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气象台站网

  一、国家气象台站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解放战争尚未结束,1950年全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斗争。 气象部门的首要任务是适应军事的需要,特别是空军的需要,并兼顾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工 作。按照“分区建设,集中领导”的原则,东北军区司令部气象处直接领导,接管、整顿了 现有的7个气象站(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嫩江、鸡西、克山)。1952年,黑龙 江地区首批新建8个台站,使气象台站总数达到15个(其中:气象台2个、气象站12个、民航专 业气象台1个)。
    1953年,全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气象部门由军队建制转为政府建制, 担负着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双重任务。黑龙江地区在继续建设以天气观测为 主的气象站的同时,开始建设以气候观测为主的气候站。1954年首批建立4个气候站后,为配 合农垦部门开发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建设农场的需要,加快了气候站的建设步伐,至1956 年,新建的49个气象台站中,气候站占27个。1957年4月,在大兴安岭漠河镇建起了中国最北 边陲的气象站——漠河气象站(北纬53°28′、东经122°22′)。截至1959年,黑龙江省气象 台站达112个。其中:气象台5个、气象站28个、气候站79个,基本实现了“专专有台、县县 有站”的目标。
    在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根据国家气象局的统一部署,黑龙 江省气象局从1960年底着手对气象台站进行调整,把为专业部门建立的气象台站移交给相应 部门(见表5—3),国家气象部门予以技术指导;专业部门和气象部门不需要的气象站撤消(见 表5—4)。1961年1月,建立抚远气象站(北纬48°22′,东经134°17′),也是我国每天最先 看到旭日东升的陆地气象站。
    
    
    
    
    1962年1月至1969年10月全省新建气象站11个,撤销气象站6个。
    1969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所属27个气象台站移交黑龙江省气象局管理。
    1970年1月至1975年12月全省新建气象站5个,移交给农垦系统管理的气象站4个。
    1979年8月20日,呼伦贝尔盟27个气象台站移交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至1985年,黑龙江省有国家气象部门建制的气象台9个,国家基本测报站32个,一般气象站41个,此外,还有2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共84个气象台站(见表5-5)。
    
    
    
    
    
