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汉晋时期人口

  一、人口分布
    汉晋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中原地区建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 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黑龙江地区各民族人口已普遍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并臣属于汉王朝 ,西汉时隶属于辽东郡,东汉时则间接隶属玄菟郡。三国时期,黑龙江地区成为魏的势力范 围。在汉民族先进经济文化影响下,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的东胡族后裔鲜卑人已形成庞大 部落联盟。南迁入主中原后,鲜卑人被融于汉族,室韦人则继之兴起。东北部地区肃慎族人 后裔挹娄人,西南部与中部濊貊族后裔北夫余(橐离)与北沃沮人,以及属通古斯族系的玄 丘之民、赤胫之民和库页岛一带的玄股国、毛民国及劳民,还有堪察加半岛上的黑齿国人等 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夫余人最先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早期奴隶制国家——夫余王 国,其他大多数部族人口则处于原始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汉朝时,东北地区为幽州,下设苍海、乐浪、玄菟、真番四郡。公元前82年,四郡领有 43县,约17.2万户,76.6万人。内有今朝鲜境18县,7.2万户,32.1万人。在当时吉、黑 地区内约有10万户,44.5万人。苍海郡为原濊地,治所于今珲春附近,除包括今吉林省东南 及朝鲜东北部,还辖有今黑龙江东部与南部地区;乐浪郡治于朝鲜县(今平壤附近);玄菟 郡治初在沃沮城(今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附近),后在高句骊县(今抚顺古城)。黑龙江西部 与南部地区富裕、齐齐哈尔等地位于夫余国北境,归玄菟郡节制。真番郡大约在吉林哈达岭 以东,南至鸭绿江,东到长白山以北广大地区。真番郡辖有15县,即肃慎之15部,约在今吉 林以东,至宁安以北直至海这一范围。《后汉书》载,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罢临屯 、真番,以并乐浪、玄菟”①(①《后汉书》东夷传·濊传。),即将前二郡并入后二郡地 。
    真番郡人口约有二三十万。公元前128年,汉命彭吴通濊貊。居住在今吉长地区、黑龙江 西部和中南部的濊君南闾率大小部落酋长28万口,反叛卫氏朝鲜,改归汉王朝。汉武帝以其 地先置苍海郡,为汉直辖,后改隶于乐浪郡。这28万人中,包括濊人、沃沮人和高句骊人等 。查《禹贡半月刊》载《前汉户口统计表》中“幽州”属下人口分布:玄菟郡3县,45006户 ,221845人,平均每县1.5万户,7.4万人;乐浪郡25县,62812户,406748人,平均每县2 512户,1.6万人。另据上表记载,前汉时,幽州刺史部辖有180县,937438户,3993410人, 每县平均5208户,2.2万人;后汉时幽州下辖90县,396263户,2044572人,每县平均4403户 ,2.3万人。据此推算,真番郡15县,前汉时约有7.8万户,33.3万人,后汉时约有6.6万 户,34.1万人。因真番郡地处边远,人口密度似应少于辽沈地区,汉时约有20~30万人。
    西汉时期(公元2年),当时东北地区约有近300万人。其中,今辽宁79万人,内蒙古自 治区140万人,吉林18万人,黑龙江地区约为40万人。到了东汉(公元140年)时,肃慎后裔 改称挹娄,臣属于夫余。黑龙江地区内的挹娄、乌洛侯、豆莫娄等增至15万人,夫余人为14 万人,北沃沮人1万人,还有在黑龙江上游和大兴安岭北段丛林中与嫩江支流等地从事狩猎的 室韦人约有10万人。公元188年,黑龙江境内共有42万人。到公元282年时,黑龙江地区的室 韦人已增至12万人以上,挹娄人为16万人,夫余人5万人,连同其他民族人口合计为45万人以 上。
