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气象资料业务

  气象资料工作是气象部门中的一个业务系统。1898~1931年,沙俄(1917年后为苏俄, 1922年后为苏联)中东铁路建设局所设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未见其整编出版。1931~1945年东北 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各地气象观测资料主要由伪满洲国中央观象台集中保存,并进行整编 和出版。1945~1948年,黑龙江地区各地气象工作瘫痪。新中国成立至1954年,国家和区域 气象中心资料室及气象站组成了气象资料业务系统。在此期间,中央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 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今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和沈阳中心气象台资料室(今辽宁 省气候资料室)分别保存了黑龙江省各地气象观测资料,并为黑龙江省整编、出版了11个站的 历史气象资料。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各项建设的规划、设计、生产和 科研工作,日益需要气象资料和气候情况作为依据,黑龙江省气象局于1954年8月在哈尔滨气 象台设立资料组,开展全省性的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和服务工作,人员3名。1955年黑龙江省 气象台成立后,资料室主要负责全省各类气象观测资料的收集、整编出版和气候分析等业务。 1958年逐步在地区气象台增设资料室。嫩江地区(现齐齐哈尔)、合江地区(现佳木斯市)、黑 河地区气象台设立资料室。1958年前,县站的资料业务单位按时编制和上报各类气象观测报 表,集中保存本站气象科技资料。1961年,县气象站开始按省气象局统一规定的《基本气象 累年簿》的内容,进行日常性和阶段性的本站气象资料统计整编业务。1962年牡丹江地区气 象台设立资料室。1963年绥化地区设立资料室,1963年10月与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气候 研究室合署办公,下设档案组、情报组、整编组、气候分析组,人员20名。1968年9月受“文 化大革命”影响黑龙江省气象台和省气象科研所被“砸烂”,省气象台重新组建,当时只借 用一名资料员看管档案库房。1970年隶属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气象局气象处,6名工作人员。 1970年,伊春、松花江、大兴安岭地区资料室相应成立。1972年11月省级气候资料业务归属 黑龙江省气象台。1980年8月,黑龙江省气象台资料室晋为黑龙江省气象局资料室(处级),人 员增至20名。1983年8月改为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县团级),人员35名,下设档案科、整编信 息化科、气候科、审核科、服务科、办公室等,成为黑龙江省气候资料业务和服务的中心。 1985年6月为保持气象科技档案与省级地方档案工作对口,又称黑龙江省气象档案馆,人员45 名,其中工程师14名。
    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主要承担收集和保存本省气象台站的各类气象观测记录报表和同级 气象科技档案并提供利用;负责地面基本气象资料和专业气象资料的整编出版;担任基本气 候和应用气候的分析,开展气候资源评估,气候变化规律研究与服务;对各种观测记录报表 采取不同手段进行质量审核;负责各台站的资料业务技术指导;并利用装备优势对社会进行 各种文献、资料图表缩微服务和大气评价等服务。
    地区气象台资料室根据气象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收集和积累本区所属站的基本地面气象 观测资料和地区级气象科技档案;负责所在地并指导本区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资料的日常性和 阶段性统计整编;根据用户需要开展专业气象资料服务和应用气候分析服务;担负本区各站 基本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报表的审核;对县站进行气象资料业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