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先秦时期人口

  一、人口分布
    新石器时代,黑龙江地区古人类从原始人群步入了氏族社会,逐渐形成了按血统关系组 成的比较固定、各具特色的氏族部落集团,即肃慎、东胡与濊貊族系,过着母系氏族公社的 部落生活。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是亲属,并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一般有几十个人至上百人 。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逐渐由从事渔猎向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过渡。
    从新石器时代起,黑龙江地区的气候转暖,冰川、冰河开始解冻,河流水量增大。一些 温带植物开始繁殖起来,原始森林茂密,江河湖泊里繁衍着各种鱼类。这些丰富的资源和温 和的气候,为黑龙江地区的早期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息繁衍条件。大约距今4000年以前,即 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由山东半岛经长山列岛、辽东半岛传入黑龙江东部牡丹江地区① (①张泰湘《黑龙江古代简志》75页。)。随着气候的转温,华北地区和山东半岛的人类, 经过热河山地和辽东半岛,又一批一批地进入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新石器文化。 抚远县亮子油库文化遗址是我国最东北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分为距今7000年、 6000年、2000年等5个阶段;黑龙江东部密山地区兴凯湖畔文化,距今6000多年;西部嫩江流 域、齐齐哈尔昂昂溪文化,距今约5000年以上;东南部地区镜泊湖畔的莺歌岭下层文化,距 今4000余年。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黑龙江全境。近几年内,在黑龙 江省境内的今哈尔滨、肇源、肇州、安达、泰来、杜蒙、富裕、讷河、依安、德都、嫩江、 黑河、呼玛、牡丹江、海林、宁安、东宁、依兰、勃利、佳木斯、鹤岗、鸡西、虎林、密山 、抚远、饶河等28个市、县发现了30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滨 海地区(今属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发现了6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原始居民活动范 围扩大了,并在6000至5000年前就形成了以渔猎游牧经济为主、原始农业为辅的原始氏族和 部落。人类活动开始频繁起来了,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相一致,均处于传说时 代。3000多年前,人们便开始了定居生活,把吃不完的动物喂养着,开始了畜牧业和农业生 产,但是打猎和捕鱼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莺歌岭下层,曾发现两座带有火炕的穴居房子, 约40平方米,这是母系氏族家庭的住房。入冬时还把吃不完的鱼窖藏起来,以供严冬时节食 用。
    在黑龙江地区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比其所发现的旧石器古人类活动遗 址数量增加了数倍。上述古文化遗址说明,这一时期的人口逐渐增多了,人口活动的范围也 在不断扩大。有人考证,在渔猎时代,东北地区内的大小兴安岭、乌苏里江与兴凯湖畔从事 狩猎与捕鱼经济的原始居民的人口密度为每10平方公里1人以下① (①《东北要览》第三编 ·东北人口经济阶段。)。在黑龙江省45.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口密度,若平均每平方公 里有0.01人,则全省约有4500人。若以平均每100年人口增长5%、每2000年人口翻一番,则 估计在公元前6000年时,现黑龙江省境内人口约为1万余人;公元前4000年时,省境内约为2 万余人。到公元前2000年,黑龙江省境内人口约为4万人。这时,黑龙江地区进入尧、舜、禹 传说时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110年为夏禹之初,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出现了国家 ,但部落联盟和部族仍遍布国中。“禹会诸候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②(②《左传》,哀 公7年。)。可看作为1万个部族(落),全国人口为1355.4万人③(③晋朝皇甫谧《帝王世 纪》。)。平均每个部落约1355人。每个胞族136人,每个氏族14人,这和山顶洞人这个“只 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人口差不多。
