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气候资料整编

  气候资料整编是将历来的气象观测记录,按照气候统计学原理进行整理和统计,编制成 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气象业务使用的气象资料或气象参数的过程。它是气象 观测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中间加工手段。按照国家气象管理部门对各级气象资料整编工 作的分工,各省负责以地面气象资料为主的整编和出版。黑龙江省比较正规的气象资料整编 出版始于1954年,此后,持续开展了日常性整编出版、阶段性整编、专业性整编出版工作。
    一、日常性整编
    日常性整编的主要内容是编制各种气象记录的月报和年报,制作地面气象年鉴、累年簿、 异常气象年表,整理出版资料等。1938年关东观象台出版的《满洲气象资料》,1938~1943 年伪满中央观象台先后出版的《满洲气象月报》、《满洲气象年报》、《满洲气象略表》、 《高层气流观测月报》、《航空气象实况》、《远东苏联气象实况》、《特殊气象报告》、 《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图》、《月出没图》等资料中收入黑龙江地区气象站点累计共50个,资 料年代长短不一,最早起于1905年,最晚194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中央气 象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为黑龙江整编了4个站(每站63个项目)的资料, 于1954年到12月出版。该联合资料室出版的《中国降水资料》一书中把哈尔滨降水资料年代 追溯到了1898年6月。在此期间,沈阳中心气象台也为黑龙江省整编了7个站(每站79个项目) 的资料,于1955年8月出版。这11个站的资料年代早自1909年,晚至1952年或1953年,其间1944~1948 年均无资料。
    黑龙江省进行气象资料整编和出版工作从1954年秋开始。当时哈尔滨气象台资料组通过 对农业、工业、交通、电力、电信、水利、建筑等部门23个单位的调查,集中了各部门共同 急需的项目开始了气象资料整编。整编项目26项、站点16个;采取单项多站逐年序加方式进 行。1955年,针对城市建设的需要,在上级业务部门整编的资料基础上,对5个重点市的资料 做了21个项目的补充和统计(年代1936~1951年),并于1956年1月首次出版1500册。在进行1951 ~1955年气象资料整编的同时,还加紧了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资料清理工作,整编了10个站 (每站73个项目)1909年至1943年的资料,并于1957年11月出版3 000册。这些资料的整编和出 版,使各项生产建设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有了黑龙江省的气象资料作为依据,逐步改变了 过去沿用苏联的气象参数的做法。
    黑龙江省的基本气象资料整编还根据生产和科研的需要进行了逐日气象资料的整编和出 版。1963~1964年,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进行了50个台站1937~196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 《逐日降水量》资料的整编,出版1000册。1978~1980年,整编出版了68个站气温、73个站 降水1951~1977年的《逐日平均气温》、《逐日极端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和《逐 日降水量》资料共2 000册,这次整编首次统计了1951~1977年的逐日累年值(平均值和极端 值)。1981年,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黑龙江省地面气象资料年鉴》 的统计和整编,并于1984年出版500册。
    根据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统计,截至1985年共整编、出版全省各类地面气象资料48 600 册,207 450 473个数据。其中:50年代4 500册,2 757 683个数据;60年代18 400册,31 492 929 个数据;70年代22 700册,42 195 348个数据;80年代前期3 000册,131 004 513个数据, 工作量是50年代的47.5倍。
    黑龙江省的地面基本气象资料整编是采用《气象资料累年簿》上下有机结合进行的。一 翻就有,匆需花费时间和人力从记录档案中去摘取。50年代中期,哈尔滨气象台资料组创立 了单项多站逐年序加的整编方式后,于1960年总结提炼为单站多项式《气象资料累年簿》。 1961年投入业务化,1971年推广到全省台站,并成为各级台站日常资料工作任务之一。1973 年被中央气象局推广到全国气象部门。
    二、阶段性整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5年,在中央气象局的统一部署下,黑龙江省进行了四次阶 段性气象资料整编,由省气候资料室具体组织、指导各级台站进行。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黑龙江省实际需要,整编中增加了体现黑龙江省生产特点和气候特点的项目。例如:1960 年调查发现风力达到5级或以上时,春季会影响小麦、谷子、高粱点籽播种;在秋季高粱穗和 谷子穗在风的作用下穗与穗之间互相碰迭而掉粒。这样就增加了≥5级风日数项目的统计。黑 龙江省冻土变化对许多部门有影响,冻土深、冻结时间长、耕作层土壤在秋末和初春雨季冻 化不稳定。对耕作层土壤全国只统计入冬后的封冻日期和春季的开头化冻日期(即反映最长连 续冻结期)。黑龙江省依本省气候特点,于1971年补充了开始冻结和最后化冻两个日期。这样 从四个日期清楚反映出耕作层土壤由入冬开始冻结,随后又化又冻直至封冻;冻至翌年春季 的头一天化冻,随后又冻又化直至最后化冻的全过程及其特点。同时还增加了各旬冻土深度 和春季各旬解冻深度等项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黑龙江省冬季从地表至地中冻土的年内变化 特征。为适应各市县经济建设的需要,本省台站全部参加了这项工作。