    三国时期,今黑龙江地区成为魏的势力范围。公元236(魏明帝青龙四年),挹娄使者前 往洛阳向明帝贡献楛矢;245年(魏齐王正始六年),魏将母丘俭越过北沃沮地区进入挹娄南 部,深入到黑龙江东南部。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夫余政权改属于晋。夫余有户8万, 鲜卑有10余万骑,二者在黑龙江地区的人口约在二三十万之间,加上挹娄等族人口约在40万 上下。
    两汉至魏晋时期,黑龙江地区为多民族居住区。挹娄人先活动于黑龙江地区中部与北部 及吉林省东部,后及于乌苏里江地区,其东南为北沃沮人,西南为夫余人居地;黑龙江地区 西部为鲜卑人居地;以嫩江为界,东为豆莫娄人居地,西为室韦族以及乌丸(桓)遗人,同 为魏王朝下属部族。
    二、挹娄人口
    汉晋时期,肃慎人改称挹娄。其名首见于《三国志》。汉时建挹娄国,晋仍称挹娄,北 魏时改称勿吉。
    挹娄人口的地理分布位置逐渐扩大。汉代,挹娄人主要分布在今张广才岭及小兴安岭以 东、长白山以北、东流松花江下游以南,直到滨海的广大地区。即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 大海,南与北沃沮相接。在今黑龙江地区东北部以宁安为中心的地带建立了真番郡。今黑龙 江省的宁安与东宁(原属苍海郡地)、穆棱、依兰、同江、勃利、宝清、密山、鸡东、虎林 、抚远、方正、桦川、富锦、饶河、讷河、逊克、木兰、巴彦、兰西、绥化、庆安、绥棱、 嫩江、林甸、黑河、呼玛、漠河(曾为丁零地)、汤原、嘉荫、通河、铁力、阿城等30余县 、市均为汉代挹娄人居住地。呼兰为挹娄国西境,五常、宾县、延寿、哈尔滨为其东南境。 西汉以前,哈尔滨一带为挹娄祖先肃慎人居地,后被夫余人所迫,挹娄人向东移迁至牡丹江 流域,并臣属夫余。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夫余灭亡前后,挹娄人居住地域扩大。东临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 ,北至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西接松花江东流段,至嫩江间之豆莫娄,西南至夫余国中心即 今吉林省农安、长春、吉林市及辉发河流域,南达北沃沮即今珲春以北至绥芬河流域。包括 夫余北千里的张广才岭以东以西、长白山以北、老爷岭以南、牡丹江中下游以及松花江、黑 龙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地带及其下游。其人口聚集中心地区应在今牡丹江中游宁安一带和 依兰附近。今黑龙江省哈尔滨以东、齐齐哈尔以北广大地区,都是挹娄人分布之地。至晋代 (公元265~420年),今黑龙江省宁安、东宁(南部)、穆棱、依兰、勃利、同江、密山、 虎林、抚远、方正、桦川、富锦与海伦、青冈、拜泉等40余县为挹娄人居地,其北境已扩至 呼玛与漠河等地,其中绥化、绥棱、汤原与嘉荫则为挹娄后人勿吉黑水部居地;五常等地仍 为玄菟郡辖地。
    在黑龙江东部今绥滨蜿蜒河、二九0农场、宝清八五二农场、东宁安康以及黑龙江中下游 沿岸至东滨大海等地方,发现了许多距今2000年左右的挹娄人居住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古 文物,其中有磨制石斧,刻纹形罐、碗、盆、杯等,烧烤陶器,炭化谷物豆、粟、谷等,说 明挹娄人是黑龙江下游最早使用铁器的农民。
    近代考古发现,在三江平原等地区发现了汉晋时期的400多座类似近代人口聚居的中小城 镇。在松花江下游的桦川、宝清、友谊、佳木斯与东宁县等地分布着许多铁器时代的山城和 平原城。城址规模不等,周长大者数千米,小者数百米,呈不规则的椭园形或多边形等。其 中,尤以桦川县长发镇前董家子屯山城为最。山城内外分布着半地穴式居住坑址130余个,其 中坑大者约为80平方米。聚居人口多达数千人。位于友谊县成富乡的凤林古城,外城墙周长 6000米,为重墙,墙残高1米,基底宽8米,顶宽3米。城内外分布着密集的半地穴式房址。居 民集中,户均10~20人,全城内外人口约达10万之多。挹娄人常为穴居,居住村落相对集中 ,有的村落是由30~40座5×5米见方的半地穴式房子组成,由顶口烟孔出入。居住的穴洞深 到9梯以下,穴室中间作厕所,人绕厕所四周居住,住房中的存放器物多寡不一,表明财产已 有所分化,出现了私有制,但阶级划分还不明显,尚未建立起维护私有制的政权机构。在三 国时虽已脱离夫余自主,但在当时仍是东北诸族中较为落后的一族,社会还停留在原始民族 阶段上,直到辽金时,其后裔女真人大体上还保留着氏族社会部落形态。