    在夏代(公元前21世纪),即4080年前,全国人口为1355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4 1人。根据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以及牡丹江、绥芬河、兴凯湖流域,加上黑龙 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密集程度估计,在商初(公元前1100年 )时黑江地区人口总数约为10万人,其中黑龙江省境内约为8万人。公元前405年,即东周时 期,黑龙江地区人口应达到13万人,其中黑龙江省境内估计为12万人。
    商代和西周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古代先民则由东向西,逐渐形成了东部三江平原的肃慎 族、西部地区的东胡族和中南部地区松花江沿岸的濊貊族系。这些族系中,又分为许多支, 每一支中又有若干部落,分散居住各地,各自独立活动。史书上的所谓“诸国”,实际上是 诸个部落,并分别由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由渔猎时代进入畜牧时代,并已知 锄耕,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二、肃慎人口
    肃慎人,是中国史籍记载最早的东北原始居民,也是中国史籍记载中东北地区最早与中 原王朝发生朝贡关系的古老民族。肃慎,又称息慎、稷慎,都是“女真”的同音异译。在通 古斯语中肃慎是“人”的意思,当系该族人的自称。
    肃慎人,分布在以三江平原为中心的黑龙江东部和北部地区。公元前20世纪,距今4000 多年前时,在今蚂蜒河上游尚志县一带,生活着一支以农业、狩猎和采集作为谋生手段的肃 慎先民,他们所使用的石器,与辽宁一带新乐文化下层及红山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在今镜 泊湖宁安地区也分布着一支从事农业和渔猎的肃慎先民。从当地莺歌岭遗址出土的石器、陶 猪和一些农具看,那里氏族部落已从事较为稳定的原始农业,但渔猎经济仍占有相当大的比 重。
    《山海经》将肃慎人的地理分布位置定在不咸山(今长白山)以北一带,牡丹江、绥芬 河、乌苏里江、松花江与黑龙江流域均定为肃慎人的活动区域。西周以前,肃慎人已由渔猎 时代逐渐进入畜牧时代,而后进入半耕半牧时期,其民居无定所。先秦时期至两晋,今阿城 地区及其以北也是肃慎人居住和活动的地区。“肃慎之国在白民北”①(①《山海经·海外 西经》。)。肃慎的南边是白民。“白民”即为“貊”民,其北界大抵在今吉、黑两省交界 一带。春秋、战国时期,肃慎族人就同东胡及其后裔鲜卑、室韦和夫余等黑龙江古代民族接 近或杂居,并且逐渐由东向西游动和迁徙,历经秦朝和汉朝,其活动中心已移至哈尔滨东南 一带。
    肃慎之名见于《周书》、《左传》、《国语·鲁语》、《史记》、《五帝本纪》与《孔 子世家》等书。早在公元前2100年,即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公元前 11世纪的西周时,肃慎继续贡楛矢石砮。周天子还令人在箭杆上刻写“肃慎氏之贡矢”,分 赐诸侯,认定东北地区为周朝的“北土”。肃慎地出产四不象(即麈)和海东青(隼),善 养猪,往往择居在河湖岸边,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出现了半地穴式的居民址,呈长方型或 方型,南北座向。从史书记载来看,肃慎人穴居屋形构造,深5米左右,南北20米,东西10米 左右。类似现今黑龙江地区冬季挖的菜窖形,上盖以土,口在上边或旁边,用梯出入。肃慎 人的居民点一般是由20~50个半地穴组成的原始村落,即相当于现今的20户~50户组成的居 民村屯,反映了当时氏族公社制度下聚族而居的特点。在黑龙江南部宁安镜泊湖畔,还有带 火灶的母系氏族家庭穴居房子,约40平方米,说明在三四千年前,这里的原始先民已经定居 ,并从事原始农业。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肃慎族人主要是居住在今黑龙江省东部。在黑龙江以北及乌苏 里江以东滨海地区也居住有肃慎人。先秦以前(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居住在黑龙江 地区的肃慎人口总数当为10万人左右,其中居黑龙江省境内的约为9万人。
    肃慎人后裔是汉时的挹娄人,南北朝时的勿吉人,隋唐时的靺鞨人和渤海人,辽、金、 元、明演变为女真人,清代称满洲人,中华民国称满族人。现今赫哲人与鄂温克人,也是肃 慎人的后裔。
    三、东胡人口
    东胡,也称“土方”或“屠何”。《管子》尹知章注:“屠何,东胡之先世”,是指东 胡为屠何之后裔。《山海经·海内西经》称:“东胡在大泽(即今之达赉湖)东”。东胡“ 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将“东胡、山戎”并提,是说山戎与东胡为邻。山戎在唐虞以前即 已出现,而东胡至商时出现,说明两族关系的密切与融合。《史记》还记载,春秋时“燕北 有东胡、山戎,各分居奚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说明他们尚 处于氏族部落阶段,还未形成为统一的部落联盟。直到战国继山戎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个较 大的东胡部落联盟。其中包括了许多族属相同而名字各异的大小部落,如后来的乌桓和鲜卑 ,即所谓东胡为“乌丸之先,后为鲜卑”。
