多万亩,其中,重旱区 约3 000多万亩,造成作物三类苗达1/3。7月上旬至8月上旬,合江、牡丹江降水五~八成, 造成23个县市春、夏连旱,其中,14个县市严重。春、秋低温冷害,秋霜早。春季低温,使 春播期和出苗期均晚7~10天。秋低温、阴雨,霜冻提前3~5天。作物成熟期拖后。初夏多雹 灾,全省50多个县市受雹灾面积达280多万亩。5月份,三江平原出现大风伴沙暴天气,作物 受害。
    1980年:春季低温、干旱。尤其4月份明显低温,使北部麦播和全省大田播期推后8~10 天。4月下旬至6月初,40余天无降水,全省受旱35个县市,其中,25个县市重旱。延长大田 播期,影响出苗和幼苗生长。夏季高温少雨,有40~60天少雨天气,其中,20余天无降水, 范围广,时间长,伏旱严重,造成10余万亩作物绝产。秋菜也受重大损失。海伦市群众反映 “这是近93年最严重的一次伏旱”。秋、冬出现特大雨雪,10月下旬发生大范围雪阻。入秋 后,气温低,降水多,尤其东部降水量破历史记录,造成“埋汰”秋和短时大范围雪阻,给 农业、交通、通讯等带来较大损失。
    1981年:发生三次(5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份)阶段性低温。尤其6月、8月低 温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全省多降水,年平均降水量588毫米,比历年多12%。特别是夏季多雨, 为建国以来同期最多,大部地区涝,东部重涝,山洪暴发,江河泛滥,淹没农田700多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44%,其中,400多万亩绝产。加之多暴雨、冰雹,大田作物歉收,合江、牡 丹江地区最重。
    1982年:全省夏季异常高温,大于等于30℃高温日数在20~50天之间,其中,松花江地 区、绥化地区南部、齐齐哈尔地区中西部多达40~50天。同时光照充足。降水特少,60~80 天基本无雨,夏季降水量全省平均仅250毫米,少26%,出现百年罕见的夏季大旱,广大农区 50多个县市重旱,14个县市轻旱。全省受旱灾面积11 1272万亩,尤其嫩江农区严重。干旱 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前所少见。由于高温少雨,病虫害也较严重,特别是草地螟危害尤甚。 9月份又多降水,低温寡照,不利晒米,粮食减产。冬至前后,东部地区普降大雪,佳木斯、 饶河等地积雪深度达36~40厘米,发生雪阻,铁路,公路停运。
    1983年:“立春”后气温突降,出现酷寒天气,造成铁路晚点,停运,带来损失700多万 元。4月份,气温明显升高回暖。全省多大风。4月份,全省出现六次6级以上大风过程,西南 部地区大风天在10~15天以上。火灾频繁,其中特大火灾两起:一是“三·三一”哈尔滨市 道外大火,损失41万元,二是“四·一七”哈尔滨市道里区河图街特大火灾,损失达780多万 元。4月28日至30日,西部地区出现一次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风雪,特别是“四·二九”狂风暴 雪交加,风灾,雪害,冰凌,冻害同时袭击,受灾中心的齐齐哈尔市,西北风达10级以上, 气温骤降到-10℃以下,积雪最深达150厘米。破坏通讯,中断交通,毁坏农田,刮倒建筑, 冻死人畜。经济损失高达29 690万元。初夏严重低温寡照,多雨,热量极缺。内涝严重。 而晚夏又出现高温少雨天气。8月大水成灾,松花江大水,哈尔滨江段水位达11872米,超 过警戒水位62厘米,洪水成灾。另外,全省多冰雹天气,10多个县市受灾面积达128万亩以上, 绝产30余万亩。5月,安达、延寿还出现龙卷风,损失达2545万元。7月,大庆又发生龙卷 风,损失也不小。
    1984年:2月天气酷寒。3~4月低温多雨雪。东部、北部发生春涝,全省小麦播期推迟 10~15天。同时造成公路返浆。铁路水毁停运,交通受害。夏季多雨,全省平均降水量为398 毫米,偏多34%,且多暴雨。由于降水多,强度大,加之苏联境内水库放流,8月份,省境内 三大水系先后出现特大洪水,造成严重涝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多达71亿元以上。冰雹、 龙卷风危害也较严重,全省出现63次冰雹,据不完全统计,19个县市受雹灾面积约7943万 亩,绝产11万亩,受伤100多人,死亡2人。发生龙卷风5次,受其危害的有通河、绥棱、木兰、 庆安、明水等县,其中明水县两个乡受灾最重。8月3日,龙卷风突然袭来,所到之处一扫而 光。群众反映“远看浓云滚滚,上接天,下连地,狂风大作,一片昏暗”。造成很大损失。
    1985年:4月特大凌汛。黑龙江干流上游,气温回升幅度大于下游,造成上游提早10天开 江,出现了“先上后下”的“倒开江”现象。干流冰坝使上游水位猛升,造成特大凌汛,危 及到沿岸六个县市,共淹没农田24.5万亩,受灾人口35 864人,倒塌房屋4 539间,冲失木 材7 200立方米,冲走粮食、种子647.8万斤等,总损失达4 289.9万元。此次凌汛为黑龙江 干流有记录以来的第二位,仅次于1960年。5月高温少雨、多大风,形成高火险天气,伊春发 生特大火灾。全省受旱面积280多万亩,西部春旱较重。终霜晚。出现了建国以来少见的8月 内涝、洪涝。8月份,受三次台风袭击,造成大暴雨天气,导致松花江、黑龙江、呼兰河等先 后出现洪峰。绥化、伊春、松花江三个地区为洪涝重灾区。全年三次龙卷风事件分别发生在 望奎、肇州和拜泉县境内,造成较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