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元代时期人口

  一、人口分布
    元朝是由居住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的蒙古族人建立的。蒙古族的主体部分是蒙兀室韦。蒙 古族人是室韦西进部族与蒙古东部遗民及东进突厥、回纥的融合人种,具有强悍伟健的民族 气质。处在狩猎游牧阶段。
    蒙古一语出自邱处机之《西游记》一书。《旧唐书》称其为蒙兀,《新唐书》则为蒙瓦 ,辽金时期称为蒙骨子、盟古。1206年(金泰和六年),铁木真在黑龙江上游斡难河畔召开 部落联盟大会,建立蒙古汗国,确定蒙古族名。明修《元史》沿用此名。1271年,废蒙古号 ,改称大元。
    元朝时期,黑龙江地区西部嫩江流域以西为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儿蒙古家族及其 他部族的游牧地,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则为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故城。黑龙江地区的嫩江流 域以东,是女真族人居住地。在今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居住着生女真和水达达、兀的改等 族,黑龙江人海处奴儿干地区及其周围生活着吉烈(里)迷、兀者、骨嵬等族。他们主要以 捕鱼狩猎为生,并以麻布、貂鼠、水獭、海豹皮、海东青等土特产品作为贡品,并承担兵役 和摇役的义务。元朝政府从其它地区迁来了汉、蒙、乞儿乞思(今吉尔吉斯)等族人民,屯 田垦种。对于女真、水达达族,也多次发给牛畜农具,让他们学习农耕。1291年(至元二十 八年),还给契丹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3万人牛畜田器。
    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广大领土的管辖,元廷在女真居住地置海西辽东道。斡赤斤之四 世孙乃颜叛乱平定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辽阳行中书省,下设辽阳、广宁、大 宁、东宁、开元、水达达等路。元初,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均属开元路管辖。14世纪初,黑 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两岸由开元路划出,增设水达达路,在奴儿干地方设东征元帅府,路以 下又设若干万户府、千户所及驿站;还在黑龙江南部即松嫩平原一带的肇州、蒲与路(今克 东县一带)、刺怜(今五常县拉林镇)、茶刺罕(今青冈、望奎一带)等地设立移民屯田区 ,由汉人、女真人等从事耕种。
    在嫩江中游设蒲与路屯田万户府,治所在今克东县金城乡古城,今齐齐哈尔、绥化、绥 棱、铁力、海伦、青冈、林甸、望奎、龙江、嫩江、肇州、阿城、讷河等为其辖地;以蛮军 300户、女真190户,计490户垦田400(顷)。肇州屯田万户府在今三肇(肇州、肇源、肇东 )地区,治所在今肇源县八里城,有乃颜不鲁古赤及水达达80户、女真等户,归附军300户, 还有乞尔吉斯和遣戍到这里来的罪犯。
    今黑龙江西部齐齐哈尔地区,属斡赤斤封地。开元路,在黑龙江地区西部与南部嫩江流 域。辖有蒲与、肇州和失宝赤三个屯田万户府,辖区相当于今黑龙江中游南北两岸地区,治 所在今爱辉县境。今黑龙江省的宾县、双城、延寿、肇州、哈尔滨、呼兰、牡丹江、宁安、 东宁、穆棱、绥芬河以及绥化地区南部的青冈、安达等县、市,还有黑河等地均在其辖境内 。开元路居民,主要是金末叛将女真人蒲鲜万奴统治下的女真人。其北境有乘鹿出入的“北 山野人”,即游猎于外兴安岭一带的女真遗人使鹿部,今为鄂伦春、鄂温克人。
    水达达路,在黑龙江东部,由开元路所属黑龙江中游、松花江下游地区增设。原为金以 后留居本土的女真人地区,故又称女真水达达路,下设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和孛 苦江等5个军民万户府。其辖境约为今黑龙江省的克山、明水以东,佳木斯、兴凯湖以北,即 包括阿城以西、哈尔滨东部、三肇以北、沿松花江北岸之今木兰、富锦、宝清、依兰、明水 、北安、嫩江、同江、巴彦、铁力、逊克、嘉荫、萝北、海伦、伊春、绥滨、抚远、饶河、 讷河、虎林、明水等县、市,还包括前苏联境内黑龙江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东岸地区,下设 吾者野人、乞烈迷军民万户府等。奴儿干又是元朝流放罪犯之地,流囚中以汉族人居多数。
    元朝还在黑龙江境内开辟3条驿道,在沿松花江东去黑龙江一线来鲁孙等地设狗站15个, 每站置站民20户,狗200只,狗车若干辆,计狗3000只,人300户。驿道的设立增进了黑龙江 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元廷在松花江流域设肇州、塔海、胡里改、桃温、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等八个万户 府,其中,属水达达路的有5个军民万户府。
