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隋唐时期人口

  一、人口分布
    东晋以后,约170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至隋唐时期结束。隋代(公元581~618年),炀帝 开拓疆域,实现全国大统一,国势极盛,设190郡,1255县,有人口8900余万。黑龙江流域即 为隋朝领土。至唐朝(公元618~907年),又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在 盛唐文明影响下,黑龙江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得到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在黑龙江流域居住着靺 鞨、室韦、乌罗护、达末娄与流鬼等各民族人口,同中原王朝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隋唐以前,黑龙江西部地区社会经济较为发达。至隋唐时期,东部地区也迅速发展起来 。其中,主要是生活在黑龙江中部与东南部的勿吉后裔,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靺鞨各部族人 口首先统一起来,并在黑龙江地区创建了渤海盛国;黑龙江西北部地区,则为室韦诸部人口 与契丹人口的生活地域;西南部地区则有乌罗护人居住;在东北部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一带 有黑水靺鞨的窟说部、莫曳皆与流鬼等部族人口。在唐代渤海时期,靺鞨诸部分别融合于渤 海族与黑水部中。唐朝在黑龙江中部设置渤海都督府,东部置黑水都督府,西部置室韦都督 府,先后隶属于营州都督府、平卢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并从属于河北道。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地区在内的各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公元640年至903年,靺鞨人口从 28万增至50万人,室韦族人口从20万增至30万人;契丹人从不足20万猛增至200万人,乌罗护 人口则在2~3万人之间波动。唐代东北地区人口,从公元640~813年一般稳定在330万人左右 。分地区看,辽、吉人口略有下降,分别从70万与47万各降至40万人;内蒙古人口从86万上 升到115万人;黑龙江地区人口则从70万增至170万人。唐代渤海国时期,在今黑龙江省境内 分布三地区人口:即东南部与中部地区的(靺鞨)渤海族人口从25万人增至100余万人;东北 部地区的黑水靺鞨诸部与流鬼人口有50余万人;居住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的室韦人有20万人, 合计为170万人左右,从而形成黑龙江地区人口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二、靺鞨人口
    隋唐时,勿吉改称靺鞨。靺鞨之名,始见于《北史》。靺鞨,音末合,即勿吉的音转。 挹娄、勿吉及渤海之通古斯族,在南北朝及唐代皆称为靺鞨,与满洲(通古斯)之“渤哈” (渔猎之意)同音,故靺鞨之称,并非水居而有渔猎之意。
    南北朝时,靺鞨(勿吉)有7部,至隋唐时发展为数十部。《隋书》记载,当时靺鞨有数 十个部落,并有了各自的军队。主要部落有7个,其中以黑水及粟末最强大。黑水占据黑龙江 中下游,粟末则据于松花江上中游,并以松花江为两部分界处。靺鞨人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 ,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占有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图们江,东至库页岛 等广大地区。各邑落俱有酋长,不相总一,每部之间,远者三四百里,近亦二百里。这些部 落的社会发展也不平衡,居地也较分散,大部分处于原始氏族末期至奴隶制初级阶段。