    挹娄人的社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其家庭经济生活,是原始农业与畜牧狩猎并存,有五 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挹娄人善射猎,养猪多,喜吃猪肉,用猪皮制作衣服。冬天还用 猪油涂身,厚数分,以防冻裂;夏天裸体,用一尺麻布掩遮下身。
    汉兴以后,挹娄人臣属于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夫余国,而夫余国则隶属于汉朝玄菟郡(今 沈阳市东郊),即挹娄人是间接隶属于汉朝政权的。玄菟郡当时辖有西盖马(今集安县境) 、上殷台(今吉林市境)、高句骊(今抚顺)三县,面积84750平方公里,45000户,221845 人;按玄菟郡所辖地区人口分布分析,当时约有2/3的人口属于今辽宁省境内,在今吉林省 的有1/3,主要是高句骊族人。汉晋时期,夫余人有8万户,40万人。说明当时玄菟郡虽管辖 夫余国与挹娄人,但未将夫余与挹娄人口统计在内。有人分析,汉时夫余人多而挹娄人少, 若挹娄人仅为夫余人数的一半,至少约为4万户,20余万人。当时,吉林省的挹娄人最少有5 ~6万人,黑龙江省境内的挹娄人至少在15万人以上。
    三、夫余人口
    (一)人口分布
    夫余,亦作扶余,又作符娄、凫叟、不与、不内等。夫余,既为民族称,又为古国名。 始见于《史记》,种类很多,分布地很广。史书记载,夫余即古之符娄。王应麟在《周书王 会补注》中说,符为夫余,娄为挹娄。何庆涛《王会篇笺释》也谓“符即夫余。金代以后之 薄峪、乌裕尔、富裕等当亦语源夫余”。以夫余为名号的有北夫余、东夫余、夫余、卒本夫 余、南夫余等。有谓北夫余为橐离,或夫余从橐离中析出。《黑龙江志稿》称,秦汉之际, 黑龙江地区中南部,即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一带属北夫余。“据有秽貊故地曰 北夫余者,分别于松花江南之夫余”。北夫余之名,早见于《北史》、《魏书·豆莫娄传》 与《新唐书·流鬼传》。屠寄的《黑龙江图说》载“齐齐哈尔城、呼兰城与绥化厅秦汉时为 秽貊之地”。后汉三国时,黑龙江南部松花江以北今嫩江、齐齐哈尔、呼兰、绥化等地仍属 北夫余。《达莫娄传》自言北夫余。《吉林通志》载,北夫余应在北郭尔罗斯及黑龙江境。 今齐齐哈尔为夫余国北境,今龙江、拜泉、讷河、安达、克山、肇东、肇州、青冈、泰来、 林甸、嫩江、杜蒙、德都、呼兰、克东、富裕等市、县地自后汉至三国时均属北夫余地。居 住在今肇源、富裕、讷河、依安、杜尔伯特、肇东、宾县、五常、阿城、巴彦、双城、林甸 、肇源、泰来、大庆以及镇赉、扶余、长春和乌裕尔河流域的其它一些地区的古代北夷索离 人,已经掌握了刀、镞、针和其它饰物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一种农、牧、渔、猎并存 的经济形态。已经定居,并已形成规模较大的村落,也居住在半地穴的住室中。后来,有一 部分夫余人与勿吉人融合,即是浮瑜靺鞨,后称粟末靺鞨;另一部分与慕容鲜卑融合,还有 一部分即夫余和东夫余被高句骊灭亡与融合;东夫余被高句骊攻破后,有相当部分人融合于 高句骊。至隋代以后,高句骊和百济中的一部分又与渤海族人融合。如勿吉破高句骊,与粟 末靺鞨融合,后建渤海国;一部分夫余人与汉族融合;还有一部分与新罗融合。
    春秋时期(公元前4~2世纪),夫余建国,成为黑龙江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为汉之属国,初为辽东郡辖,后属玄菟郡。但在两汉时夫余政权已相当强大,曾独霸东北 。夫余的北边有弱水,即指今黑龙江中游,其东北界至今黑、松两江合流处,与其东北的肃 慎(挹娄)相接,地处松辽大平原。吉长地区为夫余国的中心地带,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为 其北境,有时也称北夫余。夫余政权在历史上存在600年后,至公元683年被高句骊所灭。其 遗人渡那河(今嫩江)居呼兰河流域和巴彦、汤原以及三江地区,称达末娄。
    (二)夫余人后裔达末娄
    东汉以后(公元410年前后),夫余政权阶级矛盾激化,逐渐走向衰亡。公元347年,鲜 卑慕容部东袭夫余,掳走夫余王及其部众5万多人。自此以后,夫余便役属于前燕,并处于高 句骊、勿吉与室韦的包围之中。公元494年,东夫余(即北夫余)先被高句骊打败,夫余国又 被鲜卑所亡,其后人北渡那河,在今嫩江下游和松花江中游即松嫩平原一带建立豆莫娄政权 ,又称寇漫汗国。辖地为松嫩平原北部,今齐齐哈尔、甘南、望奎、庆安、兰西、绥棱、铁 力、漠河、龙江、嫩江、汤原、讷河、肇州、绥化、逊克、呼兰、巴彦、海伦、爱辉、呼玛 、克山、拜泉等20余县均属晋代寇漫汗人居住地。
