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人口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1年),是黑龙江地区古代三大族系后裔人口发生骤变与融合 的时期,即鲜卑南迁,夫余灭亡,勿吉兴起,室韦腾跃,是黑龙江古代人口史上的一个重要 环节。
    黑龙江地区东部与东北部的挹娄人后裔,在北魏时称勿吉,并从黑龙江东部松花江下游 与黑龙江中游一带出发,翻过了张广才岭,来到松嫩平原,排挤并驱逐原居民夫余人,进入 黑龙江中部地区;南迁到阿什河流域的勿吉人,与留居当地的夫余人融合形成了安车(居) 骨部人,成为金国族人的祖先;东进的勿吉人与北沃沮融合为勿吉号室部人;进入中部地区 的勿吉人同夫余人融合而为勿吉粟末部人;留居松花江下游一带并向西北方向发展后,与北 夫余后裔豆莫娄人融合成为勿吉黑水部人。而夫余则被勿吉所逐,并受高句骊与鲜卑族人威 逼。夫余族中的一部分人被迫南迁到鸭绿江流域,逐渐融合到高句骊民族中;地处松花江中 下游与黑龙江中部地区的夫余人多与勿吉人融合了;公元5世纪末(公元492年),在夫余灭 亡后,黑龙江中部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夫余遗民,北迁渡过那河(今松花江中游)建立了豆莫 娄政权。西北部地区的鲜卑人,走出大兴安岭丛林后,继之兴起,被称为室韦人;留居或渗 入到大兴安岭地区的勿吉人也成为室韦人的组成部分。游牧于大兴安岭南段及索岳尔山以西 地区的地豆于人,则臣贡于北魏;大兴安岭西部至呼伦湖一带为乌洛侯人居住地。
    南北朝时期,包括靺鞨(勿吉)、室韦、豆莫娄、乌洛侯、地豆于、流鬼诸部在内,当 时黑龙江地区的人口总数约在五六十万人。至隋以前,黑龙江地区人口总数有60万人左右。
    一、勿吉人口
    勿吉人,是黑龙江地区的古老民族部落之一。曾有沃沮、窝集等族称,满语为森林之意 ,即林中人,是在肃慎、挹娄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并与其他民族人口融合扩大而形成的 。是现代满族人的祖先,发祥于肃慎故地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下游,后来逐渐扩张到牡丹江流 域。三国以后,勿吉人占据了今松花江下游,吞并了寇漫汗等“国”,北达黑龙江流域。南 北朝时期,勿吉人中的一支越过张广才岭,来到松嫩平原,侵占了部分夫余故地,扩张至今 松花江两岸和长白山区,南至长春一带,松、嫩两江合流处以东尽为勿吉人占据。另有一支 勿吉人,向东排斥原居绥芬河、图们江一带的北沃沮人,领土扩张到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 形成了勿吉七部中的号室部、拂涅部和白山部,成为当时黑龙江地区的一支强大势力,常侵 犯豆莫娄诸部。北魏时,夫余之地已尽为勿吉人所占有,往东一直到黑龙江口、库页岛,东 北界至鄂霍次克海,往西与室韦族人相邻,往南隔长白山与高丽相接,西南抵洮尔河地区。
    晋时,黑龙江地区有8万勿吉人。北朝末期(公元598年),勿吉族逐渐形成为7个部落, 皆以城邑为中心,还未形成部落联盟,有胜兵二三万人,约有25万人口。除黑水部和号室部 大部分在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外,估计东北地区当时有20万勿吉人口。在勿吉7部中, 居住在今黑龙江地区内的有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及伯咄诸部。而伯咄部地跨吉、黑二 省交界地带,与中原王朝距离最近。其活动中心地区,位于松花江大曲折地带,即拉林河、 阿什河流域以东。粟末部有4万人口,伯咄部有4万人口,白山(水)、安车骨、拂涅各有2万 人口,黑水和号室二部各有3万人口。现将勿吉7部人口的地理分布表述如下。
    粟末部,居最南,位于粟末水(今松花江)畔。地处今吉林市与哈尔滨、方正一带,有 胜兵数千,多骁勇,常侵扰高丽。其后裔粟末靺鞨在唐代以此部为主体联合其它5部建立了黑 龙江地区第一个封建性地方政权渤海国。
    伯咄部,又称绝道部或古道部,位于松花江以北,分布在北流松花江中游,地至拉林河 一线(今黑龙江省五常、双城县一带),有胜兵7000。
    安车(居)骨部,即安楷格部,因水得名。原在伯咄东北,即今五常、宾县、延寿、阿 城、巴彦、绥化、绥棱、尚志等县境,其活动中心是阿什河流域。该部原分布在乌苏里江下 游地方至东海,后从松花江与牡丹江下游一带,翻越张广才岭来到阿什河与呼兰河流域定居 的。
    拂涅部,又称忽翁部。在伯咄部东,今依兰东南,兴凯湖西北,分布在张广才岭以东的 牡丹江流域,今宁安、海林、穆棱、依兰为其居住地。《东三省舆地图》载,宁古塔(今宁 安)之东京城为拂涅酋长居地,牡丹江流域则是其部众居住与活动的范围。
    号室部,在拂涅东部,即今乌苏里江中下游及其以东滨海地区。今东宁、勃利、密山、 虎林、桦川、鸡东、富锦、宝清等县境均为原号室部族人居住地。