    粟末部,以居粟末水(今松花江)而得名。原居于今吉林市以下松花江北流段两岸,即 今辉发河、松花江及牡丹江上游一带。该部又下分为8个部落,即厥稽部、勾使部(亦称勾使 来部)、窟突姬部、说稽蒙部、越羽部、步护赖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等,各拥有超过数 千人的胜兵。粟末靺鞨初附高丽,并与高丽争战不胜。后被驱迫至扶余城西北。隋炀帝初, 粟末酋帅突地稽不忍高丽骚挠,率其部众数千家内迁,求助隋朝保护。《隋唐史》曾载记该 部人口分布状况。“靺鞨:1.粟末酋帅突地稽内附,赐姓李,字谨行,有部落家僮数千人, 武德初改置燕州,后移昌平之桃谷山,天宝户1245,口11603;2.慎州,武德初置,领涑沫 靺鞨乌索固部落,天宝户250,口984;3.夷宾州,于封中置,处靺鞨悉思岭部落,天宝户1 30,口648;4.黎州,载初二年,析慎州置,天宝户569,口1991。后皆寄治良乡”。隋开皇 十八年(公元598年),高丽王率靺鞨(白山、伯咄、安居骨等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后因 契丹反叛,曾将靺鞨人掠卖到大漠南北各地。公元647年,唐太宗下诏书由国库出资将他们赎 回来。公元666年,高丽内乱,泉男生率其众与契丹、靺鞨兵内附。公元668年,高丽亡后, 粟末部的许多人迁到营州一带。唐高宗后,乞乞仲象率部众返回故里,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 年(公元696年)封其为震国公。随后,粟末靺鞨酋长大祚荣率其族人东迁至牡丹江下游。公 元698年(唐武则天圣历元年),大祚荣从黑龙江东南部兴起,在征服各部族人后,先在吉林 敦化建立震国。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朝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 ,粟末靺鞨便改称为“渤海”。公元755年,迁都至忽汗州(今宁安)建渤海国。
    伯咄部,在粟末部建渤海国之前,居住在今松花江至拉林河汇流地带,即今吉林省榆树 、扶余县和黑龙江省双城、五常等县境,曾沦为高丽属部,公元668年随高丽亡后,伯咄、安 居骨、号室等部族人便奔散微弱,默默无闻了。
    安居骨部,为按出虎(今阿什河)音转,居住在今阿什河至蚂蜒河流域,也曾沦为高丽 属部。
    拂涅部,分布在张广才岭以东及牡丹江中下游流域今依兰、宁安县一带。初附于高丽, 渤海建国后,被迫北徙,投靠黑水部,大体上被置于兴凯湖东北的穆棱河流域。
    号室部,居住在老爷岭以东穆棱河、兴凯湖、松阿察河流域,及今黑龙江省之依兰与东 宁县一带,为原北沃沮人分布地区。
    白山部,以居长白山得名。在粟末部东南,地当今吉林延边地区,后沦为高丽属部。高 丽灭亡后,被迫内迁至中原地区,部分白山部人随粟末部人迁入营州地。
    黑水部,以居黑水(黑龙江)两岸而得名,后称黑水靺鞨。地处三江平原及其东北部, 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南北两岸及库页岛广大地区。在唐代部众强大,曾与粟末靺鞨并存与对 峙。
    靺鞨诸部族人口,在渤海建国之前,所居多依山水,仍是穴地而居,夏则出随水草,冬 则人处穴中,过着牧畜、渔猎的生活。善射猎,以射猎为主业,还从事原始农业,种植麦、 粟,还有水稻等。畜牧以养猪为主,富人养猪,多至数百口,食猪肉,衣猪皮。富者占有俘 虏(即奴隶),出现了阶级分化,处于较低级的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制初级阶段,正向阶级 社会过渡。
    靺鞨人口总量,隋唐时期在逐渐增长。北朝时,勿吉7部胜兵不过二三万之间。隋时已超 过3万以上。公元627年以后,唐太宗东征高丽进攻安市时,高丽曾组织15万高丽兵和靺鞨兵 一起救援,其中靺鞨兵数量至少在1/3以上。公元650年以后,唐高宗李治(勣)东征高丽时 ,不少高丽人又转而依附靺鞨人,于是靺鞨人口膨胀。可见,靺鞨的总兵力数量与人口总量 一般成正比,隋时靺鞨有“数十部”,如以30部计,约有1.6万户,20万人。再以7部“胜兵 ”2.5万名计,每1兵代表1户,即代表2.5万户,以每户5人推算,估计有20~30万人。