    豆莫娄,即达末娄,为北夫余后裔。《魏书·豆莫娄传》载,“勿吉国北千里,去洛六 千里,旧北夫余也,在失韦之东”,“东至大海,方二千里”。各项制度沿袭夫余体制,以 农业为主,用刑严急,杀人者死,没收其家人为奴婢。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 豆莫娄与中原王朝发生朝贡关系。至唐代,仍居嫩江下游及呼兰河流域至乌裕尔河一带,一 度附于突厥,后与唐建立了朝贡关系,前后存在了3个世纪。
    (三)夫余人口与社会经济
    夫余建国之后已进入奴隶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国王之下各分部落,首领称“加”, 以马、牛、猪、狗等“六畜”名官,成为奴隶主阶级。奴隶主死后,杀人殉葬多达百余人。 还拥有数万人的庞大军队。
    夫余立国600多年,国家殷富,丁口滋盛,居民定居,已过着以农耕为主的生活。经济有 相当发展,种植五谷,善养牲畜,圈养名马和牛、猪、狗等;出产黄金、赤玉、貂、大珠; 手工业亦有发展,已经使用青铜制品和铁农具,并以金银为装饰品。
    夫余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总户数从秽君时的2万户增至8万户,总人口亦从28万增至40余 万人,其中至少有1/3左右在黑龙江地区,即在今黑龙江地区的夫余人口有2.7万户,13. 3万人。
    四、北沃沮人口
    沃沮,又称夫租、窝集或乌稽,以后又称为勿吉或兀者。始见于《后汉书东夷传》,有 森林或林中人之意。《东北通史》称“林木丛杂地多沮洳之地曰窝集,亦曰沃沮”。分布在 今图们江、牡丹江、绥芬河流域以及朝鲜盖马高原,东至于海。沃沮中,又有东沃沮、南沃 沮、北沃沮之分。北沃沮失去肃慎、挹娄旧名之后自称勿吉。东沃沮在长白山以南,又称南 沃沮。
    北沃沮,在东沃沮之北,属乐浪东境,一名置沟娄。北沃沮北部和西南部和挹娄南部与 东南部为邻,大体上包括今老爷岭以东的吉林省延边东部,黑龙江省穆棱河中上游、绥芬河 流域及今俄罗斯的滨海南部地区。北沃沮人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居住在兴凯湖、牡丹江以南 的广大地区,汉以后在挹娄人的压迫下才退向更南的图们江流域,其活动中心为绥芬河流域 、东宁与穆棱河口一带。
    北沃沮人有较发达的农业,所居之处土地肥沃,善种田,有五谷。居民除以农业为主要 经济来源外,还乘船到海中捕鱼,从事制盐和织布等经济活动,过着定居生活。房子多为长 方形或正方形的半地穴式,多用土或石板筑成“烟道—火墙式”的取暖设施。沃沮人尚处在 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并未出现部落联盟。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沃沮人从属过箕氏朝鲜,汉以 后又隶属于卫氏朝鲜及高句骊,晋以后被高句骊吞并。汉武帝元封二年,曾分其地为四郡, 以沃沮城为玄菟郡。东汉时沃沮人有5000户,约2.5万人;公元初年,居黑龙江地区的沃沮 人约有1万人。
    五、鲜卑人口
    公元前3世纪的西汉初年,匈奴击破东胡部落联盟后,居住在黑龙江西部大兴安岭地区的 东胡族人后裔被称作鲜卑人;另一支则为乌桓人。当乌桓人南下辽东五郡塞外时,鲜卑人也 随之南下,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留居于嫩江下游的洮尔河流域,即嫩江 中下游两岸地区的鲜卑人仍是以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为中心,东到大兴安岭东坡,与夫 余相接。开始了亦牧亦农或狩猎与畜牧相兼的生活,但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 。
