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气象通信

  黑龙江地区气象通信业务是随着天气预报业务的开展而开展的。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东北地区经济资源和保障飞行安全开展了短期天 气预报。为此,在齐齐哈尔、牡丹江观象台和哈尔滨、佳木斯、黑河地方观象台以及嫩江县 等地观象所内设立报务室,使用无线电收报机定时抄收各地地面气象电报和高层气流(高空测 风)气象电报。报务室的业务直接由设在长春市的“伪中央观象台”通信科领导。抄收电报的 时间是统一的,其次数随天气预报任务不同而不等。地面气象电报每天最多抄收5次,8、12 、16、20、24时抄收由“伪中央观象台”统一播发的东北区各地的气象电报。7、11、15、1 9、23时抄收日本东京中央观象台播发的下关、熊卢、福冈、仙台、新、东京、大阪、神户、 横滨、奈良、函馆、鹿儿岛,以及由朝鲜播发的新义州、咸兴、平壤、汉城、釜山、济州岛 等地的气象电报。7时30分和21时30分抄收苏联伯力播发的赤塔、海参崴等远东地区和由我国 华北播发的北平、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少数几个地点的气象电报。高空风气象电报每天抄 收两次,站点很少。气象电报播发速度每分钟75码至85码,抄收受天气变化干扰很大,质量 不高。各国间气象电报内容和编报格式不一致且保密,都是互相抄收、破译。1941年日本发 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国及侵占地的气象电报一律统一加密发报,称其为“乱码”。
    1945年“八·一五”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后至1949年间,各地观象台、所业务瘫痪,气 象通信工作停止。
    1950年1月,东北军区空军司令部为了制作航线天气预报,保证飞行安全,在齐齐哈尔航 空站气象台设立通信组(1954年1月1日并入齐齐哈尔气象台)。1952年4月哈尔滨气象台通信组 成立。1952年每天02、08、14时后抄收亚欧地面气象电报,每次抄收站点国内150个左右,国 外120个左右。国内地面气象电报,东北地区的由沈阳中心气象台播发,同时,每天20时抄收 由中央气象台制作的一张地面分析图电报和一张未来24小时报告图电报。1955年7月1日23时, 哈尔滨气象台第一次抄收亚欧高空700百帕气象电报。抄收到的站点国内65个,国外98个。同 年底,齐齐哈尔气象台成立了通信组。1955年10月建立佳木斯气象台通信组。随着国内外政 治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天气预报、气象情报和气象资 料服务的需要,1956年6月1日起全国各种气象报告取消加密,采用国际通用的气象电码编报 和广播。1958年7月和9月先后建立牡丹江气象台通信组和黑河气象台通信组。1965年10月绥 化专区气象台通信组建立。随着气象台站网和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气象通信业务逐步扩大, 从1958年3月至1964年气象电报接收的次数、站点和种类明显增加。地面气象电报每天接收4~8 次,常年接收02、08、14、20时4次,每次接收站点国内218个左右,国外245个。由于夏季天 气变化复杂,增收05、07、17、23时4次东北区、华北区等中尺度范围的地面气象电报。高空 气象电报每天接收2次,即08、20时。1966年6月,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台通信组建立。1970年 和1971年10月伊春市气象台通信组和松花江地区气象台通信组(在阿城县)先后建立。1963年 底黑龙江省气象台通信组改为通信科。随着通信技术装备的改善和通信业务的发展,1979年 至1981年,各地区、市气象台的通信组先后改为通信科(室)的建制。各地市气象台的通信业 务接受省气象台的指导。
    一、无线电莫尔斯通信
    1952年4月至1959年10月,黑龙江省地区(市)气象台利用莫尔斯无线设备拍发接收气象电 报。1952年4月至1954年底,多数气象广播台采用500瓦发射机的手键发报,接收台只有两台 直流接收机,无室外专用天线,遇有风沙、雷电等天气,常造成大面积缺报,给天气预报工 作带来极大困难。1955年起,各接收台的工作条件和装备得到改善,设立了单独报房,架设 了室外天线,增配了多种型号的交直流接收机,通信效率和抄报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56 年6月1日起,国内各种气象报告采用国际通用的气象电码编报广播,中央气象局对气象广播 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将国内外气象情报一并发出,各接收台抄收质量由组建初期的一仟 码比一提高到两万八仟码比一。