    三、渤海人口
    渤海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吸收了分布于黑龙江东北部地区肃慎族系后裔挹娄、靺鞨诸 部,以及东南部地区濊貊族后裔夫余、沃沮、高丽部分遗民和部分汉族人口融合而成的。
    早在隋代,粟末靺鞨酋长突地稽率其八部胜兵,移居营州(今朝阳)一带时,就与当地 人口众多的汉、契丹、奚、高丽及其他靺鞨族人口杂居与融合。唐灭高丽后,粟末靺鞨大捨 利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又率其部众及其家属迁到营州,附于突地稽之遗裔及部属,并有部分 白山靺鞨和高丽人与之同往,被唐封为震国公和许国公。但因贞观十五年(公元645年),唐 太宗征辽东时,曾坑杀靺鞨降人3300人,二人拒绝受命,又乘契丹李尽忠起义,也举起反唐 旗帜,率领靺鞨族人及其属众离开营州,东渡辽水,移向挹娄故地牡丹江上游,收抚了四处 奔散的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等靺鞨诸部和夫余、沃沮、高丽等族人,并利用突厥和唐 王朝之间的内乱扩大疆域,又利用靺鞨与高丽的历史渊源,占据了高丽的一部分故地。唐圣 历元年(公元698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率众至大白山(今长白山)东北奥娄河(今牡丹 江上游)一带,并在东牟山(宁古塔)下筑城(吉林敦化敖东城),建立了以粟末部贵族为 主体,吸收白山、伯咄、安居骨诸部靺鞨人,并吸收一部分高丽遗民参加的地方民族政权, 自立为震国王。又以牡丹江流域为中心,统一了拂涅、铁利、越喜、虞娄靺鞨部落,形成了 南与新罗对峙、西与契丹、北与黑水相邻的格局。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大祚荣遣王子 朝唐,唐廷派郎将崔忻摄鸿胪卿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授忽汗州都督,亦称渤海都督。自 此,便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公元755年,大钦茂政绩卓著,迁都至宁安东京城,称上京龙泉 府。其典章制度及礼仪文化均效仿唐朝,都城上京亦仿唐都长安城形制,分外城(约37里) ,内城(约9里多)和宫城(即紫禁城,5里多)。内城有五重宫殿、三城环套,坐北朝南, 其规模与街道数量,约为长安城的1/4,是当时我国东北较大的都会,居民超过万户,人口 有10余万。
    分布在黑龙江三江平原、黑龙江中游沿岸、绥芬河流域、呼兰河流域、哈尔滨市郊黄家 崴子、宾县老山头及吉林永吉县杨屯以及今俄罗斯精奇里江流域南滨海地区的同仁类型文化 ,就是勿吉与靺鞨人的文化遗留,而渤海文化又是以同仁类型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渤海人经济很发达。铁器已普遍使用,农业和手工业水平很高,种植五谷,会织布、纺 绸、制作精致的陶器,还会酿酒,出产金、银、铜、铁等矿产品。还有名马、鹰、雕,以及 羊、鹿、猪等。人们聚族而居,处处有村屯,居住条件大有改善。靺鞨人也逐渐从半地穴式 的地窖子中走出来,搬进了构筑于地面上的在山墙上开门的居室,渤海上层人物则建起高大 的府第、宅址。上层人物着装已与中原汉人无大区别,与中原唐墓壁画中的人物装束极为相 似。
    渤海人的分布地域,包括今吉林省全部、黑龙江省大部、辽宁东北的一小部,以及朝鲜 北部、俄属滨海与阿穆尔二省地。在渤海国5京、15府、62州、137县中,黑龙江境内有1京、 9府、37州、60余县。除宁安地区龙泉府外,还有地处今哈尔滨、阿城、双城、五常一带的莫 颉府;东宁、绥芬河流域的率宾府;密山、虎林、鸡西、依兰一带的东平府;佳木斯、铁力 一带的铁利府;同江、抚远、富锦、鹤岗、桦川地区的怀远府;饶河、密山、虎林地区的安 远府;宾县、延寿、绥化、绥棱、方正等地的定理府;宝清、七台河、通河、林口、桦南、 双鸭山、集贤等14县地的德理府;渤海直辖位于今林口县的郢州与宁安县南的铜州。
