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专业气象情报服务

  黑龙江省专业气象情报服务以农业气象情报服务为主,即对前期农业气象条件进行综合 分析,使各级政府领导和农业部门及时了解前一时期天气变化的特点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便于科学地安排生产、抗御自然灾害夺取农业丰收。
    黑龙江省开展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内容分为定期、不定期两种。
    一、定期农业气象情报服务
    定期的农业气象情报包括农业气象旬报、月报、季报和年报,较为系统地提供各时期的 农业气象资料。
    省气象台从1958年开始发布农业气象情报,各地区(市)县气象台站陆续开始制作农业气 象情报。在每年3~9月作物生长季节,定期编写过去10天内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气象条件、 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状况、主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并提出生产建议,即《农业气象 旬报》,发送当地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
    自1960年起,制作提供农业气象候报(5日)、月报、年报。从不同时段反映农作物生长状 况、后期的天气趋势预报、生产措施及建议等。
    1960年开始,全省气象台站普遍开展了农业气象调查,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经验分析,提 出了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的农业气象指标,包括小麦播种期及各发育期热量和水分指标;大 豆从播种到成熟各时期的农业气象指标;玉米受低温危害的气象指标;玉米水分临界期指标; 玉米辅助授粉气象指标;玉米、高粱、谷子各发育期农业气象指标;马铃薯发生晚疫病的气 象指标;各种农作物霜冻害的气象指标;风对农作物危害的气象指标;秋白菜收获期的气象 指标等。这些农业气象指标,在当时编写农业气象情报、制作农业气象预报、开展农业气象 服务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开展农业气象情报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农业气象情报逐 渐成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气象情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71年起部分台站恢复农业气象情报服务。
    1973年,省气象台增加发布10天和1个月的《天气气候概况》,介绍全省范围的降水、温 度、风、日照、积温、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1984年后更名为《气象旬 报》、《气象月报》。
    1978年,为配合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在原有气象情报服务基础上增加了春季(3~5 月)、夏季(6~8月)、秋季(9~10月)、冬季(11~2月)以及作物生长季(4~9月)、全年的专 题气候情报材料,分别反映各季及全年的全省各地的气象条件及对以农业为重点的各行各业 的影响、各种异常天气、重大天气的情况、成因及影响等。
    二、不定期农业气象情报服务
    不定期的农业气象情报主要针对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从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提出需 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此种情报有资料、有分析、有观点,针对性强、服务及时,深受各级领 导和生产部门的欢迎。
    自1961年春天开始,省气象台及各地市县气象台站发布土壤《墒情》。1978年春,气候 干旱。龙江县气象站对本县数个有代表性的公社的墒情进行了观测,并对其变化特点和趋势 及几十年来当地土壤墒情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的根本措施意见, 引起县领导的重视,嫩江专署转发了县气象站的报告。
    从1971年开始,省气象台等一些台站,不定期发布《雨情》,报送省、市、县各级领导 和防汛指挥部门。
    1972年,省气象台对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进行了分析,1973年初向省 政府领导及农业主管部门正式提出“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低温冷害、旱、 涝三种自然灾害”的报告,引起省政府领导及农业主管部门的极大重视。
    1978年以来省气象台小范围向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制作发布《气象参考材料》, 专题反映异常气候、重大天气和年度天气趋势、旱、涝、汛情等情报,并提出年度作物品种 配置、播种比例和生产建议,供领导内部参考。
    1980年后,全省各级气象台站配合吉字号玉米育苗移栽等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开 展了气象情报服务。1985年水稻推行旱育稀植新技术,中南部地区的部分气象台站进行了试 验、观测,为新技术推广提供气象预报、气候资料及现场服务,受到农业部门及农民群众的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