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术活动
一、国内学术活动
1958年黑龙江省气象学会成立初期,学会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气象科学普及活动,通过当
地的报纸、电台和广播站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此外,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探
讨新技术、新方法在天气预报方面的应用,并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1958~1966年,学会活动开始由科普宣传逐步上升到学术交流层次。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会停止活动。
1978年学会恢复活动,并于当年5月14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第二届年会。会上传达了全国
科学大会盛况,学会活动在“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和“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的指导方
针指引下积极进行。会议决定第四季度召开学术交流会议,并邀请辽宁、吉林学会参加指导。
会上就“以低温为重点的长中短期预报方法”“低温对大田作物影响的分析和指标鉴定”(着
重对作物贪青晚熟的气象条件、霜冻危害及指标、影响产量的条件等进行讨论)、“人工降雨、
防雹、防霜经验”“低温的气候成因、规律及长期展望”等课题进行交流。
1980年5月19日在哈尔滨召开第三届年会。会上就东北低温冷害长期预报方法的研究等方
面进行了交流。
1981年,学会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了全国《概率统计天气预报方法》、《农业气象预报》、
《全国山地学术研讨》等学术会议。
1983年,举办了中期预报讲习班,邀请北京大学教授仇永炎、讲师缪锦海、朱兰芬来黑
龙江省讲课,参加者学习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技术方法,开阔了思路。随着大量新设备、
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气象传真机、电子计算技术已基本普及;“MOS”预报、湿有效能量
、诊断分析等新的预报方法开始应用。天气预报研究、农业气象研究和气候研究方面取得了
进展,暴雨、低温、区划、风能资源等方面取得一些新的成果,会员先后在《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气象学报》、《高原气象》等杂志发表了20余篇文章,特别是在车比雪夫
多项式在暴雨方面的应用、多层递阶长期预报模型在长期预报的应用、长期数值预报、森林
气象等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和论点。1984年,《东北低温长期预报方法理论的研究》被评为省
政府三等奖;《黑龙江省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作物气候区划》先后获得省政府科研成果三
等奖和国家气象局颁发的二等奖。由黑龙江省主持,东北三省八单位协作的《对北方作物低
温冷害的研究》被国家气象局授予科研三等奖;《三江平原农业气候资源调查报告》被省政
府评为二等奖。
1984年3月份,在省科协组织召开的黑龙江省自然灾害预测和防治措施会议上,省气象学
会提出了“利用天时,再夺丰收”的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并以简报形式转发全
省,为黑龙江省制订1984年度农作物种植计划和防治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1984年12月7~9
日在五常县召开第四届黑龙江省气象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共105人,会上传达了中
国气象学会60周年纪念大会的盛况;表彰了从事气象事业35年的科技工作者;邀请哈尔滨船
舶工程学院、东北林学院的教授和讲师就世界范围内的新的技术革命和森林气象现状、发展
简史和未来研究、侧重点问题做了学术报告。共收到技术总结、科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共计19
0篇,会上交流12篇,分别就车比雪夫多项式在非矩阵网络上的展开、暴雨预报、长期预报、
“MOS”预报、农业气象及生态环境变化与气象因子关系等问题做了学术报告,其中34篇论文
被评为优秀文章,其作者受到奖励。
1985年8月6~20日在哈尔滨举办了气候模式讲学班,邀请南京大学教授么枕生、副教授
施承年讲课,重点讲授了“能量平衡模式”、“大气环流模式”、“随机动力模式”,省内
外30余人参加。11月23日~25日召开了第一次大气探测学术讨论会,共40余人参加。会议邀
请国家气象局易仕明高级工程师就云天观测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及大气探测未来发展问题做
了专题报告。会上共有8篇文章进行了学术交流。12月25~26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四届二次理
事会,共34名理事参加,会上补选理事成员,增设和恢复有关专业委员会。会议期间听取了
省气象局副局长、省气象学会副理长李黄同志作的全国气象微机开发应用展览会盛况报告;
省科研所副所长白人海做了“专家系统”的报告;省科研所情报室主任、学会副秘书长郑长
贵同志做了“国内外气象业务、科研动态”的报告。
二、国际学术交流与往来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同国际间的气象科技交流有了新的进展。从
1980年初期至1985年,共组织领导干部、高级科技人员共7批、14人次去日本、朝鲜等国家进
行气象科技现代化技术考察,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并两次请日本气
象学专家来黑龙江省讲学,听讲人员达80人次。此外同日本专家协作共同进行“防护林水热
效应”、“防风网应用”等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