    水达达路,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真人,仍习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 ,故设官管理,随俗而治。
    元朝统治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民族人口分布情况又经历了一次重新组合,主要是蒙古族 人口增多了,并且进入嫩江以东直至肇东县一带,北到今青冈县地方。乌古敌烈部大部融入 蒙古族中,连今哈尔滨地区也成了蒙古族人的牧场。在完颜部故地上京会宁一带,则出现了 各族人口杂居的局面。即以肇州屯田万户府而论,则不仅有各族的流犯,而且有蒙古军、汉 军,甚至还有吉尔吉斯人。有一女真千户所,190户。直到元代后期,交纳钱粮农户才有436 7户,最多也不过四五万人。而在金全盛时期,此地则不下四五十万人。由于金末女真族人口 大量南迁,再加上蒙古兵的破坏,完颜故地的女真人口已经很少了。只是在松花江下游、黑 龙江中游两岸、乌苏里江流域还有大批女真人,集中在水达达路。到至顺年间(1330~1333 年),仅交纳钱粮户20906户,约有10万人以上。水达达地区的民族成份,主要是金代原居这 一带的吉里米、兀惹、兀里改、铁骊、生女真五国部和鼻古德部的遗民,也包括库页岛上的 骨嵬、苦夷、爱奴。“水达达”意为住在水边的鞑靼人,是指元代居住在松花江中下游、黑 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一带,靠渔猎为生的女真诸部,亦称打鱼水达达。社会经济较为落 后,仍然过着原始游牧与射猎的生活。有的以打鱼为生,有的逐水草而居,以射猎为业,或 从事耕作。
    二、人口数量
    元代黑龙江地区人口,从当时各民族人口地域分布看,至少应包括以下5部分人:一是黑 龙江东部地区水达达路女真人口,有20906户。史载辽阳等路综合口户比为8.3人,约为10余 万人。1267年(至元四年),忽必烈曾征调女真水达达军3000人;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 ,元世祖下令给蒙古人内附者及开元、南京、水达达等3万人牛畜田器。二是黑龙江地区三驿 道60余驿站人口,每站有人户几十到100以上,以百户计算,约有0.6万户左右,5万人上下 。1295年(元成宗元贞元年),元廷决定对辽阳行省进贡海东青(鹰)的24驿,各给牛5头, 鹰食羊5头,食米5石;还有狗站15站,每站20户,计300户,约2000人左右。三是开元路肇州 地区钱粮户人口4367户,约有四五万人;还有黑龙江南部松嫩平原地区移民屯田农户人口, 约2.5万户,10余万人。四是黑龙江西部地区蒙古贵族封地人口,即奴隶(地)主及其奴隶 (驱口)。这部分人口较为复杂,驱口数量相当多,一个中等官员往往就有数十甚至上百人 ,多系世代为奴。除用于家内役使,还大量用于生产、纺绩织纤、耕稼畜牧。为了减少税赋 ,蒙古王公贵族与权豪世家多将非法占有的驱口隐瞒不报。元朝统一中国后,为巩固蒙古族 人的统治地位,又采取了解放奴婢,发展生产,改善生产关系并向封建制过渡,还以“户口 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各级官吏的重要标准,并让权贵如实申报驱奴,将他们编籍为民,这 对人口增殖起到了促进作用。黑龙江西南部地区,既为蒙古贵族王爷封地,又为乃颜故地。 1267年(至元四年),元廷签发蒙古军:户有二三丁者出1人为军;四五丁者出2人,六七丁 者出3人。金、元两代户均10~8人,口丁比为2.1:1,兵与丁之比为3:1。1289年,元廷将 乃颜叛属2600多人发配至河南、江浙、湖广等省。据上述两军对垒状况推算,当时乃颜军队 及其家属在黑龙江地区者不下二三十万人。
    金末以来,由于连年争战和人口大量南移,加上战争对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造成耕地 荒芜,人烟稀少,全国总人口减少了1/4。辽宁人口,从金代的近300万人下降到元朝时的3 0多万,下降了90%;吉林人口从80万减为40万人左右。黑龙江地区人口也处于锐减趋势。元 朝初期,由于蒙古族人对金朝统治时期对蒙古族人实行“减丁”政策实施报复,杀人屠城, 野蛮屠杀和残酷压迫女真诸族人口,还将大量农田改为牧场,造成黑龙江地区人口大量散失 逃亡,估计低于100万人。据史料记载,元初居留于黑龙江地区的人口,主要是位于松花江下 游及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即合兰府水达达路,交纳钱粮的户数有20906户,开元路等其它地 区为20000户;位于黑龙江南部地区泰宁路人口有5000余户,约5万余人;位于黑龙江西部地 区乃颜兵力已过10万之众,其部属有20余万人;还有呼伦贝尔盟广大牧场地区人口20余万人 。但到了元末时期,由于移民屯田、释放奴婢、建立垦民村屯,又使黑龙江地区人口逐渐增 长起来。推计当时人口大约在100万人左右,又恢复到金末时期人口总量水平。据推算,从公 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二年)至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近1300年间,黑龙江地区占全 国总人口比重,除唐代超过1%以外,一般处在0.14%~0.99%之间。