    黑水部,或曰达墨部,居最北。在安车骨西北,是勿吉7部中最为强悍的部族,地处今三 江平原东北部及黑龙江中下游一带,今呼兰、巴彦、木兰、兰西、绥化、绥棱、庆安、海伦 (通北)、青冈、拜泉、嫩江、讷河、克山、汤原、通河、铁力、龙江、泰来、萝北、绥滨 、黑河、呼玛、爱辉等20余县境,均为原黑水部族人居住地。
    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胜兵不过3000,以长白山得名,在今吉林延边地区与长白山一带 。
    勿吉人改变了过去长期分散野处游牧习俗,开始定居生活,并筑城穴居,出现了许多城 堡,屋形似冢,开口向上,以梯出入。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佃则偶耕,车则步推,有粟 及麦。爵米酿酒,饮能醉人。多猪,有车马,无牛羊。狩猎还占有重要地位。妇人穿布裙, 男人着皮裘。财产虽为邑落公有,但已出现各家族间占有财产的不均。邑落头目为“大人” ,君长由父子世袭,地域性组织完全取代了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氏族公社组织,私有制 及两极分化也进一步明显。
    二、豆莫娄人口
    豆莫娄,也叫大莫卢、达莫娄、达末娄,又叫寇漫汗、寇莫汗。其名初见于《魏略》, 后见于《晋书》。是从夫余国中分离出来的北夫余(即索离)人后裔。公元5世纪初(后魏时 ),高丽灭北夫余后,一部分遗民北渡那河,东迁至松嫩平原北部,在今齐齐哈尔、讷河、 呼兰、绥化、富裕与乌裕尔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性质的豆莫娄政权。经考证,晋时豆莫娄在 挹娄之西,即今嫩、松两江合流处以北的松嫩平原一带。今龙江、嫩江、齐齐哈尔、讷河、 肇州、明水、依安、拜泉、富裕、汤原、克山、林甸、绥化、呼兰、巴彦、海伦、甘南、克 东、望奎、绥棱、德都、同江、抚远、饶河、逊克、嘉荫、爱辉等县、市均为南北朝时期豆 莫娄人居住地。有城邑、宫室与仓库,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产五谷,用麻布作衣服,畜牧 业与手工业也较发达。自北魏至唐,屡向中原王朝进贡,公元723年后,史不见载,可能融合 于黑水靺鞨及室韦部了。
    三、室韦人口
    室韦,又称失韦、失围,为蒙语“森林”之意,为喜桂图之音转。泛指林中之人,始见 于《魏书》。室韦是由操东胡(库莫奚、契丹)和濊貊(豆莫娄)两种语言的人们组成的部 落综合体。既包含有夫余、濊貊的成份,也融入了肃慎系统的人口,而主体部分则是东胡— —鲜卑族人的后代。室韦位于望建河(今黑龙江)、难河(今嫩江)之间,东与黑水靺鞨为 邻。黄头室韦位于诸室韦最东边。史称李多祚为靺鞨酋长,又号曰黄头都督。室韦人口的地 理分布位置,南朝时位于黑龙江西北境,北魏时由黑龙江上游渐至于嫩江上中游流域及大小 兴安岭接合地带,至隋唐时期逐渐南移至嫩江中下游地区,直到今齐齐哈尔附近。他们在嫩 江流域定居下来,利用原来夫余人的城邑,夏逐水草,冬天定居,开始务农,以狩猎为主, 兼营畜牧,饲养牛、马和猪,反映了室韦人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猎并存的经济生活,尚处 于氏族部落社会阶段。
    四、乌洛侯人口
    乌洛侯,即后来蒙古族系之兀鲁兀,始见于《魏书·乌洛侯传》。东汉末年,当大多数 鲜卑人南迁到华北平原时,其留居的一支鲜卑人即乌洛侯人,便走出大兴安岭移居到嫩江两 岸,即嘎仙洞东南的嫩江下游两岸地区,西至大兴安岭,南抵洮尔河流域,与地豆于为邻, 东南与勿吉为界。公元443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乌洛侯朝贡北魏时,称其国西北有先帝 旧墟石室,即北魏时拓跋鲜卑人祖庙,今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 ,并刻祭文于石室西壁上。当时有2万人口。南北朝时,今呼玛与爱辉等地属乌洛侯人居住地 。
    近年来,在齐齐哈尔大民屯发现一墓葬群,出土文物非常类似呼伦贝尔草原汉代鲜卑人 的文物。说明夫余文化已从嫩江流域消失,代之而来的是鲜卑文化,即乌洛侯人的物质文化 。嫩江以东是勿吉靺鞨人的物质文化,乌洛侯人和勿吉靺鞨人毗邻而居,文化上必有相互影 响,出现了唐代乌洛侯人东靺鞨、西突厥、南契丹、北乌丸,大抵风俗皆靺鞨的状况。乌洛 侯人喜好射猎,养猪多,有谷麦,夏则随水草游牧,冬则掘地穴居住。经济生活水平虽在室 韦诸部之上,但仍处于氏族部落阶段,未能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五、地豆于人口
    北魏时期,东胡族后裔地豆于分布在今大兴安岭中段山区洮尔河上游一带。其地多牛羊 ,出名马,无五谷,多食肉酪,是一个以畜牧和狩猎为业的部族人群。隋以后便融合于室韦 诸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