    第一次阶段性整编是1956年。在中央气象局统一计划下进行了《五年气候总结》(即1951 ~1955年气象资料整编),整编项目67项,13个站点。
    第二次阶段性整编1961年开始,历时两年完成,整编了建国后第一个十年(1951~1960年) 的地面气象资料。黑龙江省参加整编的台站69个、整编项目67项,其中:全国指定站点23个、 项目61项,自行增加的站点46个、项目6项。整编成果以单站多项和多站多项综合形式(分月 、旬部分)于1962年出版14 100册。
    第三次阶段性整编是在1971~1974年进行的第二个十年阶段性资料整编。此时,正处在 “文化大革命”混乱时期,各级气象部门克服困难,整编了78个台站、87个项目(其中本省增 加站点58个、项目6项)1961~1970年历年值、累年值和1951~1970年累年值两个阶段的地面 气象资料。于1974年出版17 700册。
    第四次阶段性整编,即第三个十年阶段性资料整编于1981年~1982年进行。这次资料整编根 据经济建设需要,增加了地方性项目55个、37个站点,共整编了81个台站、131个项目的1971 ~1980年历年值、累年值和1951~1980年累年值的地面气象资料。以多项多站综合形式于1983 年出版2 500册。
    三、专业性整编
    专业气象资料整编是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进行的。它的服务对象是基本气象资料整编成 果所不能满足需要的用户。这种整编成果服务的针对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1955年,为配合重点工程建设,哈尔滨气象台资料组应鸡西煤矿管理局的要求,整编统 计了鸡西市地面和地中各项气象资料,并绘制了时间和空间变化图,为其扩建、改建设计提 供了气象依据。
    1958年,国家建设工程部开展了《全国建筑气候区划》,黑龙江省气象台资料室承担了 黑龙江省台站的建筑气候资料的统计整编,并于1961年参加了审定。
    1959年收集整编了12个站点的极端最大风速资料,并于1963年出版300册供有关单位参考 使用。
    1965~1967年黑龙江省气象台资料室整编了71个台站从1951年(或建站开始)至1967年的 《黑龙江省二十四节气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于1968年出版3 000册。
    1967年编写、出版了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的《黑龙江省气象服务手册》3 000册。手册内容 分气象知识、农业气象、气候分析、资料图表四个部分,其中,农业气象部分(由省气象科学 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室提供)含农作物适时早播期、抢播期和品种搭配期气象指标,小麦、大 豆、高粱、玉米、谷子、水稻、土豆、秋白菜生长期有利和不利气象条件,以及霜冻、风害、 稻瘟病、粘虫、蚜虫发生的气象指标。气候分析和资料部分包括黑龙江省四季气候,春季秋 季旱涝情况,以及65个市县各50个项目的气候资料和图表。
    1970年,应黑龙江省军区司令部的要求统计了黑龙江省军事气象资料,编写了军事气候 志。
    1977年,为黑龙江省煤炭研究所设计开发内蒙古自治区伊敏煤矿进行了伊敏气象参数统 计。
    1985年,为哈尔滨钢厂迁址进行了哈尔滨、呼兰大气评价专项资料统计。
    长期以来,各级气象台站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也进行了专业气象资料整编和服务。 据黑龙江省气象档案馆馆藏档案查考,至1985年各地出版的专业气象资料有:大庆气象台编 写的为油区服务的《大庆气象资料服务手册》(1977年),黑河地区气象局编写的《黑龙江省 黑河地区气候资料服务手册》(1982年)。
    据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统计,截至1985年出版气象资料48 600册,其中地面基本气象资 料42 300册,专业气象资料6 300册,详见下表。
    
    四、气象资料信息化
    长期以来,气象资料整编都是靠手工抄写、算盘计算,工作效率很低。在国家气象局统 一规划下,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从1979年10月开始筹备,1980年正式进行地面气象资料现代 化加工处理,进行资料信息化预处理和电子计算机加工处理。
    资料信息化预处理,即按照基本的信息化模式,用手工打键的方法,把《地面基本气象 观测记录日报表》的资料变成电子计算机能够接收的信息记入纸带、磁盘、磁带等载体,并 进行格式检查和质量检查,为实现电子计算机进行气象资料统计整编和分析服务做好预处理。
    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从1979年起先后投入10名技术和管理人员,并于1980年和1983年招 收两批合同制青年职工共24人进行培训,组成资料信息化专业队伍进行工作。首先以国家基 本台站为重点的实时资料(1980~1985年)进行信息化,同时采取倒推进的办法对历史资料进 行信息化。截至1985年,共投资30多万元、耗时25万个劳动日,完成了27亿字符(20 705 站月×13万字符/站月)的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任务,占总任务35亿字符的77%,超额完 成了预期目标。
    按国家气象局定期质量通报,黑龙江省31个重点台站的实时资料信息化质量,1980~1983 年为全国中游,1984年全国并列第二名,1985年全国并列第一名。
    在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过程中,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采取了边建设、边服务的做法。 1981~1985年,对每年进行了信息化的实时资料,通过租用电子计算机的途径及时进行格式、 质量检查,逐年编制《黑龙江省地面气象资料年鉴》提供服务。1985年末装备了CCS~400型 电子计算机、光电机、磁带机,开始了对历史资料信息进行格式和质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