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决策气象服务

第一章 公益气象服务

  决策气象服务是气象台站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研究制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决策提供的定期、不定期的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等气象信息服务。
    一、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
    寒潮、霜冻、大至暴雨(雪)、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具有破坏力大、范围广及持续时 间长的特点。为有效地防御自然灾害,1954年3月起,全省气象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政务院发布 的《关于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预防工作的指示》,按照中央气象局颁发的“灾害性天 气警报发布暂行办法”,把寒潮、霜冻、台风、大风、大暴雨(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作为向 党政领导机关服务的主要内容。
    1958年9月底,省、市党政领导机关根据省气象台“国庆节期间有寒潮、急剧降温、降雪” 预报,动员群众积极抢收秋菜,使大部分秋菜抢收在寒潮、降雪之前,减少了经济损失。
    1983年4月28日,林甸县气象站根据省、市气象台的“中雨夹雪、6~7级大风”的预报, 联系本站历史资料,作出29日林甸县将会出现暴风雪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并及时向县政府领 导汇报。县政府当夜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动员全县群众连夜抢险救灾。由于预报准确、服 务及时、指挥得力,全县无一人伤亡,保护了县郊29处塑料大棚、温室,免受损失;保护县 糖厂700吨原料糖未遭雪雨浸泡,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风雪过后,仅用3天时间,全县全 部恢复了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保证了工农业生产正常运行。
    二、长期天气预报服务
    1956年省气象台开始转发中央气象台的《天气展望》中关于黑龙江省的部分内容,并报 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参考。1958年起,省、地区(市)、县气象台站开始试作年、季、月的长 期天气预报,送发到当地党政领导机关参考。60年代初开始试作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农业 气象预报、农业产量分析预报及农业气候分析报告。至80年代,长期天气预报已成为各级党 政领导机关部署生产、组织防灾、抗灾的重要决策依据。
    1983年全省范围内出现连续低温、多雨、寡照、热量不足的低温冷害天气。各级气象台 站多次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提出防御措施和建议。松花江地区气象局除年初向地委、行署 提供了1983年是低温冷害年的长期天气预报外,在3月份行署召开的有县、乡、村领导参加的 科学种田会议上,详细地分析了1983年将出现低温冷害的科学依据,引起了与会领导的重视。 由于及时采取了增加早熟品种、扩大小麦播种面积、加强田间管理等抗低温措施,当年全区 粮食总产获历史上第四个丰收年。合江地区气象局1月就提出了“春雨稍多有涝象、夏季气温 偏低、有阶段性低温”的长期天气预报,在2月下旬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上印发了地区气 象台的天气预报。3月下旬,地区气象台又召开了1983年应用气候专题讨论会,提出大田作物 选择中、早熟品种,扩大小麦播种面积的建议,全区小麦获得了历史上最好收成。林口县原 计划压缩小麦播种面积,根据县气象站的有低温冷害的长期天气预报,实播小麦21万亩,比 原计划增加了8万亩,获得了大丰收,增加收入792万元。克山县根据低温冷害的天气预报, 压缩了喜温作物,小麦播种面积扩大到10万亩,全县小麦亩产突破150公斤,最高亩产达350 公斤,仅此一项,全县就增产50万公斤,价值175万元。抚远、饶河县均扩大小麦播种面积3 万亩以上,经济效益达75万元。据省农办统计,根据省气象部门低温冷害的长期气象预报, 大多数地区、县调整了小麦播种计划,全省实际播种小麦3 138万亩,比原计划多700多 万亩,总产达425亿公斤。
    1985年,根据省气象部门“春季西旱、东涝,对麦播不利”的长期天气预报,全省各地 纷纷调整作物种植计划,小麦播种面积为2 700万亩,比原计划减少500万亩,大田播种 面积由缩小10%改为增播20~30%,部分小麦地改播为大豆,仅齐齐哈尔、绥化、松花江、牡 丹江地区就扩大大田播种面积7000万亩。在当年春旱、夏涝、台风北上袭击等3次异常天气条 件影响下,仍取得了全省农业较好收成。
    三、关键性天气服务
    1983年6月11日、15日,省气象台相继向省政府提供了低温多雨的天气预报,建议抓紧时 机抗低温、战草荒、促早熟。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抗低温战草荒”的紧急有线广播大会,组 织化肥调拨,各地及时采取石油助长剂、锄前蹚一犁、增施磷肥、深松。稻田浅灌等措施提 高地温。密山县政府根据气象站提供的低温多雨的预报,召开了电话会议,动员全县农民冒 雨铲蹚,在县广播站反复广播县气象站作出的7月初将转为晴好天气的天气预报,稳定人心,从 而增强了夺取丰收的决心和信心。
    1984年,黑河地区麦播到4月26日只完成计划的288%,大田播种尚未开始,各级领导和 广大农民都很着急。根据黑河地区台提供的5月上、中旬为高温少雨天气、有利麦播的天气预 报,行署积极组织抢播小麦,春播生产形势迅速好转。到5月15日,比历年同期提前10天完成 麦播计划,至5月底全部完成了大田播种计划,使当年的播种进度、质量、出苗率都好于上年。
    1984年,拜泉县政府根据县气象站报出的春季有卡脖旱,应缩小小麦播种面积,扩大玉 米播种面积的建议,减少小麦播种面积20万亩,扩种玉米40万亩,当年全县粮食增产10万吨, 合人民币248万元。
    1984年春末夏初,双城、讷河、肇东县政府根据县气象站一次性透雨的预报,及时调回 人力、物力,停止抗旱安排,分别节约抗旱经费10万元左右。 合江地区气象台1984年7月20日预报月底到8月中旬有1~2次大雨或暴雨,局部地方有洪涝 灾害。地区行署将天气预报全文发至各县,要求全区抓紧有利天气抢收小麦。到8月13日,比 上年提前9天完成麦收,避免了8月20日~22日的大暴雨的侵袭,减少经济损失216万元。桦川 县原计划20日至25日收完小麦,县气象站提出“紧急抢收小麦”的建议后,县领导于8月1日 召开全县紧急电话会议,部署人机结合抢收小麦,到8月13日全县小麦已抢收95%。8月13日到 月末全县连续降雨日达17天,雨量达150毫米,如不及时抢收,将损失360万斤小麦,价值65 万元。
    1985年春,省气象台服务中心分析预报全省将出现春、夏连旱,局部有“卡脖旱”的天 气。4月19日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出5月20日到初夏,土壤刹浆,降水少、气温高,齐齐哈尔、 绥化、松花江、牡丹江等地均有不同程度旱象,应抢墒早播、秋霜春防的建议。由于预报准 确、及时,使全省大部地区抢在6月上旬进行抢种、补种、移苗,顺利完成了3 000万亩 大田的播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