    鲜卑人的名称,曾见于《国语·鲁语》。《汉书》称鲜卑为犀毗、席比,还有席北之说 。今锡伯及俄之西伯利亚,皆鲜卑之转音。鲜卑族人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两部分。东部 鲜卑起源于内蒙古东部的大鲜卑山东侧的浅山区和广漠草原地带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大罕山, 与乌桓山相望。其前期,以游牧和射猎为业;在段氏、宇文和慕容三部时期,以畜牧为主转 化为以农业为主。北部鲜卑,起源于黑龙江上游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居息于大兴 安岭与额尔古纳河流域及黑龙江、嫩江上游地区。东汉初年,鲜卑势众,曾南寇汉边境,北 拒丁零(贝加尔湖地带的游牧民族),东挫夫余,并吞勿吉,西击乌孙,在匈奴故地建立军 事大联合体。包括夫余在内的黑龙江中、西部地区均成为拓跋鲜卑部的势力范围。公元342年 ,鲜卑慕容皝攻破丸都,掠走人口5万多,主要是高句骊人,也有被高句骊征服的夫余人和挹 娄人。公元34年,前燕鲜卑慕容氏率军攻破夫余,掠走黑龙江南部及农安、长春一带夫余王 族及人口5万多,内迁至今内蒙与山西一带。从此,夫余辖境和今黑龙江西南部地区成为前燕 的势力范围。公元370年,今黑龙江南部地区又成为前秦的势力范围。公元386年,拓跋鲜卑 人的杰出领袖拓跋硅,经呼伦湖南下直达河套地区,在华北黄土高原建立了北魏王朝,定都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并推行散诸部落、分土定居和计口授田的政策。把游牧人口分散 到从事农业人口的汉族中去,形成了鲜卑人口大分散、小聚集的现象,部落界限随之泯灭。
    汉代鲜卑东部居地在今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龙江、拜泉(原为匈奴左方、鲜卑东部地 )、海伦、青冈、讷河、克山、通河、安达、泰来、肇东、肇州、兰西与哈尔滨等市、县。 西汉时,漠河、呼玛等地亦为鲜卑人居地;东汉时,鲜卑慕容氏沿黑龙江渐次南下,今黑龙 江省西部各县、市多为其所占据。
    公元前800年,拓跋鲜卑从呼伦贝尔湖向内蒙古东部地区迁徙时,有36个氏族部落,99个 氏族。西汉初年,已由大兴安岭北段西移到呼伦贝尔大草原附近,由狩猎经济发展为畜牧经 济,人口当有30万人。东汉末年,进入漠南匈奴故地时,已形成拓跋8国,即以拓跋氏为核心 的部落联盟,并加入檀石槐所组织的部落军事大联盟。如以一个部落(邑)2万人口计算,当 时部众约有16万人之多。公元2年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居地有鲜卑人口7万落(户),约有 35万人。当时在黑龙江西部呼伦湖和贝尔湖以东以南地区约有10万人左右,其中在今黑龙江 省境内约有3万人。
    六、乌桓人口
    乌桓人系东胡族中的另一个古老民族。秦汉之际,被匈奴王冒顿所破灭,其余众有万余 落(户),居住在大兴安岭南段的乌桓(丸)山一带。后汉三国时,黑龙江西部乌丸人入居 那河以北,自称为“乌丸国”,今黑龙江省之德都、漠河、嫩江与齐齐哈尔等地,在汉代均 为乌桓人居住地。当时有数十万乌桓人徙居中原,并融入汉族之中。至公元初,仍有乌桓人 口6万留居中原北部,其中以在今河北与内蒙古界内居多,在今黑龙江省境内的乌桓人已经为 数不多了。
    七、室韦人口
    汉晋至北魏时,室韦人诸部与乌洛侯、地豆于等同属于东胡人的后裔。室韦人,意即林 中人。就在匈奴击败东胡,鲜卑人离开大兴安岭,西迁至呼伦贝尔大草原之际,留居在大兴 安岭丛林中的鲜卑人被称为室韦人,并在鲜卑故地发展起来,慢慢繁殖于黑龙江上游和大兴 安岭北段的丛林之中。大兴安岭南段,还散居着被匈奴打败的契丹、奚等民族人口,他们与 室韦都是鲜卑族的分支,都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即黑龙江西部地区,人口不过5万人 。他们从森林走出后,进入草原,成为游牧部落。
    魏晋时期,室韦人先分为5部,即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与大室韦。主要 分布在南至嫩江下游,北至外兴安岭,西自石勒喀河,东至布列亚河广大地区。公元544年, 室韦人与东魏王朝建立了朝贡从属关系。晋时,当鲜卑人西据匈奴故地时,南室韦、北室韦 ,还有黑车子室韦已分居于黑龙江西部全境,即位于松、嫩两江之间地区。今拜泉、依安、 克山等县均在室韦界内。室韦人后来发展为20部,约2万户,人口10余万人。他们原以打猎为 生,但在夫余族文明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历来游猎生活方式,也开始了亦牧亦耕或狩猎与 畜牧相兼的经济生活,但农业收入甚少。无羊,少马,多猪牛。夏天定居,冬则逐水草游牧 ,仍处于氏族社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