    渤海都督府统治的地区史称“海东盛国”,人口众多。渤海初期,有编户10余万,胜兵 数万,人口总计约有60万至80万人之多。其中,从营州一带回归故里的粟末靺鞨及其他靺鞨 人少说也在十几万以上;北投靺鞨的高丽遗民约有二三十万人;其余大部分则是归附渤海的 “编户”,即其他各族人口有30多万人。渤海中期,随着疆域扩大,人口也成倍增长,有军 队10万人,地方5000里,设有137县。每县人口户数,少者数百户,多者千户。人口可达150 万左右。至大钦茂(公元737~793年)时,由于经济文化发展,出现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安定 局面,为人口的自然增殖提供了良好环境。50余年中,人口突破了200万大关,到渤海后期人 口达到310万人。与渤海之初(公元698年)相比,228年间人口翻了两番多,年平均人口增长 超过万人,是黑龙江地区人口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这样的发展速度,不仅为其同期 的契丹、室韦诸邻族所不能比拟,就是在中原地区人口史上也是罕见的。
    渤海国内今属黑龙江省辖地人口,在公元698年时为4.8万户,24万人;公元703年为6. 9万户,35万人;公元713年为17.4万户,87万人;公元926年时为25万户,126万人。9世纪 末,黑龙江地区的人口达到黑龙江人口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总人口约有170万人以上。 其中,渤海在黑龙江的部分约八九十万人,室韦、流鬼及黑水靺鞨诸部约有50万人左右。
    辽灭渤海后,渤海国中的300余万人,有近200万人被赶出家园,西迁至辽沈一带,约有 60万人南奔高丽,这对渤海遗民来说,是一场空前的劫难。在这次自东而西的人口迁徙中, 绝大部分是从原渤海国中心上京龙泉府诸州县迁出的,即将牡丹江流域宁安地区人口迁至辽 阳一带,东平府居民迁至新民一带,铁利府居民迁至沈阳西南,定理府居民则迁至沈阳一带 。还将中京、东京、南京诸州县居民迁至北镇、熊岳、凤城等地。在辽契丹统治者举东丹国 南迁,强制渤海平民西徙的浪潮中,尚有渤海旧户10余万逃往新罗,其忽汗城被破,世子以 下投奔高丽者10余万人。据统计,渤海官民投奔新罗者有16次之多,约有60万人。在这些奔 逃人流中,渤海王族、卿、大夫、朝官、军官、僧侣等上属人士约占50%,另一部分则是他们 的随行人员,即军人、奴婢、各业工匠等。
    辽朝对渤海族遗民集团性迁徙,造成了黑龙江地区人烟稀少。留居黑龙江原地的渤海人 只有少部分,约有60万人左右。
    四、黑水靺鞨人口
    唐代黑水靺鞨,是隋末靺鞨7部中唯一独立于渤海国之外的靺鞨族人。黑水靺鞨人是由濊 貊、夫余及其后裔豆莫娄(或寇漫汗)人与肃慎、挹娄及其后裔勿吉人融合 形成的。6世纪末,靺鞨诸部人口开始分流,归并为两大部落联盟。粟末部众乘唐军与外族争 战之机,从营州返回黑龙江故里,招抚统一了白山、伯咄、号室与安居骨诸部,发展成为渤 海靺鞨人;黑水靺鞨则乘机并吞临近各部,发展到16部落联盟,除拂涅部外,在松花江以南 有铁利、越喜、虞娄;在松花江以北有思慕、郡利、屈设、莫曳皆、舍利、兀者等部众也随 之并入黑水,并占有了原来靺鞨7部地域,并以今松花江为分界处,渤海部居松花江以南,黑 水部居松花江以北。
    黑水靺鞨,以居黑水而得名。唐代“黑水”,是指今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点以下到黑龙 江入海口处,即今黑龙江中游一段(黑龙江与松花江合流处到黑龙江、乌苏里江合流处)及 黑龙江整个下游。黑水靺鞨,是包括黑龙江流域各部族人口的总称。在黑水南者为南黑水靺 鞨,在黑水北者为北黑水靺鞨。《新唐书》则把渤海靺鞨之外的其他诸部靺鞨人均写入《黑 水靺鞨传》中。渤海政权建立后,黑水靺鞨已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政权,并遣使朝唐,其首 领仉属利稽被唐封为渤利州刺使、黑水都督并赐以国姓(李氏),名献诚。在其地先置黑水 军,再设黑水府、黑水都督府,历时90年。公元926年渤海亡时,李献诚将军仍兼黑水经略使 ,通于后唐。至五代时,黑水靺鞨从属于辽朝,始称女真。10世纪初,女真族人已有72个部 落。1115年,黑水靺鞨的后裔女真人,又在黑龙江地区建立了靺鞨人统治的第二个国家—— 金国。