    二、专业气象观测站网
    气象台站的观测业务包括气候、天气、航空天气、农业气象、高空气象、太阳辐射、天 气雷达、气象卫星等多种,每个站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规定,承担一项或数项业务,组成不同 专业的观测站网
    (一)气候观测网
    气象观测是气象台站最基本的观测。它是为连续定时观测大气变化,记录和积累气象资 料,供了解气候状况、研究和开发气候资源则设立的。站与站之间的距离约50公里。气候站 共分四级:一级为基准气候站,每天进行24次观测;二级为基本气候站,每天进行4次观测; (两者组成国家气候站网);三级为一般气候站,每天进行4次或3次观测;四级为辅助气候站, 每天3次观测(两者作为国家气候站网的补充)。至1985年,黑龙江省有二级气候站31个,三级 气候站50个。
    (二)地面天气观测网
    地面天气观测网由承担定时地面天气观测,实时收报,为国际国内提供天气情报的台站 组成。站与站之间距离一般不超过150公里。地面天气观测站按每天拍发地面天气报告的时间 和次数分为三级:一级基本地面天气观测站,每天进行6~8次定时观测和发报;二级基本地 面天气观测站,每天进行4次定时观测和发报;三级为一般地面天气观测站,按所在省、地区 气象台的天气预报需要,每天定时观测,拍发若干次小图报。1985年,黑龙江省有一级基本 地面天气观测站30个,二级地面天气观测站43个,三级站8个。
    (三)高空气象探测网
    高空气象探测网由利用无线电、雷达等设备探测高空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 气象要素的垂直廊线,实时编发高空气象电报的台站组成。高空气象随高度增加受下垫面的 影响逐渐减小,所以站与站之间距离通常为300公里。高空气象探测站分两级。一级高空气象 探测站(亦称无线电探空站),用无线电控空仪器和雷达对高空气象状态每天定时进行两次综 合探测并发报,供分析高空大气变化和天气预报使用。有的站每天在02时用气球和雷达增测 一次高空风向、风速,供民航和空军使用。二级高空气象探测站(亦称测风站),利用光学经 纬仪和气球只对高空风向、风速进行两次定时观测并发报。1985年黑龙江省高空探测网由4 个一级站、2个二级站组成。
    (四)航空天气观测网
    航空天气报告站网,主要是提供军事和民航安全飞行所需要的航空天气报告和危险天气 通报(简称航危报)。分为固定和预约两种航危天气报告站。固定航危报站,每天按固定时段 (或24小时或03~20时)每小时或每半小时观测,拍发一次航空天气报告。其间,当发现有危 及飞行安全的重要天气现象时,随时拍发危险天气通报。预约航危报站,由使用部门根据需 要通过电报临时预约,气象台站在规定日期和时段内拍发航危报。至1985年黑龙江省航危报 站共43个,多数为预约航危报站。
    (五)农业气象观测网
    为农业服务需要而开展各种农业气象专业观测的气象观测网。1953年起依地形、气候、 土壤、农业、林业、牧业、经济作物种植重点开发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建立有代表性的 气象台站。农业气象观测站按观测项目多少和服务范围分为三级。一级为农业气象试验站, 既是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的基地,又是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网的骨干,进行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和 系统的农业气象观测、记录,积累气象与农作物平行观测资料,拍发农业气象情报。二级为 基本农业气象站,是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网的主体部分,按全国和省级农业气候区划需要设立。 主要进行系统的农业气象观测和拍发农业气象情报。三级为一般农业气象站,根据地方的需 要设立和进行观测。1954年佳木斯气候站承担农业气象观测任务。至1960年有农业气象试验 站5个,至1962年发展到13个,至1985年黑龙江省有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3个(其中林业气象试 验站1个),二级基本农业气象站15个,三级一般农业气象站26个。
    (六)太阳辐射观测网
    太阳辐射(亦称日射)观测站,为研究太阳辐射,开发利用太阳能而设立。按观测任务和 项目分为两级。一级太阳辐射站,进行太阳总辐射等基本项目和辐射平衡观测,少数同时进 行热量平衡观测。二级太阳辐射站,只进行太阳总辐射等基本项目观测。至1985年黑龙江省 有一级太阳辐射站1个,二级太阳辐射站2个。
    (七)天气雷达探测网
    天气雷达探测站主要用于监测台风、强降水等天气系统,分两级。一级为基本天气雷达 站,由5厘米波长(713型)的天气雷达组成雷达监测联防网,监测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二级为一般天气雷达站,使用波长3厘米(711型)的天气雷达,主要为当地天气预报工作服务。 至1985年黑龙江省有一级天气雷达站1个,二级2个。
    (八)卫星云图接收站网
    气象卫星的出现,开辟了从宇宙空间探测天气变化的新途径,卫星云图接收站的主要任 务是定时接收气象卫星传递的资料。截至1985年,主要是接收国外气象卫星提供的云图资料, 对于监测台风和大范围的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有显著作用。黑龙江省有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 1972年初起,用国内研制的低分辨率接收设备接收美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发送的资料,后来设 高分辨接收装置又接收日本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发送的资料。
    
    
    
    
    