    二、有线电传、无线电传(移频)通信
    随着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55型电传机的问世,1959年11月1日正式开通本省第一条气象 通信有线电传电路:哈尔滨——沈阳(省气象台——沈阳中心气象台)。省气象台通信组配备 1台国产55型电传机和1台英国产克利特型旧式电传机。1982年后,省气象台又配备2台55型电 传机。地区(市)级气象台的电传通信业务按照两种电传形式、三个过渡阶段陆续建成。
    齐齐哈尔、黑河、大兴安岭、伊春市地区气象台采用无线(移频)电传形式,使用56型或 单边带接收机作为接收信号,通过6610型移频机转换为五单位电传信号,输送给Dcg-28型电 传机完成电传业务。佳木斯、绥化、牡丹江市地区气象台及一二二工厂、民航、大庆气象台 和省水文总站等直接开通有线电路。1979年至1984年,无线(移频)电传先后全部改为有线电 传。1976年省气象台至沈阳中心气象台之间由一对电传线路增为两对电传线路,并于1979年 由50波特速率改为75波特速率。1983年至1984年底,全省各地区、市气象台的原有电传机全 部更新,由机械打字电传机改为T1000型电子电传机,并由50波特速率提高为75波特速率,黑 龙江省成为全国省级气象台至地、市气象台全部开通有线电传通信、全部使用电子电传机、 全部实现75波特速率电传传输的第一个省份。
    三、气象传真
    1974年国家气象局筹建第一组气象传播广播——北京气象广播,1975年黑龙江省气象台 使用国产117型传真机进行接收,至1978年底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黑河、大兴 安岭、伊春、松花江等八个地区、市气象台全部配备123型传真机并投入业务使用。1979年10 月起在尚志、集贤两个县站布点,配备123型传真机、环型有源接收天线、79型定频接收机, 进行业务试验。于1981年至1983年底先后在全省73个县(市)气象站正式投入业务使用,增加 了各级气象台站预报图表工具,促进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
    四、微机通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雷达、卫星遥感技术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气象探测和 数值天气预报后,气象通信的数据信息传输量剧增。1985年底在省气象台安装计算机通信系 统,选用APPLE—Ⅱ型做主机,外加适用于APPLE—Ⅱ型的接口和软件,实现24路输入输 出,对本省各类电报按等级自动编报、发出,来报存盘,省和地区气象电报传输实现计算机 通信。
    五、气象通信网络
    (一)无线通讯网络
    黑龙江省气象部门无线接收网是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建成的,是气象部门在这个时 期获取、收集气象情报资料的主要通信工具。1978年全省气象无线传真网建成后,无线接收 网撤消。1975年至1978年建成省气象台及地区(市)气象台9个无线传真接收网点,1979年至1983 年底先后建成全省73个县市级气象站无线传真接收网点。全省气象部门无线传真接收网建成 后,可以直接接收国内国外各广播台播发的各种天气图表,避免了台站的重复劳动,提高了 工作效益。为了解决本省部分边远台站缺报和限报的问题,1982年6月组建了齐齐哈尔台至呼 玛、漠河气象站的无线通信网络,1984年扩大到14个地市台,以保证省电视台每天的天气预 报联播。同时,为加强各气象台之间信息联系及灾害性天气联防,增加了新的渠道。
    (二)有线电传网络
    1959年11月开通,1959年底至1984年底建成了省气象台至沈阳气象中心的电传业务。1973 年至1979年建立了齐齐哈尔、黑河、大兴安岭地区和伊春市气象台的无线(移频)电传。1964 年开通省气象台至哈尔滨市电信局线路;1967年开通省气象台至一二二厂气象台和省民航气 象台线路;1973年开通省气象台至绥化地区气象台线路;1975年开通省气象台至佳木斯、牡 丹江市气象台线路;1978年开通省气象台至齐齐哈尔市气象台线路;1984年开通省气象台至 伊春市、黑河、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台线路。省、地两级有线电传网络建成后,省气象台通信 科成为全省气象电传通信的枢纽,除了向开放电传的所有气象台分发、传送气象情报外,同 时将通过哈尔滨市电信局发来的气象电报和各地区(市)气象台传来的各种气象情报集中转发 给沈阳气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