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服务

  黑龙江省地理纬度高,地形复杂,干旱灾害及低温冷害严重,霜冻、冰雹天气发生频繁, 给农业增产增收造成严重危害。人工降雨、防雹、防霜成为气象部门直接为农业防灾减灾服 务的手段。
    一、人工增雨作业
    1959年起,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开展了飞机播撒干冰降雨试验。
    1966年5月22日至6月20日,在大庆地区进行了飞机人工降雨试验作业。在近一个月的时 间内,抓住有利天气,飞行作业7架次,其中有6架次飞行作业取得明显效果。6月5日,飞机 于7时50分起飞,飞行作业1小时30分钟 ,作业影响区降雨量比非作业影响区降雨量平均增加 7.8毫米,最大雨量中心为17.5毫米,彻底解除了旱情。
    1967年起,飞机人工降雨作业扩大,为全省旱区,重点为西部旱区服务。1969年4月20日 作业效果最为突出。飞机于晨8时起飞,沿黑龙江省与吉林省松花江一线飞行作业。作业区下 方(影响区)出现一个明显的增雨带,比非作业影响区平均增加雨量15.8毫米,降雨中心最大 雨量达到40.1毫米。
    1967年5月下旬,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严重。5月23日,省军区和省革命委员会组成的 大兴安岭地区防火前线总指挥部发出命令,要求人工降雨作业队赴嫩江机场进行灭火作业。 5月29日,进行黑龙江省首次飞机人工降雨扑灭林火作业。虽然由于云层含水量小等客观原因, 降雨量很小,但开创了飞机人工降雨扑灭森林火灾的新的途径。
    1969年5月3日,大兴安岭小二沟一带发生森林火灾。5月5日,飞机降雨作业影响区降大 雨(29.8毫米),火势得到有效控制。当晚12时10分,大兴安岭地区前线防火总指挥部发出电 报,表扬人工降雨作业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做出贡献,并表示感谢。
    1975年7月2日进行增雨飞行作业。飞机作业返回途中,在4 000米高度观测到雨量加大, 作业影响区平均降雨量为18毫米,比非影响区平均增加10毫米左右,最大降雨中心(双城、五 常县)为228毫米。人工防雹作业也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至1976年底,全省飞机人工降雨作业148架次,主要利用尿素为催化剂,60~70%飞行作 业取得增雨效果。1980年飞机降雨作业9架次。
    1981年至1985年,飞机降雨作业停止。
    二、人工防雹作业
    1970年起省气象部门开始进行土火箭人工防雹作业,取得一定效果。
    1971年,6月15日在宾县乌河公社进行人工防雹作业后,非防雹区普降苞米粒大小的冰雹, 最大的如蛋黄大小,苞米叶子打成条状,黄豆打成光杆。而防雹区内只降了一阵大雨,未出 现雹灾。群众编成顺口溜称赞人工防雹作业“空炮一响威力大,以到云里开了花,从此不怕 雹子下,社员心里乐开花”。
    1980年起开展’三七”高炮人工降雨、人工防雹试验,并在进行试验研究的同时,对社 会开展防灾抗灾服务。37个县市开展了人工土炮防雹,累计受益面积12万余亩。
    三、人工防霜作业
    60年代初期,各级台站利用熏烟喷灌,燃防霜弹等方法进行人工防霜试验。
    1978年由于当时低温冷害霜冻严重,遵照国家领导人及省委、省政府指示进行了大规模 防霜作业,普通增温1度左右,对于霜冻及轻霜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受到省委、省政府及 基层群众的好评。但因规模大,难以实施,组织不好,效益难以保证,决定停止。1980年以后,人工防霜的重点改为试验研究,不进行大面积防灾作业。
    1984年,全省气象部门拥有人工降雨防雹三七高炮92门,农场总局拥有30门三七高炮, 51个县建土炮炮点6 351个,土炮18 643门。针对高度、效果、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高炮抗旱作业效果明显,不少地方发展高炮人工降雨、防雹工作。1984年4月18日在宁安县召 开的全省人工降雨防雹工作会议上决定全省停止使用土炮进行防雹降雨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