    
    三、各专业部门建制的气象台站
    (一)民航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军委气象局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商定,黑龙江地区气象管 理部门协助民航部门于1955年在哈尔滨飞机场(即马家沟机场)建立了民航气象站,建制归民 航部门。随着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为了加强和改进民航气象保障,国务院决定自1956年1月 起民航系统的气象单位改为国家气象部门建制,实行双重领导。1957年5月成立民航哈尔滨气 象台。根据开辟新航线的需要,开始建设以机场、航线为重点的定时气象测报网,先后在齐 齐哈尔(1957年)、黑河(1958年)、依兰(1958年)、佳木斯(1958年)建立了民航气象台(站、哨)。 民航气象台(站)的主要任务是对安全飞行有影响的气象因子和天气现象进行观测和制作航线 天气预报。
    1961年2月,黑龙江省气象局按上级指示,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民航气象台(站) 移交黑龙江省民航管理部门建制和管理。为了保证民航飞行安全,及时收集定时气象情报, 做好航线天气预报,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有关台站为民(军)用航空提供固定或预约航危报。
    1961年2月,民航齐齐哈尔气象站撤消。1962年2月,民航佳木斯航站气象台随航站一同 撤消。1966年重建。1969年民航黑河站气象站随航站撤消。1979年民航依兰站气象哨随航站 撤消。1985年民航黑河站气象台重新建立。
    截至1985年,黑龙江省民航管理部门共有3个民航气象台(哈尔滨、佳木斯、黑河)。
    (二)农业部门
    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1948年在国营通北机械化农场(现赵光农场)开始进行了首次气象 观测。50年代初,随着农场的开发和创建,一批农场专业气象站相继诞生,形成了垦区早期 气象站网的雏型。1955年起,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农场气象站(当时均称气候站)由黑 龙江省气象局统一管理。
    60年代初,省气象局按上级指示,先后分期分批将37个农场气象站下放农场自行管理使 用。
    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以后,召开了农场气象工作会议,明确了农场气象工作的任务, 调整了气象站网,决定将所属36个农场,气象站划分为一、二类气象站和科研所气象站。一 类气象站除气候观测外,还必须进行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旬报,土壤水动态、 杂草预报,旱涝规律分析及预报等。二类气象站主要进行农业气象观测及天气预报。科研所 气象站主要以田间小气候的观测为主,结合农业科研工作进行有关项目的气象观测。
    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将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和省农业厅所属大部分农 场以及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同期各师成立了中心气象站。至此黑龙江垦区气象站点达102个,技术人员600余人。
    1976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消,在原基础上成立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气象工作 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引进了711测雨雷达5部,气象传真机92台套,卫星云图接 收机6部,各类型号的计算80多台套,改善了气象探测手段,提高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水平。 在职气象技术人员中,有300多人达到大、中专的专业知识水平,使气象队伍的知识结构有了 很大的改观。
    截至1985年,黑龙江省共有农场专业气象台站91个,其中农场气象台6个,气象站85个。 详见表5—7。
    
    
    
    (三)石油部门
    根据大庆油田开发和油田工业农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气象局于1966年10月将原在牧 区建立的萨尔图气象站移交给大庆石油管理局,后发展为大庆市气象台。1973年开通省气象 台与大庆市气象台的电传线路。
    截至1985年,大庆市共有石油专业气象台站3个,其中气象台1个,气象站2个。
    (四)水利部门
    由于水利事业的特殊性,历来在网络密布的江、河、湖泊广设水文观测站。它们在进行 水位、流量、流沙、水温、冰凌等观测中也进行与其有关的气象项目观测,特别是对雨量的 观测比较普遍。截至1985年,黑龙江省共有602个含有气象观测项目的水文观测站(含降水量 和蒸发量观测的水文站150个,含降水量观测的水位站24个,雨量站428个)。由于水利雨量站 点设在河道附近,受局地地形地势的影响,观测到的降水量通常比气象部门设在空旷有代表 性地段观测到的降水量要大,易测得暴雨特大值。从探测大气降水角度,水利部门的雨量站 加大了雨量站网的密度,对于提高降水量特大值精度观测和认识局地降水量特征方面起到重 要的作用。
    另外,军事部门也设有气象站,它们自成系统。
    截至1985年,黑龙江省各专业部门建制的(军事部门除外)气象台站和雨量站共699个。见 表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