    唐时,黑水靺鞨人分布在南至渤海德里府(今依兰),北至小海(今鄂霍次克海),东 至大海(今日本海),西至室韦,南北约2000里,东西约1000里的广大地区,以黑龙江省三 江平原及黑龙江中下游两岸为中心地带。今黑龙江西部和北部地区之肇源、讷河、克山、伊 春、佳木斯、鹤岗、双鸭山、海伦、铁力、鸡西、安达、肇州、肇东、齐齐哈尔、泰来、青 冈、林甸、龙江、富裕、明水、依安、拜泉、杜蒙、甘南、德都、克东、呼兰、绥化、宝清 、巴彦、望奎、庆安、兰西、木兰、汤原、北安、通河、绥棱、黑河、饶河、抚远、萝北、 嘉荫、逊克等40余县、市,均为唐黑水靺鞨人口居住地。
    关于黑水靺鞨人口,史书多记载为10余万户。唐代初年,“黑水靺鞨曾以15万兵力助高 丽抗唐太宗”①(①周谷城《中国通史》(下册)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时,未曾划入渤海版图的黑水靺鞨诸部人口约为50~60万人,这部分人便是辽初未编入辽 籍的生女真人。《契丹国志》、《三朝北盟会编》及《北风杨沙录》均谓辽时生女真“户口 10余万”。辽时五国部各有1万余户,再加上其他诸部人户总共可达十几万户。辽金时期,女 真人口大体每户有口10人左右,户10余万,当有人口一百几十万人,其中并入女真的渤海人 有60万人。
    五、室韦人口
    隋代(公元581~618年),室韦人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占有黑龙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 ,南至嫩江与松花江汇合处的广大地区。《隋书》记载“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 ,在北者号室韦”。部众渐多,已发展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和大室韦等 5部,即5个部落联盟,其下又分若干小部。当时黑龙江地区内有室韦人17个部落,每部平均 1万人,即有18万人之多。其中,分布在今嫩江中游的龙江、嫩江、讷河、杜蒙等县与三蒙旗 地的南室韦已发展为25部的庞大部落联盟,畜有牛马,种黍及麦,经营渔猎。人口应超过北 室韦;地处嫩江上游流域大兴安岭北段及小兴安岭今爱辉、呼玛、漠河等县及江北海兰泡等 地的为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以射猎为务,以鱼皮为衣;分布在嫩江县西北部、乌 裕尔河以北及结雅河流域的为钵室韦,人众既多,已超过9部;呼玛、漠河与呼玛河流域为大 室韦境地;深末恒室韦则在西林木迪河流域。
    唐代室韦,初载9部,后为19部,即乌素固、移塞没、塞曷支、和解、乌罗护、那礼、岭 西、山北、黄部、大如者、小如者、婆莴、讷北支、骆驼、东室韦、大室韦、西室韦、蒙兀 、落俎(怛)等。《新唐书》则称室韦有20余部,可分为8个部落群。各部人口多寡不一,小 者千户,大者数千户。居黑龙江最南部的黄头室韦最强大,此部落兵强,人户亦多;而地处 今嫩江县的讷北室韦部落较小;岭西室韦地处今德都、嫩江、讷河一带;大、小如者室韦两 部原居黑龙江以北,后居今呼玛和爱辉之间;山北室韦在今呼玛县东与爱辉县西之间;乌罗 护、乌丸、达末娄各部,居住在室韦的西南部即今齐齐哈尔、甘南、富裕、龙江与安达一带 。室韦人散居山谷,逐水草而处,主要依靠集体狩猎生活,有些部落兼事农业,畜牧业正在 兴起,用桦树皮盖屋,徙则车载而行,族内无税赋,但有贫富分化,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 段。
    关于唐代室韦人口,大多做过科学推算。公元640年,在黑龙江地区的室韦人已有20万。 其中,在今内蒙古东北部约有15万人,黑龙江省境内3万,吉林2万人。到公元752年时,室韦 人向东发展到今黑龙江、松花江以北地区和嫩江流域,人口增到24万人,唐末达到30万人左 右。其中,内蒙古地区为5万人,吉林省境内2万人,黑龙江省境内当有室韦人口15~2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