    在黑龙江西部大兴安岭两侧,早在唐尧、虞舜时代即已存在着从事游猎经济的土著居民 ,是为山戎、东胡先人的遗裔。公元前1800年前后,以嫩江流域为中心,东达张广才岭西麓 ,南抵洮尔河流域,西止大兴安岭,北到小兴安岭脚下,是拓跋鲜卑的先祖东胡的游牧区域 ,较肃慎之先进入青铜文化时代,已过着原始畜牧狩猎的生活。从男女墓葬中发现,男子多 以骨枪头、骨鱼镖、骨刀梗、压制石器等为随葬品,是男子从事渔猎的反映;在女子墓葬中 出土了切割器、压制石镞和骨枪头等,反映出女子不仅从事家务劳动,还担当渔猎生产,男 女处于平等地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山戎—东胡一鲜卑族系的先民们,世居山林地区,以狩猎和游牧为业。当他们逐渐游动 在黑龙江上游、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之中时,射猎和采集成为主要谋生手段,他们用兽皮制 作衣服,以桦树皮制作生活器皿。当他们走出森林,散居溪谷和草原以后,又以游牧为主要 谋生手段。
    先秦以前,东胡族人大体活动在东北地区西部,黑龙江上游与黑龙江西部地区。秦代初 期,东胡族人被匈奴击溃,除部分族人沦为匈奴的奴隶外,余下的分解为乌桓(乌丸)和鲜 卑两个族系。汉晋时,鲜卑族的一部分人生活在今黑龙江西部各县及黑河等地。南北朝时, 生活在嫩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有室韦;隋唐时有蒙兀室韦。其后裔以室韦各部为主体形成 的蒙古族人以及鄂伦春族人、达斡尔族人与锡伯族人等并存至今。而“蒙古”就是室韦中“ 蒙兀”的音转。
    东胡族人口数量,史载很少。先秦时期,居住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的东胡族人约为5万人, 其中在黑龙江省境内的东胡族人为1万人左右。
    四、濊貊人口
    濊貊,或称秽貊,是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古濊族和貊族系统的总称。 西周以前,濊、貊单称,濊分布在今嫩江、松花江中游和绥芬河与图们江流域,为渔猎部落 ;貊分布在今辉发河、鸭绿江、辽河流域和辽东半岛,为游猎或游牧部落。先秦以前,濊和 濊貊两个主要族群混合成为有着共同语言和风俗的 貊民族共同体,已是以农业为主,结合畜牧、渔猎的民族了。
    濊貊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很广。唐虞三代及夏商周秦时代,濊貊族人主要居 住在松花江中游、呼兰平原与嫩江流域等冲击平原地带。春秋时期,北部濊貊族人的活动中 心地区是在嫩江和松花江汇流地带。今讷河、肇源、富裕、林甸、肇东、依安、望奎、泰来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宾县、巴彦等地,均为濊貊族人的活动地域。而地跨吉、黑两 省的松辽平原,乃是濊貊族人的活动中心地带。在今东宁县大肚川乡发现的团结文化遗址, 被认为是公元前420年至公元65年(战国中期到西汉末期)濊貊系北沃沮人的文化遗存。从出 土的文物表明,濊貊人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世纪之间,一直在当地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并已进入早期铁器时代。其同类遗址在东到日本海,西至老爷岭,南抵图们江,北达兴凯湖 的广大范围内均有发现,且以绥芬河流域较为密集。今绥化、海伦、望奎、庆安、兰西、木 兰、汤原、铁力、绥棱、通河、嫩江等10余县,为战国时代貊族人居住地;今齐齐哈尔、嫩 江、富裕、呼兰等市、县从商周到秦汉时期,一直是濊貊人集中居住与活动的重要区域;而 今龙江、拜泉、安达、克山、肇州、肇东、青冈、泰来、林甸、明水、依安、杜蒙、甘南与 德都等14县地,则是濊貊人与肃慎人杂居之地。
    大约于战国时期,濊貊族人口开始分化。首先是在公元前400年前后从松辽平原兴起的濊 族后裔形成夫余人,在东北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民族政权夫余国,在黑龙江各 大族系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又较早结束了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北魏时灭亡。濊貊族系的多 数人口则逐渐与肃慎、东胡族人后裔融合,成为中国人口史上已消亡的民族了。
    濊貊族人口数量,史籍多有记载。《汉书·武帝本纪》称,地处黑龙江南部 地区的“东夷濊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是说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濊君南 闾等率28万人归顺汉朝,汉封其地为苍海郡。公元前108年(元封二年),汉以濊貊地置玄菟 郡,以朝鲜地置乐浪郡。公元前3~4世纪,居住在松花江与嫩江汇合处以南地区的夫余人, 建国时总户数达8万,约40万人。在高句骊之东北,以绥芬河流域为中心的东沃沮人有5000户 。先秦以前(前770年~公元220年),吉林省境内的夫余人为10万人。估计先秦时期居住在 黑龙江地区的濊貊族人约为5万人,其中,黑龙江省境内的濊貊人不少于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